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又是一直走在減肥路上的可達楚。
相信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喜歡時不時用體脂秤測量一下,自己最近體重和體脂有沒有下降。但是我發現秤上顯示的體脂率和肌肉含量總是忽高忽低,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減了個假肥……
搜集了大量資料後,我才發現,這原來不是我的錯,都是「不靠譜」的體脂秤搞的鬼!
為了更直觀,可達楚直接給大家上實驗!
1· 相差僅4分鐘,體脂增加3%
下圖是我的某位神秘同事在同一天早上、用同一個體脂秤測量的數據:
詭異的是,他的體重雖然不變,但體脂率和肌肉率卻有很大的不同,脂肪突然變多了,而肌肉變少了。
2· 喝杯水體脂減少2%
後來,我又讓他測試了喝水前後體脂,結果發現:
喝水前的體重是77.6kg,在喝了300g水之後,體重變成了77.9kg,體重變化正常。
但是!喝水後肌肉增加了2%,而體脂降低了2%。
這是什麼情況?
雖然我知道多喝水可以幫助減肥,但效果也沒這麼神吧?!體脂稱真的有問題!
體脂秤的問題,就出現在它的測量原理上,因為體脂不是真正「測」出來的,而是通過公式「算」出來的!
無論是家用體脂秤,還是健身房的Inbody體脂儀,它們的測量原理都只有一個——BIA生物電阻抗法。
對體脂秤來說,人體其實就是一個無情的大電阻。
當你光著雙腳,站在體脂秤上,稱上的金屬電極片會發出微弱的電流通過身體,這些電流是依靠身體中的水分傳導的。
肌肉的含水量高,電阻小,導電率高;而脂肪含水量低,電阻高,導電率低。
根據導電率的不同,體脂秤就可以根據公式計算出電阻,啊不,人體的肌肉率和體脂率。
通過測得的電阻值和電抗值可以求得瘦體重的數值:
由於體重=瘦體重+脂肪重量,那麼脂肪重量和體脂率也可以由此算出來啦:
既然,你的身體在體脂秤面前就是一塊無情的電阻,那麼只要是身體含水率不同,測出來的數據都會有所不同。
影響體脂秤的因素有以下:
1· 測量時間影響結果
我懂我懂,像我這種不愛運動的人,唯一可以激勵我堅持下去的就是身材的變化,時不時上個秤,看到體脂降低,瞬間動力滿滿!
但是,看到體脂沒有降低,也千萬別灰心!很可能是你測量時間不統一!
比如剛起床時,人通常處於輕度脫水狀態,這會導致阻抗值增加,讓測出的體脂率偏高。
比如劇烈運動後,會讓血管舒張,皮膚溫度升高,從而降低阻抗值,讓測出的體脂率偏低。
比如你剛吃完飯,食物中的水分會降低身體的阻抗值,讓體脂率結果偏低。有研究顯示,進食前後,體脂率測量值差異最高能達到9%左右。
再比如你在減肥期間,尤其是剛剛開始嘗試生酮低碳水,體內水分和電解質會有較大波動,因此測出來的體脂也不準。
所以,真的沒必要因為短期體脂波動而影響心情!
是的,梨形身材貌似更慘。
一般家用的體脂秤有6或4個電極,我們站在體脂秤上,電流從一隻腳流進,另一隻腳流出,這時電流通過的大部分區域都是我們的下半身。
如果一個人的大部分脂肪堆積在下半身,那麼測出的體脂率就會偏高。
醫用的體脂秤通常有8個觸覺電極,4個接觸雙腳,4個接觸雙手,電流會流過人體大部分區域,結果會比只有6或4個電子的體脂秤準確一些。
但不論電極多少,這種依靠導電率計算出來的體脂率和肌肉率很難反應真實情況,因為相比不變的體重,人體成分可是非常多變的。
那麼,這麼不靠譜的體脂稱到底要咋用?
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觀念:不要死磕短期數字,重點觀察趨勢就好。
如果你實在想記錄自己每天的體脂,那麼最好選擇同一時間相似狀態下測量。
如果你正在減肥,則推薦以一段時間為單位測量一次,比如一周或者一個減肥周期。由於減肥期間人體成分變化較大,重點觀察自己體脂大致的變化趨勢就好。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發一條凡學朋友圈,那可以在劇烈運動後喝瓶水,再上秤測量~
1· 水下稱重法
顧名思義,是一種在水下進行稱重的方式。
這個方法發明於1947年,主要原理就是根據阿基米德定律來得出人體體積以及密度,再通過SIRI公式計算出體脂率:體脂率 = [495 / 人體密度] – 450
但是這種方法不是很接地氣。先不說家家戶戶有沒有足夠大的浴缸能讓人浮在水裡,測量的過程更是需要專業的操作和被測量者的配合。
這個方法看起來就更高級了。它的原理是通過兩種不同能量的弱X線穿過人體,利用脂肪、肌肉、骨骼等對光線的吸收率不同,計算脂肪含量。
這種方法無法普及,設備十分昂貴,只有大型醫院或科研機構才會配備,所以可能只有在進行臨床檢測時普通人才有機會用DXA測量體脂率。
相比來說皮脂鉗就更容易操作了。選取固定的部位,用皮脂鉗一夾,測量出皮脂厚度。測量出至少3處位置的皮脂厚度之後,再通過Durnin-Womersley公式,就能計算得出人體密度。
相比較於前兩個測試方法,皮脂鉗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一種,可以通過測量皮脂厚度,來看看自己最近有沒有瘦。
每天上稱很多次,體重、體脂、肌肉率全都要關注,如果你就是這樣,請先放下你對「秤」的執念吧。
研究表明,頻繁稱重除了對減重沒有任何幫助外,還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成年人來說越頻繁稱體重越容易發胖。
尤其是對於女性,頻繁稱體重會導致女性更加在乎外表、增加肥胖的焦慮和身材焦慮。
別忘了,你的身體,在體脂秤面前,就是一塊無情的電阻啊!
它才不管你最近有沒有吃更健康的食物,有沒有積極的運動,一切都按照生硬的公式來計算還不咋準,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去死磕數字!
其實,相比較於死磕體重、體脂、肌肉率這些數字,我們不妨把精力花在選擇更健康美味的食物,做讓自己更開心的運動。
只要身體告訴我們它更健康了,那就是最好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9900700005530?casa_token=s8qDwxaBLBgAAAAA:QsD9uo_u2C1F6tjR_t0kzTE82ZaiwKG0zLtHZ7OPM337Lehz1ZbMcjXduIC-uwwIIJpl5_DB1Q
2.Siri, W. E. (1956), 「Gross Composition of the Body,」 in Advances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Physics (Vol. IV), eds. J. H. Lawrence and C. A. Tobia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Durnin, J.V.G.A. and Womersley, J. (1974). Body fat assessed from the total body density and its estimation from skinfold thickness: measurements on 481 men and women aged from 16 to 72 year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32, 77-97.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