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有多少兵力?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曰:二戰結束時,國內外海陸軍,總計約720萬人。
人口才7200萬的日本,兵員就佔1/10。可以說,除去婦女兒童、老弱殘障,成年男子幾乎已經皆入兵。
凡夫皆兵,並非始於二戰。
翻開日本軍史,就令人驚訝地發現,自日本正式建軍之日起,這個國家都在做著全民皆兵的軍國夢。
這或許就是日本近代軍事強國崛起的原因。
一、首張徵兵令
我們來看看日本國的第一張徵兵令:
1872年11月28日,明治五年,日本天皇睦仁,向全國下達第一份《徵兵令詔書》,曰——
「朕惟古昔郡縣之制,募全國丁壯、設軍團以保護國家,固無兵農之分。「中世以降,兵權歸於武門,兵農始分離,遂成封建之治。「戊辰一新,實乃二千餘年來一大變革也。當此之際,海陸兵制亦須因時制宜。「今基於本邦古昔之制,斟酌海外各國之式,設全國募兵之法,欲立保護國家之基。「汝百官有司,當深察朕意並普遍告諭全國。」
詔書內容簡要,5句話,5個意思,翻譯過來,也就127個漢字。
先說的是古代募兵方法,然後說武士階層壟斷兵權,再說明治維新,引來國外模式,論證今天維新變革,端出全國募兵計劃。
最後要求各官告諭天下,開啟明治建軍新的一頁。
僅看127字詔書,未有全國皆兵的跡象。
然而,如果結合配套落地的徵兵規則來看,歷史一下就會清晰許多。
1872年11月28日,也就是在睦仁頒發這份《徵兵令詔書》的同一天,代表政府的太政官,也向全國下達了傳達天皇敕諭的《徵兵告諭》。
這份告諭,對127字詔書進行了擴展,相當於天皇徵兵令的詳解版。
飛春讀傳找來仔細看了看,大概說了以下幾個意思。
1 古代兵制好
開頭第一句就說,「我朝上古之制,海內舉而皆兵」。
此種兵制好在哪兒?
曰:有事了天皇振臂一呼,壯丁出徵,專治不服;沒事了各回各家,種菜賣瓜。
這種模式,就是所謂的兵農合一。
2 武士之「罪」
告諭毫不客氣地抨擊武士「抗顏坐食」,恬不知恥,尸位素餐,甚至殺人也不被懲處,這是封建特權。
兵權落入了這些武門之手,實乃封建社會之流弊。
3 終結武士
太政官說,當下維新,列藩已經版籍奉還,全國已經廢藩置縣,所以,對那些世襲的武士們,也要減掉其俸祿,讓天下士農工商「四民」一律平等。
這是明確提出,要從根本上終結在日本實行700年的武家統治。
4 服兵役是本分
告諭旁徵博引,拿來西方的模式,說「天地之間,一事一物無不有稅,以充國用」,人之為人,更是需要報效國家,西方的「血稅」就是此意。
服兵役,須「人人盡其心力,防禦國家之災害」。
5 新式兵役
說到最後,才說到重點:我們日本效法西洋,也制定兵役,「組成海陸兩軍,全國四民,男子至20歲者,皆編入兵籍,以備危急之用。」
二、徵兵試點
明治天皇頒布詔書,太政官發布告諭,這只是全國總動員性質的文件。
真正要落地,並不是以這兩個為標誌的。
告諭天下,是為了讓鄉長、裡正執行徵兵令。所以,這兩個文件在同一天就下達了,而徵兵真正實行起來,是在2個月之後。
為加緊實施徵兵新政,剛成立半年的陸軍省,根據詔書和告諭,制定了新式徵兵規則,分章論條,出臺實施規則、執行方案,下發到各鎮臺。
那時的鎮臺,也是剛改革完畢,相當於「軍管區」,全國一共6個。
鎮臺已經準備好,靜等兵源往裡裝。地方送來的小鮮肉,come here吧。
於是,1973年1月10日,Duang的一聲,政策落地。
