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溼十三法(珍藏)

2021-02-22 洪磊醫道

治溼十三法,

溼為六淫之一,溼邪為病在臨床上頗為多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體感受溼邪機會較多,如居處潮溼,汗出當風,淋雨涉水,感受霧露,以及過食肥膩生冷瓜果等,都可導致溼邪為患。二是溼邪可兼挾其他病邪為患,如溼為陰邪,常與寒邪相挾而為寒溼;風為百病之長,溼與風合而為風溼;溼邪阻滯氣機,氣鬱化熱而為溼熱;暑熱天溼與暑相合而為暑溼等。三是溼邪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如溼邪侵犯肌表而成表溼證;溼邪侵犯脾胃等臟腑而成裡溼證;溼邪流竄經絡而成痺證;溼邪侵犯皮膚又可出現溼疹、瘡毒等疾患。四是溼邪重濁而纏綿,病難速已,病程較長,溼邪還可進一步發展為痰為飲為水等。因而相對而言,溼病就顯得比較多。

溼證的臨床表現是多方面的,由於溼邪具有重濁趨下、凝滯纏綿、汙穢不潔等特點,我們可將其基本症狀概括為以下十點:①舌苔滑膩,或白或黃,脈緩,或濡或澀;②頭身沉重,或頭有緊束感、重壓感,或關節疼痛而腫;③汗出不透,或齊頸而還,或齊腰而還;④肢體或面目浮腫,尤其多表現在下肢,或呈目下有臥蠶;⑤面色黃滯或暗滯,或有黃疸;⑥口不渴,或口渴而飲水不多,或喜熱飲,喝水後反覺不舒;⑦胸悶,胃脘或腹部滿悶,不思食或不知飢;⑧皮膚瘙癢有溼疹,或陰囊潮溼起疹,或有腳癬;⑨小便不利或混濁不清,有沉澱,或有淋濁白帶;⑩大便溏軟,不成形,解出不暢。以上十點,當然不必悉具,只要見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慮到溼邪的存在了。

治溼的方法很多,現根據文獻資料、臨床報導及個人體會,概括為以下十三法。

01 解表散溼

這是針對溼邪在表的一種治法,常用藥有羌活、獨活、防風、麻黃等,並常和其他解表藥、祛風藥配合應用,代表方劑有羌活勝溼湯,適用於溼邪在表,見惡寒發熱,頭痛頭重,身重疼痛,無汗,脈浮,苔白或有膩象等;若裡有熱者,又當改用九味羌活湯。

在《金匱要略》中,治療溼邪在表,並不用一般解表散溼藥,而是以麻黃配以利溼化溼的藥物,以達到發表祛溼的作用。如寒溼在表,身煩疼者,用麻黃加術湯,方中用麻黃等散寒,用白朮以除溼,且麻黃得術,雖發汗不至多汗,術得麻黃,可行表裡之溼;又如風溼在表,見「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用麻杏薏甘湯,方中以麻黃解表,薏苡除溼,杏仁宣降肺氣以行溼,甘草補中。

解表散溼一法,應注意不可發汗太過,《金匱要略》便指出:「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也」。因溼性粘滯留著,用藥透溼通陽,使微微汗出則溼氣易去。

此外,尚有祛風勝溼一法,適用於風溼在經絡而成為痺證者,症狀以關節疼痛為主,可用秦艽、桑枝、桂枝、羌活、獨活、桑寄生、五加皮、海桐皮和豨薟草等治療。

02 芳香化溼

如同辛涼解表、甘寒養陰和辛香開竅等治法一樣,芳香化溼一法是溫病學派對傳統治療方法的一個發展。芳香化溼就是用芳香藥物透化溼邪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溼邪鬱遏,氣機不暢之證,其病位偏於上焦,此正所謂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方法,常用藥物有藿香、佩蘭、菖蒲、鬱金、薄荷、蔻仁等。

如外感邪氣,表裡俱溼,見寒熱身痛,嘔吐洩瀉,口黏苔膩等,用藿香正氣散;又如溼溫初起,邪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此方不僅適用於溫病,即雜病中溼熱鬱遏之黃疸,若辨證得當,往往可收到較好療效;若溼溫經久不退,侵入營血,蒙閉清竅,而見舌苔垢膩、神志不清者,可用菖蒲鬱金湯,這和熱入心包,用安宮、至寶之類清心開竅有所不同。

