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流體多價仿生納米界面高效富集循環腫瘤細胞

2020-12-26 騰訊網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楊朝勇教授團隊和馬餘強教授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流體多價納米界面,用適體功能化的白細胞膜納米囊泡裝飾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實現了從17/17例癌症患者血液樣本中高效、高特異性和高生存能力地分離CTCs。相關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DOI: 10.1021/jacs.9b13782)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循環腫瘤細胞(CTCs)是臨床癌症診斷和個體化治療中重要的「液體活檢」靶點之一。CTCs分離常通過配體的特異性識別作用實現。現有的納米界面一般依賴於固定在固體基質上的識別配體,通過多價結合增強界面對CTCs的親和力。但仍存在親和力增強有限、細胞界面相互作用的非選擇性增強和目標細胞的碰撞損傷等缺點。

作者設計了一種用於高效分離CTCs的流體適體功能化的軟和高親和力納米界面微流控晶片(FLASH-Chip)。晶片利用多尺度集成,將仿生納米膜與微流體相結合,促進CTC-界面間的相互作用(Figure 1B)。採用自頂向下策略將生物素化的B-白細胞膜碎片通過聚碳酸酯多孔膜製成L-納米囊泡(Figure 2A)。選擇與CTCs的生物標記物(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特異性結合的SYL3C適體(Apt)作為識別配體,用Apt-端膽固醇(Apt-Chol)對L-納米囊泡進行修飾,製備出功能化的L-納米囊泡(Figure 2B)。此外,確定性橫向位移(DLD)模式的微陣列微流控晶片(DLD-Chip)作為捕獲平臺(Figure 1A),Apt-納米囊泡通過生物素-鏈黴親和素(SA)反應組裝到晶片上,該微型器件能選擇性增加CTCs對捕獲界面的碰撞頻率,減少血細胞吸附和細胞損傷,高效率和高純度地捕獲CTCs。

L-納米囊泡的水動力直徑為229.2±2.9 nm,多分散性指數(PDI)低至0.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單分散性(Figure 2C)。透射電鏡(TEM)圖像顯示,Apt-納米囊泡維持了生物膜的磷脂雙層結構,尺寸為86.0±27.0 nm(Figure 2D)。Apt-納米囊泡與EpCAM-陽性的SW480腫瘤細胞有選擇性地結合,而與血細胞不結合(Figure 2E)。

Figure 1.A.FLASH晶片製作原理圖。a.晶片外觀b.晶片中腫瘤細胞和血細胞沿DLD模型的運動路徑c.納米囊泡覆蓋的微柱界面d.生物素-鏈黴親和素反應組裝納米囊泡到晶片的原理圖B.流體多價結合在仿生膜納米界面上的工作原理圖(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Figure 2.Apt-納米囊泡的表徵。A.製備Apt-納米囊泡的原理圖a.白細胞膜與脂質的生物素化作用(DSPE-PEG-biotin)b. B-白細胞膜碎片通過聚碳酸酯多孔膜形成L-納米囊泡c.應用Apt-Chol對L-納米囊泡進行修飾B.適體和Apt-Chol與L-納米囊泡共孵育的相對螢光強度C.Apt-納米囊泡的水動力直徑和PDI值D.Apt-納米囊泡的TEM圖像E.多價Apt-納米囊泡、單價SYL3C適體和隨機序列(RS)在SW480細胞和血細胞中的螢光強度(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作者提出了一種流動性增強的多價結合策略,利用納米囊泡作為支架,動態調節適體的局部密度,以提高Apt-納米囊泡對SW480細胞的結合親和力。Apt-納米囊泡對SW480細胞的解離常數(K)為3.66 + 0.34pM,比單價SYL3C適體(K = 142.50 + 20.55 nM)高約3.9萬倍(Figure 3A and 3B)。Apt-納米囊泡的結合親和力約為Apt-AuNPs的29倍(Figure 3C)。固定化的Apt-納米囊泡其親和力降低約8倍(Figure 3D),可能是由於固定化Apt-納米囊泡(納米膜與戊二醛預交聯)使其流動性減弱造成的。

Figure 3.單價適體與不同多價適體支架的親和力評估。A.單價適體納米囊泡B.多價適體納米囊泡C.Apt-AuNPs和D.固定化的Apt-納米囊泡對SW480細胞的解離常數(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作者研究了FLASH晶片對腫瘤細胞的捕獲性能。螢光染料標記的SA和抗CD45抗體檢測到仿生納米囊泡的成功合成(Figure 4A)。螢光標記的腫瘤細胞懸浮於緩衝液中,以0.35 mL/h的流速將100個細胞注入晶片,FLASH晶片對SW480細胞的捕獲效率高達91.2 %,而Apt晶片只有50.5 %。FLASH晶片對其他腫瘤細胞(MCF-7、HCT 116、LNCaP)的捕獲效率為84.3 %-91.3 %(Figure 4E)。固定化納米囊泡的FLASH晶片捕獲HCT116的效率從82.1 %下降到63.5 %(p

Figure 4.FLASH晶片的捕獲性能。A.螢光顯微成像B.FLASH晶片的SEM成像和C.外層納米界面D.FLASH晶片納米界面的的AFM圖像E. SA晶片、Apt晶片、RS-FLASH晶片和FLASH晶片對腫瘤細胞(SW480、MCF-7、HCT 116和LNCaP)的捕獲能力F.FLASH晶片與交聯固定的FLASH晶片的捕獲效率比較(pJ. Am. Chem. Soc.)