當天,6個鎮臺中的東京鎮臺,作為第一個試點,開始了打破700年日本慣例的、不分武士平民的新式徵兵第一波。
根據上面的精神,此次徵兵要求「年滿20歲,身高5尺1寸,身體強健者」,補充到陸海軍中。
PS:5尺1寸,大概相當於1.5米。看起來明治初期日本人身材真不高。
根據數據來看,這次徵兵效果還是明顯的。
之前一年,即1872年,日本陸軍總兵力為14249人;
到1873年試點那一年,兵力就增至16071人。
試點之後,第二年,即1874年,6個鎮臺全部鋪開,兵力就翻番了,達到31626人。
這就是日本近代首份徵兵令的落地。
三、首次徵兵的背後
首次徵兵,其意義不在於徵集了多少人,而在於一個奠定日本新模式的軍事體制,已經成型。
它影響了日本此後半個多世紀的軍事發展。
具體來說:
①建立了正式的皇軍
日本皇軍的正式建立,是以1871年的「三藩獻兵」為標誌的。
薩摩、長州、土佐3強藩獻出自己的武士,組成8000御親兵,為天皇所用,所謂「王家之柱石」、「陸軍之母胎」。
1年後,這組御親兵改稱近衛軍,但人數大抵還是那麼多,且補充兵源,還得從藩兵裡找。
近衛軍的作用太小,力量太弱,對於剛剛建立政權的明治政府來說,三藩之兵,只是個象徵。
真正天皇徵兵,打造自己專業的、直屬的、規模性的部隊,是始於此次徵兵詔書。
翻開詔書,第一個字,就是「朕」,意思很清楚:天皇的軍隊,自現在開徵。
②終結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時代
700年的武士制度,在太政官的告諭裡被說得屁都不如,「抗顏坐食」,殺人無罪,封建餘孽……
因為武士是藩和幕府的附屬品,現在倒幕結束建立明治政權了,武士必須被踢到歷史陰溝裡。
減其俸祿、廢刀廢特權,是必須的。
而此次徵兵令,算是給了40萬武士階層實實在在的一刀。
一刀終結劃開兩個時代,從此,武士榮耀不在,與庶民同平等了——至少在應徵當皇軍這一件事上,是如此地清晰和殘酷。
③打造了軍國主義的基礎
徵兵的落地,以天皇之名而行,其配套方案,也是按照告諭中「人人皆得服其役」,進行精心設置的。
孕育和操縱此次徵兵令誕生的「陸軍之父」山縣有朋,在動議此事時就說:
目的就是要使日本「全國無一夫不兵,人民所居之處,無不兵備」。
他是如何實現的呢?
根據山縣的安排,當時軍部設置了4種兵役:
●常備軍,是20歲以上的壯丁,抽籤組成,服役3年;
●3年後,編為預備軍,繼續服役。不過這次不在兵營,而是在原籍從事生產;
●預備軍的服役年限,也是3年。3年後轉為後備軍,保留4年的服役期;
●4年之後,就轉為國民軍,所謂國民軍,所有17—40歲的男子,皆充之。
如此一來,4種服役模式,把所有日本青壯年已經一網打盡,「全民為兵」了。
要知道,這時才是1873年,全民皆兵,日本已經朝這個方向發展了。
日本的近代軍制,明治時代的「富國強兵」,飽含侵略思想的「開拓萬裡波濤」,鹹由此生。
20年後,中日開啟甲午戰時,日本已經輕輕鬆鬆動員24萬訓練有素的軍隊,而實際用到戰場上,才不過6萬人。
1904年日俄戰,日本實際動用現役部隊13.5萬,而當時動員的兵力,竟然達到108.8萬。
這就是富國強兵先行一步的結果。
================
參考文獻:
生田惇 曹振威《日本陸軍史》;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
孫耀珠《山縣有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