在臨床所見久熱不退的患者,常有因溼遏熱伏而致者,宜用芳香宣透化溼之品,溼化則熱邪得透,不重在清熱,而熱邪可清。若一見發熱便用寒涼之屬,則更使熱邪鬱遏不透,發熱纏綿難愈。

03  苦寒燥溼

《內經》指出溼淫於內,「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溫之別。苦能燥溼,寒能清熱,用味苦性寒的藥物以燥溼清熱的方法,稱為苦寒燥溼,主要適用於溼熱之邪蘊結於胃腸之證,見舌苔厚膩,口苦口黏,胃脘脹悶,不思飲食等症。

代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和秦皮等。在方劑的應用方面,如溼熱蘊結髮為痢疾,可用白頭翁湯;溼熱內盛,熱甚便秘,舌紅苔黃膩,發為黃疸重證者,可用梔子金花湯;溼溫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者,用黃芩滑石湯;溼熱或痰熱蘊於膽胃,而見口苦苔黃,眩暈泛惡,或心煩失眠者,用黃連溫膽湯;溼熱下注而見下肢疼痛,甚則成痿者,用二妙丸。

苦寒燥溼和清熱利溼相近,常難以截然劃分,且往往一個方劑中,既有苦寒燥溼又有清熱利溼,如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便是。它們的區別在於:一適用於中焦溼熱內盛,腸胃症狀比較突出,一適用於溼熱注於下焦,泌尿系症狀比較突出;一味苦性寒,一味甘淡而性涼。再者,必須注意苦寒藥和甘寒藥的鑑別應用,甘寒適用於有熱無溼,或熱邪傷陰,或素體陰虛之證,這和苦寒藥用於溼熱之證,是大不相同的。

04  苦溫燥溼

用性溫味苦的藥物燥化溼邪的方法稱為苦溫燥溼,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溼淫於內,治以苦熱」的方法。適用於溼邪內盛或寒溼內盛之證,多見舌苔白膩,口粘口膩,脘腹痞滿,倦怠惡食,甚則肢冷怯寒等症。

主要藥物有蒼朮、厚樸、法夏和陳皮等,代表方劑有平胃散。若溼積成痰,或痰溼內盛者,又宜用二陳湯。溼溫病,溼熱蘊結或溼重於熱者,亦常在清熱利溼方中加入一二味苦溫燥溼藥物,如藿樸夏苓湯中用厚樸、半夏便是例子;亦有用苦寒燥溼合苦溫燥溼以治溼熱證者,如二妙丸中,以黃柏合蒼朮治溼熱下注之證,便是例子。

脾主溼,中焦病多和溼邪有關,故平胃散便成為調理脾胃的一個常用方劑,如中焦有溼而見胃脘脹痛不適者,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出現洩瀉痢疾者,合香連丸,名香連平胃散;兼有脾虛者,加黨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兼痰溼咳嗽者,合二陳湯,名平陳湯;溼盛尿少,見洩瀉或浮腫者,合五苓散,名胃苓湯;瘧疾寒熱往來而溼盛者,合小柴胡湯,名柴平煎;溼邪或暑溼內盛而嘔吐不食者,加藿香、半夏,名不換金正氣散,等等。

05  淡滲利溼

以甘淡滲利之劑,使溼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稱為淡滲利溼,此即《內經》「以淡洩之」之法。溼邪鬱滯在機體之內,主要症狀之一便為小便不利,小便通利則溼邪自能排出體外,故《金匱要略》指出:「溼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河間六書》也指出:「治溼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淡滲利溼雖然比較適宜於溼阻下焦,但其他治溼方法往往和淡滲利溼一法配用,它已成為治療溼邪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

淡滲利溼的代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四苓散,若溼邪停滯而膀胱氣化不利者,則以五苓散較為合適;若溼邪停滯而兼陰虛者,則以豬苓湯較為合適。

