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臺灣國際造船」巨無霸吊車,是高雄地標之一
11月24日,蔡英文率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參謀總長」黃曙光、海軍司令劉志斌等人,從臺北南下高雄,主持「潛艇自造」開工典禮。根據臺當局規劃,未來10年將打造出8艘自製潛艇。而承擔「潛艇自造」任務的牽牽頭單位,是全臺造船業界最為知名的「臺船」公司。
「臺船」究竟是怎樣的一家公司?為何蔡英文當局會把8艘「潛艇自造」任務交由其承擔呢?
蔡英文參加潛艇開工計劃
具百年歷史,總部位於高雄
「 臺船」全稱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最早起源於基隆船渠。基隆船渠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收購後更名為「臺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社寮島。之後又先後改名為「臺灣造船公司」、「中國造船公司」,2007年為配合陳水扁當局所謂「正名政策」而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臺船」2008年完成民營化,但臺灣當局仍然是最大股東,至今董事長仍由臺當局官派任命。
作為島內最具指標意義、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造船廠,「臺船」總部位於高雄市,下轄基隆、高雄兩個廠區。高雄廠區標有「臺灣國際造船」大字的巨無霸吊車,是高雄地標之一。
臺船宣稱,高雄廠區具備承造百萬噸級船舶的能力,最大年產出為10艘百萬載重噸船隻。基隆廠位於基隆和平島,是基隆最重要的指標企業,適合承造30萬載重噸級以下的船舶,最大年產出在6艘左右。
臺軍「錦江級」巡邏艦
以商船業務為主的軍工企業
臺船90%承攬的是商船業務,包括商船建造、離岸工程、海洋、顧問與服務四大領域。主要客戶為「臺灣貨櫃三雄」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以及「中鋼」、臺電、「中油」等公營公司。
不過,臺船自1977年收歸為「經濟部」下轄之公營事業單位以來,「支援國防建設」一直是臺當局下達給該廠重要任務,也就是說,臺船其實是軍工企業。因此,臺灣「國防部」、「海巡署」亦是其業務來往單位。
目前臺灣海軍服役的「磐石號」油彈補給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錦江級」巡邏艦、「武夷號」油彈補給艦,以及「海巡署」的「和星艦」、「偉星艦」、「新北艦」等都是由臺船建造。
其中,「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源於臺灣海軍1999年開展的「光華六號」計劃,總共建造30艘,2011年10月12日最後一批交艦。該型快艇配備4枚「雄二」型中程反艦飛彈、排水量在150噸以上,是臺灣海軍新一代快速打擊力量,與載有「雄三」型飛彈的「錦江」級巡邏艦形成高低搭配。
蔡英文與臺軍「參謀總長」黃曙光潛艇模型前合影
臺軍8艘「潛艇自造」責任單位
臺灣海軍目前僅有4艘老舊潛艇,其中2艘為二戰時期美國建造的「海獅」級潛艇,另外2艘為分別於1987年和1988年從荷蘭購買的「海龍」級潛艇,而且都是常規動力。
為壯大軍力,臺灣長期以來醞釀所謂「國艦國造」計劃。由於潛艇老舊、數量有限,而且軍購潛艇不容易,從2002年陳水扁執政開始,臺當局持續不斷為「潛艇自造」進行預先研究與相關準備。為遂行其「臺獨」幻想、「以武謀獨」,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全面推動所謂「國艦國造」計劃。今年初,時任臺「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透露,未來20年,臺當局「國艦國造」將投入5000億元新臺幣預算。
「國艦國造」中耗資最大的項目,就是「潛艦自造」(簡稱IDS)項目。2016年11月,臺灣「潛艦自造」的前期設計工作正式開始招標,正式納入預算,命名為「海昌計劃」。2017年3月,臺「國防部」、「中科院」、臺船籤署備忘錄,啟動「潛艦自造」計劃,主要責任單位為臺船公司。
為什麼叫「海昌計劃」?臺灣最早於1964年從義大利購得潛爆艇,當時臺軍編成了「海昌隊」。所以現在「潛艇自造」命名為「海昌計劃」,辦公大樓叫「海昌大樓」。
根據臺當局規劃,「潛艇自造」總共8艘潛艇,2025年原型艦交付海軍測試,往後10年陸續下水服役。
臺船透露,為了「潛艇自造」計劃,2016年8月臺船將「潛艦小組」納入正式編制,成立「臺船潛艦發展中心」,配合蔡當局政策。相關參與設計人員約200多員,平均年紀34歲。(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實習生 侯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