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2021-01-10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形式主義過多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么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利益關係過大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不平等關係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上級,主觀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表達關懷還是其他,我們總是習慣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和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去做事。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不滿,厭惡,憤恨的情緒。其次,他們並沒有做出過自我的真正選擇,因此他們在取得成功後的自我認同幸福感極低,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自責,困惑。最重要的一點,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就忍不住對自我提出疑問,自己是否對子女真正做到了無條件的愛。又或者會對自我提問:"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呢?"

如何做"無條件"愛的父母

多對孩子給予情感鼓勵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一個典型缺愛的形象。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注往往也更少。在電影中可憐的松子想盡辦法極力討好父親,從不反駁父親。父親希望她成績優異,她就努力向上;父親希望他作為一名教師他就考進國立。如此順應父親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親的一點點支持和鼓勵。

然而他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情感回應,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松子在每一段生活中,努力的取悅他人,即使在遭遇家暴,拋棄,背叛。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我不會離開你",而默默的忍受苦難的生活。

即使到了最後,她明白父親其實是愛自己的,但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因為父親的不善表達,導致她一生的痛苦。因此,父母在與子女的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愛時,一定要大聲的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愛是多麼的明顯。

講道理比說條件更好每當子女讓我們感到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都會惱怒的訓斥他們,同時說:"你再這樣下去,那就真的不會要你了"。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做父母的心態就會不斷變化,由最開始的只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到後來的對孩子加注更多的期望,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他們達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對他們進行指責打罵,全然沒有曾經那種單純的愛。

我們自以為這種方式是為了孩子好,其實不然,只是在不斷的加深對他們的傷害罷了。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怎樣,那麼你就可以得到我的關注。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講道理。他們之所以要努力,並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不要自以為是很多家長自以為自己對子女的關懷是非常充足的。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只是習慣性的對孩子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對他們的內心活動情感需求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因此,一旦對子女表現愛時,就會加以條件的輔助,似乎覺得這樣才會顯得自然得多。