淡滲利溼的藥物多甘淡平和,而清熱利溼藥多偏於寒涼,這是兩者的不同處。

06  清熱利溼

溼熱停滯於體內,尤其是停滯於下焦,出現小便短赤、灼熱作痛,或小便淋澀不暢者,應當用清熱利溼的方法治療。代表藥物有白茅根、車前、滑石、竹葉、茵陳蒿、大薊、小薊、金錢草、海金沙和木通等,這類藥物多性味甘淡而偏寒涼,一方面能清熱,一方面能利尿。

代表方劑中,如小便短赤,而伴有心煩失眠舌尖紅者,可用導赤散;暑天小便赤澀作痛,可用六一散;溼重者用桂苓甘露飲;小便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伴有苔黃膩,脈數有力者,用八正散,挾有砂石者,再加海金沙、金錢草等,或改用石韋散加味;小便尿血而淋瀝作痛者,用小薊飲子;溼熱燻蒸發黃,而大小便不利者,宜用茵陳蒿湯;肝經溼熱下注,小便淋濁,外陰腫癢,或為白帶,宜用龍膽瀉肝湯;溼熱蘊於經絡,見關節腫痛而熱者,清熱利溼兼以宣通經絡,宜用宣痺湯;溼熱聚於腸間而便血者,又當用赤小豆當歸散。

下焦為肝腎所居之地,肝主血,腎主陰,溼熱久居下焦可導致陰血不足,故清熱利溼法有時和滋陰養血法合用,這和苦寒燥溼治在中焦,有時配用調理脾胃藥物是有所區別的。

07  理氣化溼

水溼在人體的代謝,和肺、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若肺氣失於通調,脾氣不能運行,腎氣難以制化,則水溼調節失常,停滯於體內而為病,其治療便當用理氣的藥物調理氣機,導滯化溼,以達到氣化則溼化,氣行則溼行的目的,這在治溼方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代表藥物有陳皮、大腹皮、杏仁、蔻仁和鬱金等。在方劑的運用方面,雖然單純的理氣化溼的比較少,但在方劑中配用這一方法的例子卻是很多的,如治療溼溫的著名方劑三仁湯,方中杏仁宣通肺氣以開上焦,蔻仁醒脾和胃以宣中焦,使氣機條達則溼邪易去;吳鞠通五個加減正氣散,用陳皮、大腹皮、杏仁以理氣行氣;治療水溼內盛的五皮飲,方中桑白皮瀉肺降氣,陳皮理氣和中,大腹皮行氣化滯,是理氣化溼作用比較突出的方劑;上焦肺鬱溼阻用的宣痺湯,亦具有宣肺解鬱理氣以化溼的作用;至於用陳皮以理氣化溼的二陳湯,則更是臨床上常用的方劑。

08  益氣化溼

氣機鬱滯不能布津行溼,固然可以導致溼邪為病,氣虛氣化無力,脾虛運化失常,也是溼病的常見原因,此時的治療便當益氣健脾以行溼化溼,這便是益氣化溼,或稱為健脾化溼。

主要藥物有黃芪、黨參、白朮和茯苓等。代表方劑中有防己黃芪湯,此方原用以治風溼在表的表虛證,主要症狀有「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中用黃芪補氣化溼,白朮健脾利溼,防己祛溼利水,不僅氣虛溼邪在表者可用,就是一般氣虛溼重或氣虛水腫的病人也可用,如慢性腎炎見氣虛者,守方服用,有的可收到腫退腎功能恢復的較好效果。

再者還有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此方一方面用黃芪、黨參、甘草、大棗等益氣健脾,另一方面用黃柏、澤瀉、蒼朮、白朮等清暑化溼,適用於既有發熱口苦,苔黃膩尿黃,又有身倦氣短,汗出脈虛的暑溼傷氣之證,和王孟英治療暑熱傷陰之清暑益氣湯自有不同,王孟英評論李氏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未免太偏。再如治療脾虛洩瀉的參苓白朮散,脾虛帶下的完帶湯,也都是益氣健脾化溼的常用方劑。

09  溫陽祛溼

溫陽祛溼是用辛溫或甘溫的藥物治療溼邪的方法,主要適用於陽虛而寒溼內盛之證,此等證忌用寒涼滲利之品,故《醫門法律》指出:「凡治溼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醫之罪也。」

