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身上的某些部位,確實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
前幾天,「李佳琦的牙」就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還招來了6億網友們的強勢圍觀:
估計「李佳琦的牙」也只想說:就……還蠻突然的……
不少網友表示,李佳琦直播中那一口白到誇張的新牙實在是過於吸睛,宛若開啟了「假牙特效」,導致全程沒有辦法關注貨品,只想盯著他的牙看:
不過,李佳琦倒是非常誠實地表示,他做牙齒,是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美觀負責,也提醒網友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愛護牙齒。
這不由得讓阿信想起了本周稍早前的另外一條熱搜: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有97%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66%的兒童患有齲齒。而「掉牙」更是成為繼「禿頭」之後,90後群體中的主流健康話題。
牙齒,正在不分性別、年齡和經濟水平地戳中每一個中國人的痛點。關鍵是,牙周病還可以傳染,如果不加重視,有生之年,成為「無齒之輩」將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宿命。
所以,我們的「牙齒危機」到底有嚴重呢?
1、中產的新標準:看得起牙
文學大師蕭伯納曾說:「牙疼的人認為世界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不牙疼的人。」
而中國人「不快樂」,已經很久了。例如鬱達夫早在《飲食男女在福州》裡就吐槽:牙齒「十人九壞」。發展到現在,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全國現象。
數據統計網站Statista在2019年7月進行的一場調查統計中發現,掉牙等一系列牙齒問題,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年齡段的中國人的共識:
有趣的是,90後、00後群體中對於自己口腔問題明顯要比其他年齡層更為焦慮。
這一數據,與我國2018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出奇地吻合:我國高達97%的成人正在遭受口腔問題的困擾。
並且在對118514名12歲到15歲的青少年進行了口腔檢查和問卷調查後,發現其中有61%的青少年存在牙齦出血問題,還有67.3%的青少年檢出了牙結石。
而以上這些口腔清潔護理不到位造成的牙周病,更是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牙齒過早掉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網上有段子說的,這屆的年輕人出門吃飯再也不能想點啥就點啥,感覺自己的食譜越來越像80、90歲的老奶奶:
涮牛肚?烤雞脆骨?不了不了,嚼不動嚼不動;
吃完火鍋再來個冰激凌,艾瑪,冷熱交替,牙哪兒受得了哇;
紫薯和芋頭成了新寵,不是想減肥,只是這種糯嘰嘰的東西比較容易咬;
……
大白兔奶糖變「大白兔502」,把烤瓷牙粘了下來
繼睜不開眼、起不了床、頭禿、健忘、長老年斑、腰廢了……之後,這屆90後,牙也沒了,看來,這絕不僅僅只是社交網絡上的自嘲而已。
另外,也是通過這次調查,社會公眾才驚奇地發現,20-39歲的中青年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了種植牙手術的主力軍。
種植牙年齡分布調查
年輕人龐大的種牙需求,也使得種牙費用水漲船高。
根據《中國證券報》9月17日的報導,有90後反映,種3顆牙齒「前前後後花了三四萬,純自費,醫保不報,真是辛苦攢錢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看牙究竟能有多貴?
來源:《中國證券報》
就全國的平均數據來看,潔牙在300元左右;補牙300-500元左右;拔智齒500-1000元左右;種植牙均價6000-18000元;正畸15000-30000元左右。
一身行頭31900元、隱形牙套就佔30000元。
當下,「種一口牙等於買一輛寶馬」,實現看牙自由已經成為90後的一大心願。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不看,牙要掉光,看了,要破產,這就是「牙齒危機」的現狀。
2、那些年,我們在牙齒上交過的智商稅
當代年輕人對牙齒問題的重視,一方面確實如上面所說,已經危害到了健康,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則要歸功於近幾年關於口腔健康的各種宣傳營銷,將年輕人對於牙齒的重視一個新的頂峰,甚至開始主動折騰。
並且不再局限於修補、拔牙這些基本方面,牙齒祛黃、口氣清新、牙齦健康等都成了新潮流。
護牙,從一個健康議題,破圈成為了一個關乎潮流和審美的議題。
相較於人們在膚色審美上的分歧,「牙齒白才好看」卻是一個很少出現爭議的評價標準。
比如《詩經》裡寫美人,齒如瓠犀,就是說,真正的沒人牙齒必須要像像葫蘆瓜裡的種子一樣葫蘆籽那樣整整齊齊白白小小才行。
在歐美國家,追求白牙的風氣更甚。牙齒比色卡中最白的顏色被稱為「好萊塢白」,因為這個顏色是許多好萊塢明星美白牙齒的首選。
艾瑪·沃特森
當明星們為了迎合這種審美將其變成一種業內常態時,這種標準又反過來成為了一種新的審美引導,引起更多人對於白牙的追捧。
在各種明星網紅的強力帶貨和推薦之下,光是2016年至2018年,中國的電動牙刷銷量就增長了97%,變成消費升級的新網紅。
但事實是,各種所謂牙齒美白產品,不僅沒用,甚至還有可能傷害本就已經脆弱的牙齒。先說說市面上最常見的美白牙膏,事實證明,它們只能起到清潔作用,不會有任何美白效果。
