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玉門,大地蔥蘢,草長鶯飛,正是優質苜蓿草收穫的最佳時間。在下西號鎮河東村村民魯東兵家的苜蓿地裡,大型收割機正穿梭其間抓緊收割,在另一邊,魯東兵正忙著把打包好的苜蓿垛運到指定的售賣點。
今年以來,玉門市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引導農戶大力發展以苜蓿、燕麥為主的草產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糧食地裡種草賣錢?這在兩年前是魯東兵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他家的40畝地,光苜蓿和燕麥草就種了30畝,原本不起眼的「小草」成了魯東兵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魯東兵掰著手指算起了增收帳:「一年三茬下來,一畝地比以前種小麥、玉米能多收將近1000元,但是水、肥、人工等費用卻減少了,收入自然增高了,給我們農民帶來了許多實惠。」
同樣,在黃閘灣鎮黃閘灣村,苜蓿種植戶魯軍民正將收割下來的苜蓿草碼放整齊,等待打包裝車。魯軍民今年種了四十畝地的苜蓿,年初和大業草業公司籤訂了合同,從收割到銷售,公司全程服務,讓他很是安心:「公司在收割、打包的時候都會派專業機械,在種植方面也給我們做了大量的技術指導。苜蓿交售到公司後,也能及時兌現現金,從來沒有給我們打過條子。」
魯軍民說的公司就是玉門大業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玉門市一家專門從事牧草種植、加工、生產與銷售的牧草企業,每年一開春就提前與農民籤下種植訂單,提供原種及技術服務,實行「保護價」收購,讓農民種植零風險。
玉門大業草業公司副經理陳學毅說:「公司通過籤訂訂單合同,讓老百姓產品銷售這一方面吃了定心丸。而在種植過程中,公司通過種植技術跟蹤服務保證質量,全程一條龍嚴格指導農戶完成收割、打捆、晾曬、交售等。」
玉門市採取「訂單農業」、「公司+種植大戶」、「公司+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做足草業這篇大文章。目前,共建成優質牧草生產基地6.3萬多畝,培育牧草種植大戶2000多戶,組建草產業合作社7個,年均合同種植訂單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帶動全市農戶5000多戶,牧草種植農戶年畝均收入1500元以上,真正把「小草」做成了「大產業」,綠了鄉村富了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