溫陽祛溼的主要藥物有附子、乾薑、桂枝、白朮等。代表方劑有《金匱要略》治療溼盛陽虛的三個附子湯,如陽虛而溼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湯,主要用桂枝配附子,助表陽而散溼;陽虛而溼邪在裡者,主要用白朮配附子,助裡陽而燥溼;表裡陽俱虛,溼邪盛者,用甘草附子湯,桂、術、附三藥同用,君以甘溫的炙甘草,溫陽補中而祛溼,這種根據不同證候而嚴格挑選藥物的手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再者,治療寒溼著於腰部的腎著湯,方中以甘、姜、苓、術四藥相配,也是溫陽燥溼的著名方劑。在黃疸病中,由於陽虛寒溼內盛所致的陰黃,治用茵陳四逆湯、茵陳術附湯等,也屬於溫陽祛溼的範圍。

10  昇陽除溼

昇陽除溼一法,在李東垣的《脾胃論》中強調得比較突出,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用利溼之法是可行的,但在脾胃久衰,清陽不升的患者,若「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昇陽風藥即瘥。」

所謂昇陽風藥是指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等,或再配以黃芪。風藥能勝溼,清陽升則溼邪去,為治溼另闢一法。這種治溼方法,在《脾胃論》中多處可見,如治療溼熱成痿的除風溼羌活湯,治療溼熱腸澼的昇陽除溼防風湯,治療洩瀉的昇陽湯及昇陽除溼湯,四方中防風、升麻、柴胡凡三用,都體現了昇陽除溼這一方法。喻嘉言治療表邪入裡所引起的痢疾,用人參敗毒飲以「逆流挽舟」,還有前已提及的東垣清暑益氣湯,都包含有昇陽除溼的作用在內。

11  苦辛洩溼

苦辛洩溼是以辛開苦降的藥物以宣降溼邪的方法,前人所謂「溼熱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指的便是此法。凡溼邪困於中焦、脾胃升降失調見脘腹滿悶食少,嘔吐噁心,腸鳴便溏或洩瀉等症,便當用苦辛洩溼的方法。

一方面用能開能通的辛味藥,如生薑、乾薑、菖蒲、香豉、鬱金之屬,宣透溼邪,升清醒脾;一方面用能洩能降的苦味藥,如黃連、黃芩、厚樸之類,苦以燥溼,和胃降逆。

此外,尚有半夏一藥,味辛而善降,能和中燥溼、散結除滿,為此法中的常用藥。在雜病中,因溼邪留戀,寒熱中阻,升降失調,而見脘腹痞滿痛脹,嘔吐下利諸症者,半夏瀉心湯為其常用方,方中乾薑、半夏辛開散結以和陰,黃連、黃芩苦降洩熱以和陽,而四味藥又均具有燥溼之功,此外更配參棗草補脾建中,用此法治療腸胃疾患常可收到較好療效。

在溫病中,溼熱之邪阻滯中焦,見滿悶嘔惡諸症,宜用王氏連樸飲,方中除用半夏外,還用菖蒲、豆豉之辛宣透溼邪,同時又用黃連、厚樸之苦燥溼和胃,為治療中焦溼溫證一常用方。

苦辛洩溼法升中有降,開而能洩,既善治中焦溼熱,又能恢復脾胃升降功能,是藥味配伍得當的一種治法。在此法中,最常用的是黃連和辛味藥的配伍,如配吳茱萸成左金丸,主治肝胃之氣上逆而挾有溼熱者;和木香配而成香連丸,主治溼熱痢疾;配蘇葉成蘇連丸,主治妊娠溼熱嘔吐之證。黃連也是其他苦辛洩溼方劑中的主藥。此外,黃連配肉桂而成交泰丸,主治心腎不交之失眠。至於苦辛藥的比例,一般為苦多辛少,但也可根據病情而靈活掌握。

