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勞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勞模就是一個示範。勞模的引領作用不斷聚力、不斷疊加,帶出的「蝴蝶效應」不斷上演。
勞模是航空工業的寶貴財富,勞模創新工作室是航空工業工會發揮勞模示範引領作用,服務航空工業改革發展大局的有效平臺和載體,對推動提升職工隊伍素質、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航空工業工會陸續為5家創新工作室頒發「航空工業勞模創新工作室」獎牌。5家創新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工作室示範引領作用,成功解決了一批科研生產技術難題和發展瓶頸問題;充分發揮人才聚合優勢,為企業培養了一批知識型、創新型骨幹人才,在各層各類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範小東勞模創新工作室」
領軍人物:全國技術能手、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範小東
成員構成:45名老中青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隊伍,其中6人被授予陝西省技術能手稱號,1人被選拔為技術中心技能帶頭人。
創新成果:工作室成功解決了多項型號試飛任務執行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在型號試飛中,工作室先後完成了某型發動機反推地面滑行試驗、最小錶速發動機空中啟動、逼喘試驗試飛、高空左右邊界速度風車啟動、反推小航線試飛等多項國家Ⅰ類和Ⅲ類風險試飛科目的地面維護和空中試驗保障工作,正確處置、排除「油門杆空中失效」「空中發動機機振超限」「空中停車」多起重大故障,為重點型號飛行試驗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型號試飛進程中,工作室致力於解決各種型號保障突發問題,以保障技術優化為導向,積極開展各項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航空工業飛彈院「劉昌軍勞模創新工作室」
領軍人物:全國技術能手、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飛彈院高級技師劉昌軍
成員構成:現有成員8名,其中航空工業首席專家2名、全國技術能手2名、河南省技術能手2名,近年來先後榮獲「河南省工人先鋒號」、洛陽市六型示範班組等榮譽稱號。
創新成果:工作室堅持服務科研生產任務,以解決生產現場的各種重要技術質量問題為工作導向,同時摸索技能創新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在某型空空飛彈研製過程中,在某關鍵組件裝配試製中先後設計製作各類工裝夾具134項;首創「鉗工彈性節拍移動生產線」,為航空武器零部件的生產準時交付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總結凝練形成的《機加分廠AOS生產管理體系》成果獲得飛彈院管理成果一等獎,《航空企業面向研產一體的數位化精益製造體系構建》榮獲國家管理創新二等獎。
航空工業制動「周蕊勞模創新工作室」
領軍人物:陝西省勞動模範周蕊
成員構成:40名老中青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隊伍,包括集團特級技術專家、一級專家多名,湧現出了杜淑娣、薛亮等一批新的技術青年領軍人物。
創新成果:工作室完成了公司13項管理創新課題,持續不斷的創新彰顯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強勁動力。工作室研製的PBO纖維拋放式飛行器記錄儀殼體,實現國內工業化應用,打破了國外對此項產品的壟斷,填補了我國在拋放式飛行器記錄儀研究方面的空白;與鐵科院合作開展的400千米/時高速列車用新型復材制動摩擦副研製與應用取得成功;開發的碳基汽車剎車副已實現為奔馳G、法拉利、保時捷911、卡宴、福特ST等24種高檔車型配套。
航空工業寶成「王惜平勞模創新工作室」
領軍人物:全國技術能手、航空工業首席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王惜平
成員構成:骨幹成員還有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侯峰兵,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沈曉東、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陶峰。
創新成果:工作室始終將「聚力攻關」作為首要任務,以「突破科研生產瓶頸」為導向,創新加工方法,重點解決現場加工問題,優化加工流程,提升加工效率,攻克生產瓶頸。工作室專家設計製作了某光纖產品關鍵零件專用裝夾夾具,實現了零件一次多件加工,減少了裝夾及換刀次數,將生產效率提高6倍;2018年年初,工作室專家組編寫了多件加工程序模板,便於新品零件加工程序的更改,極大縮短了新品零件加工周期。
航空工業航宇「吳峰勞模創新工作室」
領軍人物:「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國防郵電工會崗位成才能手」「湖北省技術能手」吳峰
成員構成:由焊接相關崗位的技術技能專家、獲得公司級以上勞動模範等10名技術技能骨幹組成。
創新成果:工作室將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技術技能交流和人才培養作為工作主要方向。6年來,全體成員不斷開展技術攻關,每年可為公司節約資金200餘萬元;為解決某投物產品鋁合金焊接變形這一生產瓶頸,工作室設計製造出一種可調式內圓撐具,解決了型號產品焊接變形的難題。該裝置《一種可調式內圓撐具》被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並於2015年被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技術;2016年初,工作室採用MAG焊新工藝進行解決某產品的加工技術問題,該產品獲得了航空工業成果轉化獎和第七屆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創新獎。
截至目前,航空工業共創建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勞模創新工作室150餘個,為集團公司各單位間人才、項目、技術交流搭建了平臺,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