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子(きりこ)是指對玻璃進行切割、打磨、雕刻,加工而成的器皿。
傳統的江戶切子多用透明素材,或是著色淡雅的色被玻璃。由於使用材料是高折射率的含鉛玻璃,早期的江戶切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虹色流光。
△ 堀口切子作品「虹橋之畔」
緻密鮮明的紋樣也被視為江戶切子的特徵。和服上多見的菊花、麻葉、魚子、竹紋等和式紋案被施於玻璃表面,豐富了器皿的光影變化。
匠師們的切割打磨技藝更賦予每一件玻璃器皿圓潤光滑的輪廓邊緣。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外,把玩這些器皿時,更能體會到圓滑的手感與蘊藏其中的匠意。
interview堀口徹
江戶切子作家,1976年出生於東京。1999年進入堀口玻璃公司,2008年正式襲名三代秀石稱號,並創建了個人品牌堀口切子。其作品在傳統江戶切子工藝中加入鮮明的摩登元素,受到各界矚目
知日:你是什麼時候萌生成為江戶切子工匠的想法的?
堀口:從小我就對「職人」這一稱謂和傳統工藝有一種懵懂的憧憬。從爺爺那一代起,我的家族就開始經營切子工房。雖然爺爺在我小學一年級時就去世了,但也許無意識中我對爺爺的印象和記憶進行了某種程度的美化,覺得自己將來也應該成為和爺爺一樣的江戶切子工匠。中學三年級時,被老師問到將來的打算時,我就很明確回答說自己以後想成為一名傳承傳統工藝的「職人」。
傳承傳統工藝就如同接力賽,從前人那裡繼承他們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技藝,自己進行深研和發展,再把這些經驗傳給後人。我覺得這種傳承的過程是極具魅力的。
△ 晶瑩剔透的江戶切子可以展現不同的色彩
知日:要修行成為一個獨立的江戶切子工匠需要多長時間?
堀口:大概需要八九年吧。當然,根據學徒的素質、工場的教授方式和作品種類的不同,修行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比如在堀口切子工場,我們除了普通的杯具器皿以外也會製作擺設工藝品、照明用具等不同種類的作品。在這裡修行的學徒從初期就需要學習更加多樣化的工藝,也成長得更快。
知日:能介紹一下「秀石」這個稱號嗎?你從初代和二代那裡繼承了什麼樣的工藝特徵?
堀口:「秀石」是江戶切子的作家名,就如同瓷藝中柿右衛門的雅號一樣。從事江戶切子的工匠基本上都是使用個人名進行創作。
據我所知,從初代開始繼承作家名的就只有我們一家。到現在,三代都繼承了秀石這一稱號,但三人的作品風格有很大差異。二代秀石須田富雄特別擅長傳統和風紋樣,而我的作品則加入了更多現代元素。
「秀石」這個稱號,更多是從內在精神層面上代代傳承。三代秀石都很重視對待加工工藝的態度,我在創作時,也會有意識地想要維護這個名號的聲譽,給自己制定種種規則。在教授自己的學徒時,也希望他們能在創作風格上有所突破,同時又能繼承秀石認真對待工藝的態度和不輕易妥協的精神。
△ 堀口切子作品「回-KAI-」
知日:你是怎麼看待傳統工藝製作的發展和變化的?
堀口:傳統工藝的進化,我認為包含了三個層面:
保留前人工藝的精髓,加入符合時代變化的新要素,剔除不必要的煩瑣工序。
這三個過程不斷重複,才是完成了傳統的進化。
服裝的流行周期可能不到一年,而在傳統工藝品界,流行變遷卻是相當長久的過程。作為江戶切子的工匠,能否準確理解這一變遷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從前人的作品中研究工藝和審美的變化趨勢,才能預測今後流行變遷的走向,從而決定自己的創作方向。
沒有進化就沒有傳統,不能順應時代發展、迎合受眾的喜好傾向的傳統工藝是會被淘汰的,要想使江戶切子延續下去,就必須讀懂流行的變遷。
△ 在了解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符合時代潮流的作品是堀口徹的創作理念
知日:將來想要製作怎樣的作品?
堀口:二度燒制的作品可以說是我最新的創作方向。切子工藝的裁切是精確而且可預見的。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角度進行裁切,往往難以表現製作者的感性。為了增加作品的意外性和隨機性,我最近開始試著擺脫事先設計的束縛,在製作過程中依隨自己的感覺進行細節加工。
作為切子作家,30~40歲時應儘可能嘗試不同的可能性,50歲以後開始專研發展某一種風格,60~70歲時能夠獨樹一幟,最終形成只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現在正在學習吸收各種工藝特點,甚至是在作品中借鑑瓷器、繪畫、建築等其他藝術的創作方式。
△ 為東京某日料店製作的燈具
知日:對于欣賞江戶切子的方法有什麼建議嗎?
堀口:我希望客人能首先被作品的色彩和造型所吸引;然後親手把玩這些器皿,感受其重量和質感,判斷它們是否真的實用;同時,我也希望客人們能想像這些切子被使用時的情景,比如這個顏色的杯子將來是用來裝啤酒還是威士忌,這個擺設是放在什麼顏色的桌子上,自己的房間裡會不會有自然光透過玻璃器皿,它們是否和家裡其他的餐具配套。
總之,在把玩欣賞江戶切子時,希望客人的腦海中能夠浮現更多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