12  燥溼化濁

燥溼化濁為針對溼濁在裡的一種治療方法。所謂溼濁是溼邪的進一步發展,其含義有二:一為溼邪深結在裡,根深蒂固,非一般治溼藥所能治癒者;二為溼邪凝聚成形,其臨床表現為面色油垢,或晦滯而黯,腹部脹大,舌苔垢膩,大便深黑汙垢,小便混濁不清,或有濁塊雜下,或尿中沉澱甚多等。從這些症狀可以看出,這和一般的溼氣或水溼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認為「溼濁即溼氣」,未免過於籠統。

在具體的治療方面,如溼濁隨溫邪深伏膜原,見壯熱惡寒,或寒熱往來,舌苔垢膩,胸悶嘔惡等,宜用達原飲,除用黃芩、知母清熱外,選用檳榔、草果、厚樸三味慓悍之品直達病所以化溼濁;溼偏重者,宜用雷氏宣透膜原法。又如溼濁下注,致小便混濁或如乳泔,宜用萆薢分清飲,方中以萆薢為君以清理溼濁;再如膀胱溼熱內盛,而成赤白濁之證,又宜用《醫學心悟》萆薢分清飲,用萆薢、茯苓、車前子、黃柏等清化溼濁。

13  解毒燥溼

解毒燥溼是針對溼毒為患的一種治療方法。所謂溼毒,可從兩方面理解:第一,表現出溼象,同時又有突出的熱象火象者,也稱之為溼熱毒,其症狀有舌苔黃膩,咽喉痛,小便混濁短赤,並有痛感,前後陰熱如火燎,婦女帶下粘稠腥臭,其治療可用苦寒燥溼的方法,但劑量宜加重,並加上清熱解毒之品。第二,溼邪鬱於肌膚引起皮膚病者,如帶狀皰疹、各種溼疹、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常出現皮膚起皰、糜爛、滲水、瘙癢等症狀,且多具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的特點,治療應以燥溼敗毒為主,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溼湯、清解片、消風散等,代表性的藥物有土茯苓、苦參、黃柏、蒼朮、白鮮皮、紫荊皮、地膚子等。

此外,除了各種藥膏外塗,還可選用蛇床子、明礬、艾葉、黃柏、蒼朮、苦參、防風、百部等煎湯外洗,或燻蒸患部以燥溼解毒,祛風殺蟲,比單純用內服藥收效更捷。

以上治溼十三法,雖各有特點和適應證,均可單獨應用,但數法聯合應用的例子也不乏其例,以上各法中所舉方劑,便往往具有這種作用,我們只是就其主要作用進行歸類而已,再如治療臌脹屬溼熱內聚的中滿分消丸更是突出例子,方中治溼諸藥合用,具有苦寒燥溼、淡滲利溼、理氣化溼、苦溫燥溼和健脾祛溼等多種作用,是治療臌脹有一定作用的方子,可見遇到病情比較複雜的病證,數法的聯合應用還是必要的。

治溼一法已廣泛運用於肝炎、痢疾、腸傷寒、婦科炎症以及皮膚病等的治療中,其他如急腹症、泌尿系感染及結石、風溼性關節炎、腸胃炎、日久不退的發熱以及重症肌無力等病症,運用治溼法而見效的病例都可或多或少地見到,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異病同治的特點,這或者說明以上疾病可能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礎,或者說明治溼藥物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相信,隨著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發展,這些問題是會得到逐步闡明的。