正是因為如此,2020年公布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裡,牙膏被劃入普通化妝品範疇。
這意味著一些牙膏長久以來主打的牙齒美白功效,將不再被允許出現在宣傳話術裡。
而牙貼、美牙儀和冷光美白手術這三項,所用的原理幾乎相同——用過氧化物氧化牙齒上一些色素沉澱物,使得牙齒變白。
而氧化劑會刺激牙齦邊緣神經血管、容易導致牙齒脫礦,嚴重的甚至可能發生牙本質過敏。
因此,牙釉質發育不全、齲齒、牙周炎、牙齒磨損較大的幾類人,都必須謹慎進行這種形式的牙齒美白。
但和古人比起來,現代人在牙齒的這些「神操作」,還算輕的。
中世紀的「科學家」們表示死皮和汙垢能保護身體免受疾病侵襲,清潔身體不僅有害健康,也有傷風化,洗手刷牙也不行。
對於因長期不刷牙漱口導致的牙疼,教會給出了邏輯強硬的解釋:邪靈通過頭髮入侵人體,牙疼是邪靈突然作祟導致,拔牙或者剪髮都可以驅邪,所以治療牙齒的任務常常順帶交給理髮師。
14世紀英格蘭的拔牙場景,看著就疼
16世紀,德國萊比錫還出版了第一本以理髮師為第一目標讀者的牙科書:《所有牙齒疾病的小藥書》。
除了強勢拔牙,中世紀的人們還會用一種腐蝕性的含氮酸水保持牙齒美白。可是酸水會侵蝕牙齒表面的具有保護性的釉質,使牙齒潰爛更快。
到了18世紀,人們折騰牙齒的方式似乎溫柔了許多,「現代牙醫學之父」皮埃爾·費查曾在900多頁的牙科綱要中,提出了風靡中世紀的護牙觀點:含尿。
他建議人們在早上接一盆新鮮的尿液,輕含一口在嘴裡攪動,反覆兩次可「解除極大的痛苦」。
別說,以現代科學分析,含有尿素和氨水成分的尿液確實對護齒有一定效果。
但總的來說,以上方法都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交智商稅行為。
3、牙齒不好的真相只有一個:牙沒刷乾淨
所以,既然現在牙齒健康問題這麼普遍,而交智商稅的無效動作又這麼多,愛護牙齒,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就得找到危害牙齒的真正元兇——牙菌斑,或者說,就是我們口腔裡的各種細菌。
顯微鏡下的牙菌斑放大圖像呈現黃色
正常狀況下,這些細菌會在我們的口腔內組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不會干擾你的健康。但我們進食之後,這些細菌會和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以及唾液一起,共同在你的牙齒表面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也就是牙菌斑。
如果沒有及時清理,那這層牙菌斑就會逐漸增厚、變黃,此時,口腔內的細菌會把口腔中的糖類轉化為乳酸,讓口腔內的pH值迅速降低。
一旦口腔中的pH值降到5.5以下,那我們堅固的牙釉質就會逐漸被腐蝕、脫礦,形成小坑,等到這個小坑越來越深,鑽透牙釉質、深入牙本質、達到牙髓,最終觸及牙神經的時候,齲齒就形成了,那麼你的牙也就快徹底沒救了。
觀察上面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四個因素的共同參與:脆弱的牙齒、口腔內的致病細菌、能被這些細菌拿來產酸的底物、足夠長的作用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能打破這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就有可能預防各種牙齒疾病。而最省事也是根本的方法只有一個:把牙齒好好刷乾淨。
但刷牙也是有講究的,最大的忌諱就是:橫著刷牙,還很大力。
長年累月打橫刷牙,可能會使牙齒頸部缺損、牙齦萎縮等,最直接的症狀就是牙齒敏感,一喝冷的就受不了。
正確的刷牙方法應該是「巴氏刷牙法」:要將牙刷斜 45 度朝向牙齦,放在牙齒和牙齦交界處。
然後輕輕地、小幅度震顫,每次刷一到兩顆。
並且牙齒的每個面:靠外的、靠舌頭的還有咬東西的面都要刷到。
另外,刷牙刷的不僅僅是牙齒,還有舌頭,畢竟舌頭上住著很多細菌。
一些致病菌會引起蛀牙、牙周炎等疾病,還有一些細菌會帶來讓人尷尬的口臭。刷牙的時候輕刷舌頭,可以去除部分細菌。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含氟牙膏。
根據《中國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在刷牙的時候使用含氟牙膏,是十分安全有效的齲齒預防措施。
低濃度的氟離子可以有效抑菌,在一定程度上清除口腔內的致病細菌,阻止牙釉質脫礦,另一方面,氟化物還能和牙釉質中的羥基磷灰石結合,讓已經輕微脫礦的牙齒表面恢復堅固。
不過說到愛護牙齒,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我們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警告的:「糖吃多了,牙齒會掉光。」然而,蛀牙的產生真的就一定是甜食的鍋嗎?
這就需要我們再次回顧蛀牙形成的四個要素了。
以汽水為例,一般一飲而過,在口腔裡停留時間很短,加上唾液的緩衝作用,在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前提下,適量飲用不會直接導致蛀牙。
所以,一句話,你既沒必要也沒可能完全斷糖。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要想牙好,最關鍵的還是:刷牙!刷牙!刷牙!
不過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自己下半生的牙齒問題,阿信覺得,還有更好的方式:
#今日份福利#
在你生活的城市,你覺得月薪多少才能實現「看牙自由」?為了一口好牙,你都做過什麼努力?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