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頭對大家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梳理了髮絲,按摩了頭皮,是一件做起來簡單,又讓人舒服的事情。
殊不知自古以來,梳頭就為養生學家所推崇,將日常梳頭、梳拭當作自我保健之法和養生的重要手段。
唐代馮贄著《雲仙雜記》一書中曾提到名醫孫思邈造百齒梳梳頭作為養生之道。
北宋文豪蘇東坡一度頭髮脫落嚴重,後來他接受一位名醫勸告,早晚堅持梳頭,不久即愈,並留下詩句「梳頭百餘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
南宋大詩人陸遊壽高享年86歲,也與他每日晨起堅持梳頭不無關係。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髮中竟長出許多黑髮來。故有《劍南詩稿》集句中的:「覺來忽見天窗白,短髮蕭蕭起自梳」。
清宮《起居注》記載,慈禧太后每日起床後命總管太監李蓮英,輪流用常州象牙梳和黃楊木梳,為她長久梳頭,這使她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
你看,簡單的事情只要你堅持做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醫學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聚於頭部,通過這些經絡,氣血通達全身。
人體腎、肝、心、脾、腦等組織器官因此與頭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不同體質的人需要調養的臟器、經絡不盡相同,但只要找準部位,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多梳梳頭,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梳頭」是一種道家的按摩導引術,古代稱「引鬢髮」。頭為諸陽之會,梳頭能升舉清陽,使百脈調和。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膀胱經和膽經。
每天堅持,抽出時間來梳頭,可振奮督脈的陽氣,幫助膀胱經排除體內的垃圾,疏通膽氣,使人心情舒暢,消化好。
還能祛風明目,健腦怡神,疏通血脈。
更重要的是,皮膚和頭髮會慢慢散發出健康的光澤!
時間:早晨最佳
早上是陽氣生發之時,此時梳頭可以促進陽氣萌生,幫助氣血流通,清利頭目,防止困意的發生。
位置:按序梳頭
應當從前額梳起,不論梳中間還是兩側,都應當經過前髮際線,一直梳到頸後的髮根處,這樣才能有效疏通經絡。
次數:50次以上
梳頭次數不宜過少,應保證在50次以上方有功效,梳理的上限以自己感覺舒服為準。
穴位
上星穴:頭部前髮際線正中直上1寸處;
百會穴:頭頂正中央;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玉枕穴: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風池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手指梳頭法
除了用各種梳子,直接用雙手梳頭也可以。
雙手十指自額上髮際開始由前向後梳攏頭髮至頸後髮際,邊梳邊揉搓頭皮,動作緩慢柔和,每次10分鐘左右,有按摩頭皮的功能,起到滋養頭髮、健腦聰耳、緩解頭痛、強身健體的作用。
1、脾胃不好的人,應多梳前髮際線。因為胃經經過此部位,在髮際線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來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緩解胃腸不適。
2、體質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著重梳頭部正中的督脈和膀胱經區域,即從前額正中央沿頭部中線梳到頭後枕部,可以前後往復地梳。
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膀胱經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的一條陽經,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經絡、調氣血、振奮陽氣,使外邪不易入內,內邪得以祛除。
3、有頭暈、後頭痛的人,可著重梳梳頭後側枕部區域,促進腦供血,緩解不適。
4、有腎虛、高血壓、脫肛、頭頂痛的人,可以著重梳頭頂部(百會穴)區域。
百會穴是全身陽經和督脈陽氣交匯處,常梳此處可以疏通經絡,提昇陽氣。
5、有偏頭痛、肝膽不適,或氣悶、脅肋部脹痛的人,可著重梳頭部兩側。
頭部兩側是膽經、三焦經循行的部位,經常梳一梳能夠疏通肝膽氣滯,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