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今天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從星宿崇拜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中衍化而來,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這一天原是女孩子們的節日,要穿針乞巧、拜月、食巧果。
受漢文化的影響,日本也過七夕,稱為「七夕祭」(たなばた)。「七夕祭」是季節更迭的節點之一,這一天延續了乞巧的傳統,人們相聚在一起,在細長的「五色短箋」上寫下詩句或願望,然後與繽紛的摺紙一起懸掛在竹枝上。日本浮世繪中有很多描繪「七夕」題材的作品,通過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FA) 的藏品,梳理浮世繪筆下的七夕,也可見浮世繪發展的歷史。
鳥居清長(1752–1815)
鳥居清長,《子寶五節遊—七夕》
鳥居清長(1752–1815)是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與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 東洲齋寫樂、 葛飾北齋、 歌川廣重並列為「浮世繪六大家」,他的「清長美人」式的美人畫十分出名。
鳥居清長,《子寶五節遊—七夕》(局部)
從這幅七夕相關的畫中,可以看出他畫的兒童、女性都比較寫實,而非楚楚可憐型,健康的體態、開朗的面容,顯得畫中的氛圍極為歡快。
鈴木春信(1725–1770)
鈴木春信《戴七夕飾物的男女》
鈴木春信的美人畫多以茶女、歌舞伎為題材,所畫的女性體態輕盈,裝扮秀美,帶有抒情色彩,呈現詩一般的韻律,被稱為春信式。
鈴木春信《戴七夕飾物的男女》(局部)
春信的美人畫常以自然風景或街道建築等為背景,在日常生活的空間中展現女性之美,相比於沒有背景或純色背景的美人畫,多了不少趣味。
作為當時著名的浮世繪畫師,鈴木春信推動了浮世繪工藝方面的巨大進步。在世期間,他代表了當時的流行畫風,影響了一代畫師的繪畫風格,直到他過世後,這些畫家才逐漸找回個人風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擁有600多幅鈴木春信的作品,是館藏中的重要寶藏。
礒田湖龍齋(1735–1790)
礒田湖龍齋,《五節遊—七夕》
礒田湖龍齋曾是一名武士,藩主死後,他成為無主的浪人,並移居江戶(今東京),之後成為了畫師,最初畫武士題材的作品。
礒田湖龍齋是多產的畫師,已知的作品約有2500件,按照他的繪畫生涯計算,平均每周4幅。他的作品在收藏家中一直很受歡迎,而且他是獲得過宮廷榮譽的畫師——這在處於社會中下層的畫師群體中,十分少見。
礒田湖龍齋的作品在學術界引起的關注不高,普遍認為他受鈴木春信的影響太深了。
喜多川歌麿(1750s–1806)
喜多川歌麿,《七夕的準備》
喜多川歌麿是日本浮世繪中最著名的大師之一,歌麿出生於江戶(今東京)農家,他的美人畫直追鳥居清長,這樣的才華被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發掘後,歌麿建立起個人風格。歌麿的畫作,也成為江戶市民文化全盛時期的重要文化符號。
歌麿創造了「大首繪」,一種有臉部特寫的半身像畫法。相比於上面鳥居清長的美人畫,歌麿的筆觸更為纖細,運用淡雅的色調,畫出藝妓之美,畫中三位女子相聚在窗邊書桌上,正研磨寫短箋。
喜多川歌麿,《五節浮世鏡—七夕》
另一幅《五節浮世鏡》中,俯身書寫的女性衣著繁複,五官柔和,雙眸微睜,似乎在節日中寄託了無限憧憬,一旁的小童子將寫好的短箋掛在竹枝上,一寫一掛,七夕的活動就被定格住了。歌麿用色單純,線條流暢優美。
歌川廣重(1797–1858)
歌川廣重,《不二三十六景—大江戶七夕祭》
歌川廣重在世時便是日本民間家喻戶曉的知名畫家,他的風格親民、清麗,最愛畫的是抒情風格的自然風物,江戶時代的一草一木都入了他的畫,甚至因此興起一股遊賞風氣。
歌川廣重長久以來的名聲,還得益於印象派對他的熱愛。其中梵谷就臨摹過不少歌川廣重的作品,如仿作《大橋驟雨》《龜戶梅屋》。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市中繁榮七夕祭》
這兩幅歌川廣重的七夕版畫,沒有了遊玩的童子、祈願的美人,只是立足於開闊天地之間,山在遠方,一排排深灰色的屋頂蔓延至天邊,色彩繽紛的短箋、紙帶隨著細長的竹子飄動起來,充滿詩意。
歌川國芳(1797–1861)
歌川國芳,《雅遊五節之內七夕》
歌川國芳和歌川廣重同時歌川派大師,而且兩人同年出生。歌川國芳出身商人家庭,幫父親料理生意的時候產生了對藝術的興趣,之後拜歌川派畫師為師,藝名取為「歌川國芳」。
歌川國芳經歷過繪畫生意不佳的低谷時期,以修理榻榻米為生。歌川國芳以繪畫水滸豪傑知名,同時也畫過風景、美人、歌舞伎和神話裡的動物,他愛貓成痴,所以也愛畫貓。
歌川國芳,《當世美人合 五節內 文月》
歌川國芳突破浮世繪的框架創造許多吸引人的作品,畫功一流,設計不拘泥於傳統形式,而產生新奇的構圖、畫法,色彩和想像力豐富。
春汀漁史(1873–1914)
春汀漁史,《風俗畫》
相比較於前面的浮世繪畫家,春汀漁史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今天近了很多。他生活的時代是戰爭頻發的時代,春汀漁史顯然不是一位迎合時代的畫家,他不顯山不露水,畫的都是非常溫柔的場景:沉思的女性,安靜的兒童,
七夕夜,燈籠,粉色和服的女人,蠟燭,竹枝和短箋——這種場景在春汀漁史的畫筆下,格外靜謐恬美。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註:本文轉載自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公號,略有修改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