佛經 |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21-02-08 醒悟心燈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相關焦點

  •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十講》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我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眾。在講說本經之前,我先對本經做一個概述。我想用十次講話的時間,講完此經,本經名「八大人覺」,每一覺悟,作為我一次講話的課題,正宗分有八大人覺,就要講八次。本經的經題、譯者、序分,我在概述裡講,作為第一講,經文最後的流通分是總結,也作為一講,前後加起來共十講,所以我就將此次演講的題目定為《佛說八大人覺經十講》。
  • 略說抄寫《佛說阿彌陀經》功德利益
    雲稗(bài)飯如來,一無是處;惶恐贅(zhuì)文,隨喜讚嘆! (釋祥雲)過去無量壽經尚未普遍流通時,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典籍即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與蓮池大師之彌陀經疏鈔。近一千年中淨宗修學能有成就者即靠這兩部註解,尤其彌陀要解,特具權威。過去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推崇備至。他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亦不能超出其上。
  • 佛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從佛法中得到覺悟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佛法是世間善中之善,學佛的人是福中之福。因此佛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不要像小孩子一樣,學習是給家長學的,我們學佛也不是給佛菩薩學的,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給他們學,佛經也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的經不需要你念給他們聽。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法滅盡經
    《佛說法滅盡經》:佛教典籍,講述佛陀對佛法逐漸消亡的預見。佛法要滅亡時,《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會首先消失,之後十二部經緊接著也會滅掉,全部不現,沙門的袈裟忽然間就變成了俗家樣式。佛法滅亡時,就如同油燈一樣,在臨滅時光明會格外亮一點,隨即馬上熄滅。這樣之後,要過數千萬年,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世間修證成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眾生長壽,並得以救度。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定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菩薩從等覺位入妙覺位,福德功德具足圓滿,最終於妙覺位上成佛。佛說:阿難!
  • 旃檀瑞像、旃檀功德佛、覺沃佛和等身佛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
    旃檀瑞像、旃檀功德佛、覺沃佛和等身佛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文/舒放佛像所在,如同佛在。旃檀瑞像、覺沃佛、等身佛這幾個概念和佛像造型起源有密切關係。而旃檀功德佛(有時也簡稱旃檀佛),因為容易和旃檀瑞像混淆,也就一併加以簡述。我們先從旃檀瑞像說起。
  • 【佛經開示】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於犍陀羅地區。《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經是初學佛子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功課,讀佛經相當於直接在聽佛陀講經說法。現代人大部分都越來越懶惰了,不想自己讀經研習修行,而總想吃現成的,於是現代的人大都愛聽大師現場講法而不讀佛經,這豈非本末倒置?不讀佛經,您怎麼知道對方講的是不是正法?佛藏智慧深不可測,佛經傳入中國數千年以來大多被以訛傳訛。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
  • 佛說造塔功德經(及建佛塔的功德利益)
    佛說造塔功德經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 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宮白玉座上,與大比丘、大菩薩等
  • 神奇的《佛說咒齒經》,治一切牙病!——快來收藏了
    請點擊圖片上方的藍色字體 南無阿彌陀佛 進行關注,感恩轉發,功德無量我念《佛說咒齒經》治齲齒的經歷 你好,寫這篇郵件是想說一說這兩天我念<<佛說咒齒經>>治齲齒的經歷。
  • 佛經講,佛與眾生無二無別
    《觀無量壽佛經》講: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看到了十方諸佛。一切佛的應身,都是從法身裡出來的,就是說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比如,天空裡的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江水裡、河水裡、海水裡,都有一個月亮,所以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上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從本性上講,一切眾生和諸佛是一樣的,因為一切眾生也是從法身裡出來的。若有一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顯現在他的心中。若有百千萬億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顯現在他們的心中。
  •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後漢迦葉摩騰  竺法蘭同譯經 序
  • 佛說阿彌陀經——智者學佛
    《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幹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
  • 佛典故事:最勝妙藥——七覺支法
    均頭比丘心起煩惱,悲嘆地說:「好久沒看到世尊的慈顏,如今我得此重病,吃了很多藥也不見效,看來此生就要走到盡頭。」但又想到佛陀曾經開示:「若人因緣已到但未得度,我終不捨棄,生生世世發願度化。」然而時至今日,卻未見佛陀前來探望,被遺忘之感油然而生,病苦之痛倍增!此時,佛陀以天耳通聽到均頭比丘心中的遺憾,便集合眾比丘前往探望。
  • 【目蓮抄經】抄佛經是一種終極智慧 可生發世間無窮的精神和財富!
    一僧人說,「世間所有精神和財富的總和,不及一部佛經」;我說,「世間所有精神和財富的總和,可融入一部佛經;而佛經,亦可生發世間無窮的精神和財富」。佛經,開悟之經典;佛法,非迷信,乃終極智慧之研究和信仰,以及實修實行之啟示和引導。
  • 【母親節】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白話簡體字譯文
    所謂聖眾——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養子,是謂比丘有二子。是故諸比丘!當學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智慧法語:佛說為度化眾生 菩薩也會示現妻子恩愛相
    山西雙林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經原文】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圓覺經》 【經文解釋】佛說這些是以防有的人會懷疑,菩薩來到這個世間利益眾生,示現有父母妻子,是不是因愛欲而來呢?所以佛告訴,在家菩薩示現有夫妻關係,示現種種的世間恩愛等,但這些並不是以父母的愛欲為根本。
  • 試用《辯中邊論》解密《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末尾的四法印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一部非常了義的大乘深經,其特點就是以很深的密意來講三自性。如果不用「三自性」這把鑰匙去隨時開鎖,就根本讀不懂這部經。在本經的末尾,佛用三種義分別解說了「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法印」。這種講法是不是也是嚴格對照了三自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