掃描  二維碼  關注  洪磊醫道   歡迎您關注

相關焦點

  • 治溼十三法
    辨別有溼比較容易,但能像文中楊志一老師總結出治溼十三法還是需要足夠的基礎和臨床經驗的。治溼十三法溼為六淫之一,溼邪為病在臨床上頗為多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體感受溼邪機會較多,如居處潮溼,汗出當風,淋雨涉水,感受霧露,以及過食肥膩生冷瓜果等,都可導致溼邪為患。
  • 史上最全的治溼十三法
    以上十點,當然不必悉具,只要見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慮到溼邪的存在了。治溼的方法很多,現根據文獻資料、臨床報導及個人體會,概括為以下十三法。這是針對溼邪在表的一種治法,常用藥有羌活、獨活、防風、麻黃等,並常和其他解表藥、祛風藥配合應用,代表方劑有羌活勝溼湯,適用於溼邪在表,見惡寒發熱,頭痛頭重,身重疼痛,無汗,脈浮,苔白或有膩象等;若裡有熱者,又當改用九味羌活湯。
  • 治溼十三法
    治溼十三法以上十點,當然不必悉具,只要見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慮到溼邪的存在了。治溼的方法很多,現根據文獻資料、臨床報導及個人體會,概括為以下十三法。芳香化溼如同辛涼解表、甘寒養陰和辛香開竅等治法一樣,芳香化溼一法是溫病學派對傳統治療方法的一個發展。芳香化溼就是用芳香藥物透化溼邪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溼邪鬱遏,氣機不暢之證,其病位偏於上焦,此正所謂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方法,常用藥物有藿香、佩蘭、菖蒲、鬱金、薄荷、蔻仁等。
  • 秋冬 | 治溼「十字箴言」
    不過當時治溼的研究,大多從一個發病因素來考慮,把其簡單歸於外溼、內溼或內外混溼。至明代《病機匯論·溼門》引入了更加細緻、全面的診斷思路:「治分上下中外」,「治溼宜審虛實」,「治溼宜辨方土」,「治溼宜別陰陽」,「治溼不可專守通利一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從多方面,多維度的診斷和治理溼邪。「法不離方,方不離藥」,具體治法的實施總要以方藥為載體。
  • 減肥穴大集錦: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瞧三公斤.減肥治溼七大法
    也就是以前我們說過的溼毛巾原理。想讓溼毛巾幹,有五種解決方法。但,之前都是以藥物來表這除溼之法,今日,以穴位來對應這除溼法,讓我們眼界一新!想讓毛巾幹得快,首先,就是將原本沾溼的毛巾給拎起來。這叫昇陽除溼法。中醫基礎理論中說溼為陰邪,易襲陰位。而當清陽上升,便能令其蒸化。而最能代表這昇陽之道的穴位,便是百會、大椎、素髎。
  • 痰飲水溼的芳香化濁法
    厚樸杏仁治喘的機理就在於行氣祛溼而治療痰飲水溼導致的咳喘,在這裡厚樸同樣是苦溫行氣利於溼邪祛除的。 對於荷葉,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了解一下,在東垣的「枳術丸」系列方裡面呢,「枳術丸」裡面呢也有荷葉,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荷花即是蓮花,對於荷這個植物,一身都是藥物,上面的荷葉、蓮子、蓮子心,下面的荷梗、藕節等等。
  • 生活百科(546):妙用傷溼膏
    氣急等症狀,用傷溼膏貼胸骨上緣凹陷處,每天換一次,可減輕病情。  4.將傷溼膏剪成3釐米見方的塊兒,貼在肚臍或內關穴位上,可預防暈車暈船。  5.將傷溼膏剪成3~4釐米見方的塊兒,貼肚臍,每日換一次,可治單純性嬰兒腹瀉,愈後須再貼1~2次。
  • 溼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治法:疏風利溼,如除溼羌活湯、神術散,祛溼發汗,如藿香正氣散。夏月傷溼無汗,可用香薷飲以祛溼發汗。病因:素體脾胃陽虛,溼濁不化,溼鬱於中,壅結為痰;痰溼阻遏於內;或過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傷害脾胃,陽虛不能運化,以致痰溼停積。
  • 外科學——外治法(一)
    溶液溼敷 D. 油劑 E. 軟膏 2.患者,女,21歲。兩小腿皮炎,在亞急性階段,滲液或糜爛較少,紅腫減輕,有鱗屑或結痂。外治劑宜選用 A. 洗劑 B. 粉劑 C. 溶液溼敷 D. 軟膏 E.溶液溼敷,適用於急性皮膚病,滲出較多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外治劑。洗劑,一般用於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酒齄鼻和粉刺等;粉劑,適應證同洗劑;油劑,適用於亞急性皮膚病見糜爛、滲出、鱗屑的皮損;軟膏適用於慢性皮膚病中具有結痂、皸裂、苔蘚樣變等皮損。溶液溼敷,適用於急性皮膚病,滲出較多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
  • 內科證治歌+臟腑辯證歌+藥效分類歌+治法與方劑歌