魯迅曾說過,人類最大的悲哀就在於總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表達對周圍的看法。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總覺得對孩子的關注就是我們心中所想,絲毫沒有考慮他們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後想說的是:怎麼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權利,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讓他們培養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格,是一個好父母的基本體現。既然我們愛孩子,那麼我們就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表達我們的愛也是一個要注重質量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給予。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父母對孩子的愛,你認為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
    今日頭條有個討論的話題: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為了孩子,他們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婚姻等方方面面安排妥當。但是,「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裡潛藏了許多其他層面的含義,比如:你要聽我的,你要回報我……又有多少父母問過孩子願不願意?想過這是否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 為什麼你對孩子好,他卻不領情?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便是傷害
    01為什麼你對孩子的好,孩子卻不領情看過齊明月與媽媽吵架這個橋段後,我身為家長,非常心疼齊明月的媽媽因為我們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我們總是按照「我為你好」的模式來規劃孩子的人生,可孩子卻覺得「我為你好」是對他最大的傷害,他想要自己去拼搏,哪怕是跌得頭破血流,可這是他想要的、卻是父母心疼的生活。父母是過來人,他們理解生活的苦,會盡一切可能地讓孩子不吃苦、少吃苦,可年輕人沒有經過摔打,怎麼知道生活的苦,怎麼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 生了二胎才知道天下父母都偏心,偏心對孩子的傷害,你留意了嗎?
    「百分之百,」川普繼續說,「為了這次採訪,我可以說是你。但其他時候,百分之百一樣愛。」小唐納德也隨即回應說:「我會記得的」。當然了,這個答案能不能被大兒子小唐納德接受,我們也是不知道了。有人說,父母是否偏心,不應該由父母來評判,而應該由孩子來評判。只要孩子覺得你不偏心,你就是不偏心。哪怕你內心和實際行動對其中一個子女真的有所偏愛。其實,所有的子女並不是要求父母只愛自己,他們要求的其實是「公正」,看清楚是「公正」而不是「公平」。
  • 溺愛總是讓人迷失,其實對孩子好,就是不那麼愛他
    1.愛讓人迷失 我想單單的把問題拎出來,大家都知道溺愛孩子,對孩子並沒有好處,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通常都會當局者迷。 一邊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另一邊卻因為害怕孩子沒吃飽,家長在後面追著餵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和害怕孩子吃苦的父母通常是同一個人。
  • 父母將就的態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件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當人們意識到了童年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能夠有更多的關愛了。相信大多數孩子,父母離婚對他們的傷害肯定是很大的。所以有的父母,即使夫妻感情已經非常糟糕了,但是為了不傷害到自己的孩子,他們還是不會選擇離婚。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父母這種將就的態度,比起離婚來說,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 「你到底愛不愛我」?從未獲得過無條件地愛,你又如何懂得去愛?
    您就是家財萬貫,心也不一定安寧,您就是傾國傾城,也未必獲懂得去愛。就像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我焦慮症啦或我抑鬱啦!大部分人理解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從親密關係角度。其實這只是停留在表面,普通人經過一段時間自我調整後,還會恢復到正常,而真正患病的人群是需要專業人士幹預的,自己沒有能力拯救自己。
  • 父母離婚,怎樣最大程度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美國臨床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對於一個幼兒來講,父母的無條件和積極關注是至關重要的成長因素。如果父母必須要離婚,那就放過孩子吧,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而不是藉助孩子,打壓對方。只有父母細心關愛,用心呵護的孩子,才更有安全感,孩子才能自信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 《懸崖上的金魚姬》:以愛為名的操控,對孩子的心理傷害不容小覷
    這部作品除了講述小美人魚波妞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與夢想的故事,也講述了一個偏執的操控型父親和自己的女兒在衝突與矛盾中不斷成長的故事。 在現實生活中,操控型的父母其實並不少見,正相反,事實上,有很多的父母都在以愛為名對孩子實施操控之舉。
  • 你愛孩子卻為什麼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3個錦囊破解「父母吼」
    如果家長面對孩子總是以大吼大叫為相處方式,對孩子來說內心會形成一種傷害,還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因此崩塌,根本回不到從前那種感覺。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怎樣才談得上是正確且有效的?父母教育子女,不要擺著一副我是父母,可以隨便用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樣的欺壓教育只會讓親子關係越走越遠,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真心寬以待人,才可以跟孩子保持親近。
  • 你的「愛」有條件:我為了得到你的愛,得了重病誰在乎
    愛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溫柔是愛,嚴厲也是一種愛。仁慈是一種愛,但是嚴厲同樣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可是無論怎麼樣的表現形式,如果對方對你的愛是帶有要求的,比如你需要達到某種程度,我就會愛你。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天聞說心理,我是天聞老師。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當然,比最壞的父母更惡劣的就是在情緒上虐待子女,卻深信自己是愛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對自己的孩子實施情感暴力,情感暴力就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利用情感打壓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話。這種情感暴力不僅是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朋友關係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際關係。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常常會站在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道德制高點上。
  • 父母皆禍害?父母才是愛?
    她深深明白一個家庭對孩子影響尤其關鍵,特別是與至親的疏離關係,以往的分離焦慮一直折磨困擾著她。如今,在她新組建的家庭中,女兒程程已經快兩歲了,可是母女關係卻有點疏遠。「有時候我也不是故意的,但就是不自覺地冷落了程程,我很內疚,不配做一個好媽媽。」舊時的傷痕延續至今,無時無刻反覆地影響新生家庭,造成二次創傷。
  • 《幸福系統》第1天精彩花絮丨會愛才是愛,不會愛是傷害
    譯文老師分享幸福秘訣:會愛才是愛,不會愛是傷害。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盛宴,生命就是體驗的總和。體驗到的才是真實的,盡情地體驗每一個當下。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夫妻恩愛。幫助別人獲得幸福最受益的其實是自己。
  • 媽媽給4個月寶寶彈吉他唱歌,寶寶感動到哭,孩子比你想像更愛你
    網友都表示小孩子是很有靈性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媽媽們表達自己的愛意。很多家長都只看到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卻沒有仔細感知過孩子的愛,其實孩子的愛是很單純的,作為父母的人也一定要好好珍惜了。
  • 父母以愛為名做出某些行為,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現在,我們鼓勵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對親子教養的觀念,以及自己用什麼方式經營親子關係。父母也應該了解,有時候在當下認為是在愛孩子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其實不是最有愛的處理方式。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但親子之間的羈絆幾乎是神聖的。
  • 別再「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對孩子的教育,應避免語言暴力
    隔壁剛搬來的鄰居是一個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撫養女兒長大十分不易,也確實非常辛苦,總是能夠聽到從隔壁傳來"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幾乎每個晚上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鄰居都會這麼訓斥自己的女兒。家長為什麼會出現跟孩子抱怨的現象?
  • 「記憶城堡」你愛我,是錦上添花;你不愛我,我其實並不屑於你愛
    女人真的是怕冷的動物,每到冬天,我都想冬眠一場。但是最冷不過心冷,所謂孤獨寂寞冷,是先有孤獨寂寞才會冷,而不是因為冷才孤獨寂寞。02這段有個朋友的婚姻走到了離婚的邊緣,事情發生的橋段就像某個劇本的橋段,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橋段:做生意的男人,常常天亮才回家。朋友見男人為了這個家如此之拼,也一門心思地照顧男人和兩個孩子,完全放棄了自我。
  • 家長一味的「滿足」孩子,再愛也要停止,這是對孩子的傷害!
    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聽父母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孩子想吃什麼就是缺什麼」,所以在我們以前長身體的時候,一般是自己想吃什么爸爸媽媽就會給做什麼吃,其實,這是一點科學道理也沒有的一種觀點,是從老一輩那裡流傳下來的一個育兒誤區。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這些極易被忽視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很大!你...
    孩子:「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嘛」家長:「自己玩,爸爸在這陪著你。」表面上坐在孩子旁邊,說起來是在陪孩子,其實在玩手機,這是最殘忍的冷暴力。父母吵架了,孩子:「爸爸媽媽……」家長:「別煩我」父母吵架,孩子遭殃,這是最讓孩子覺得委屈的冷暴力。父母吵架了,孩子手足無措的試圖安慰父母,卻被父母遷怒,有的是平白挨一頓罵,有的則是被父母一句「別煩我」推開,再不搭理。
  • 你是否正在「以愛之名」,對孩子實行暴力教育?自查方式要收好
    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就很高大上了,他們說體罰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現在吃點苦,以後就能更好的成長了。聽起來頭頭是道,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種以愛之名就是濫用權力嗎?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師,真的就可以打著愛孩子的幌子做一些傷害孩子身心的事情嗎?01 棍棒之下出孝子?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聽過這句話:棍棒之下出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