    37、治消渴三十七類治消渴,臨床常用十七藥,葛根知母天花粉,二地天冬地骨皮,黃芪山藥菟絲子,人參烏梅同枸杞,黃精桑椹五味子,中消黃連頗相宜。38、利咽藥三十八類利咽藥,十三味中有薄荷,大力燈心板藍根,白花蛇舌絡石藤,巴豆熊膽山豆根,馬勃射鴨蒲公英。
  • 羌活勝溼湯,治風溼頭痛一身盡痛之主方.
    羌活勝溼湯實為祛溼劑,具有祛風,勝溼,止痛之功。主風溼在表之痺證。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汪訒庵曰,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溼。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溼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溼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 臨證400法——溼熱病·中焦溼熱證治·溼重於熱 (八法) ​
    溼熱病 中焦溼熱證治 溼重於熱 (八法)
  • 夠全了:內科證治歌+臟腑辯證歌+藥效分類歌+治法與方劑歌
    37、治消渴三十七類治消渴,臨床常用十七藥,葛根知母天花粉,二地天冬地骨皮,黃芪山藥菟絲子,人參烏梅同枸杞,黃精桑椹五味子,中消黃連頗相宜。38、利咽藥三十八類利咽藥,十三味中有薄荷,大力燈心板藍根,白花蛇舌絡石藤,巴豆熊膽山豆根,馬勃射鴨蒲公英。
  • 藥王孫思邈141歲,他的養生十三法,只要你堅持,疾病就會有所好轉!
    最全經絡查詢手冊(珍藏)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每天都會做的養生十三法,這套養生法不但能夠延年益壽,而且對於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下面為大家示範一下,藥王孫思邈這套養生十三法!操作方法:作用功效: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 羌活勝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組成】羌活 獨活各9g 防風 藁本 川芎 蔓荊子各6g 甘草3g【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主治】寒溼在表,頭痛、頭重,腰背重痛,或一身盡疼,不能轉側,惡寒微熱,脈浮者。 【證析】此為寒溼在表證候。
  • 脾胃病治法,精解再精解…………
    若見食而腹滿,說明胃納正常,脾運障礙,即所謂胃強脾弱,治當運脾為主,健胃為輔;因於脾氣虛者,當補脾益氣,方如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等;因於脾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可用理中湯之類;若因溼困脾土者,當運脾除溼,升降中焦,方如一加減正氣散。
  • 中醫名家:漫談脾胃病的治法
    若見食而腹滿,說明胃納正常,脾運障礙,即所謂胃強脾弱,治當運脾為主,健胃為輔;因於脾氣虛者,當補脾益氣,方如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等;因於脾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可用理中湯之類;若因溼困脾土者,當運脾除溼,升降中焦,方如一加減正氣散。
  • 《玄府學說》連載·玄病的治法(六)
    香竄開玄法是運用芳香開竅之品,利用其香竄透達之力開通玄府鬱閉的一種治法。劉完素十分推崇芳香走竄之品,用作開通玄府之要藥,嘗贊曰:「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二方中芳香開竅之品均佔有相當比重。又如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識人之牛黃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牛黃、硃砂、鬱金、冰片、丹皮、甘草),即以芳香開竅與寒涼清熱配伍,開通心經「玄府」之熱閉,開竅醒神。
  • 中醫外科學(圖解) 第五章 治法
    臨證時,針對不同病種和病情,某些輕症,可外治而竟全功,亦有專用內治而愈者,但大部分疾病須內外治相結合。第一節內治法內治法須從整體觀、辨證施治出發,同時依據外科疾病的發展過程,首先治療原則。就瘡瘍來說,歷代醫家總結為消、託、補三大內治法,主要針對瘡瘍早期、中期和後期提出的,因此本教材將之放到瘡瘍概論中探討。
  • 臨床精闢:脾胃病實戰治法要訣!
    若見食而腹滿,說明胃納正常,脾運障礙,即所謂胃強脾弱,治當運脾為主,健胃為輔;因於脾氣虛者,當補脾益氣,方如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等;因於脾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可用理中湯之類;若因溼困脾土者,當運脾除溼,升降中焦,方如一加減正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