作者進一步研究了FLASH晶片的特異性吸附性能和其捕獲的腫瘤細胞的存活率。有報導稱白細胞膜製備的納米顆粒可以降低其對血細胞的非特異性吸附。作者以人類Ramos細胞為模型白細胞,檢測到106個Ramos細胞只有260個殘留在FLASH晶片中(Figure 5A and 5B),證實了仿生納米囊泡具有顯著的抵抗血細胞吸附能力。FLASH晶片捕獲的腫瘤細胞的存活率保持在97.6 %,顯著高於Apt晶片(p

Figure 5.仿生納米界面的抗血細胞能力和細胞生物相容性。A.不同晶片非特異性捕獲Ramos細胞的螢光顯微圖像B.不同晶片中殘留的Ramos細胞數量C.腫瘤細胞在緩衝液中的細胞存活率,用FLASH晶片或Apt晶片捕獲(p J. Am. Chem. Soc.)

為評價FLASH晶片臨床應用的可行性,作者用FLASH晶片檢測了17例癌症患者和5例健康志願者的血樣。捕獲的細胞通過免疫細胞化學鑑定,只有Hoechst 33342陽性、CK陽性和CD45陰性的細胞被認為是CTCs,而細胞有CD45表達而無CK表達的被認為是WBCs(白細胞)(Figure 6D)。所有癌症患者均成功檢測到CTCs,而健康對照組中未檢測到CTCs(Figure 6A)。比較Apt晶片和FLASH晶片的性能。使用FLASH晶片成功檢測到患者樣本中CTCs,而Apt晶片未能檢測到成功(Figure 6B)。FLASH晶片上殘留的WBCs比Apt晶片上的少一半,即背景細胞的非特異性吸附要少得多(Figure 6C)。這些結果表明了仿生納米界面在高效、特異性捕獲CTCs方面的優越性,顯示了多價流體仿生納米界面的臨床應用潛力。

Figure 6.用FLASH晶片檢測癌症患者的CTCs。A.1mL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血液樣本中CTCs的含量。中間的水平線表示CTCs數目的中位數:健康組為、癌症病人組為6 B.分別使用FLASH晶片和Apt晶片檢測1 mL癌症患者血液中CTCs的數量C.FLASH晶片與Apt晶片的剩餘WBC比值D.6號病人的CTCs和WBCs殘留的代表性顯微照片(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結:楊朝勇教授團隊和馬餘強教授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流體多價納米界面,將界面親和力提高了4個數量級。同時,該納米界面繼承了白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減少了血細胞吸附和細胞損傷。以此為基礎設計的晶片實現了從17/17例癌症患者血液樣本中高效、高特異性和高生存能力地分離CTCs,顯示了多價流體仿生納米界面的臨床應用潛力。本研究利用天然生物材料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納米生物界面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撰稿人:桐豆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相關焦點

  • 深度|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1.1  親和性富集法親和性富集法根據結合的靶細胞是CTC還是白細胞,可分為陽性富集法和陰性富集法。陽性富集法主要利用特異性抗體與腫瘤細胞表面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來富集CTC。CTC分為上皮細胞表型、間質細胞表型和上皮間質細胞混合表型,因此用於CTC陽性富集的特異性抗體分為識別上皮標誌物、識別間質標誌物和識別上皮間質標誌物三種。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仿生納米酶可選擇性協同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的外周β澱粉樣蛋白
    仿生納米酶可選擇性協同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的外周β澱粉樣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24:42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曲曉剛團隊開發出可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選擇性協同清除外周澱粉樣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一陰一陽之謂道:固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
    微米或納米級顆粒在流體界面上的吸附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熱力學自發過程,看似簡單的現象,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吃的冰淇淋、用的護膚品都離不開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與穩定作用。
  • 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1:45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小組發現
  • ...靈敏循環腫瘤細胞CTCs檢測技術:免疫磁珠分離+適體介導雙滾環擴增
    腫瘤轉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可以幫助醫生在早期發現和治療轉移灶,從而增加生存機會。CTC是由腫瘤原發灶或轉移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腫瘤細胞。CTC檢測通過捕捉檢測外周血中存在的CTC水平,監測CTC類型和數量變化的趨勢,以便實時監測腫瘤動態、評估治療效果,實現實時個體治療。
  • 用「納米碗」支撐脂質體藥物高效遞送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脂質體藥物用於腫瘤臨床已有20餘年,然而臨床抗腫瘤療效並不理想,延長患者總生存期和減少毒性的作用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脂質體系統到達腫瘤部位之前,裝載的藥物在循環系統中發生洩漏,導致腫瘤部位的藥物暴露量減少,同時也增加了對健康器官的損害。
  • 西北工大【綜述】膠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軟物質的硬科學
    Progress in Physics(影響因子17.032,中科院JCR一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and jamming of colloidal particles at fluid–fluid interfaces: a review」的綜述文章,該文圍繞膠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
  • 北京大學侯仰龍《Science》納米酶「解鎖」腫瘤微環境,強化治療
    乳腺癌組織的異質性通常易於引起腫瘤的多藥耐藥性,腫瘤復發或轉移,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下降。主要原因是同一腫瘤在基因型和表型之間存在差異,導致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生長速度,侵襲能力,預後以及其他方面不同。基於腫瘤異質性的更準確的聯合療法可以充分發揮最大作用,產生最小的副作用,並避免發生多藥耐藥性。近來,在臨床應用中已經非常提倡組合療法。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超聲診斷科梁曉龍課題組在克服腫瘤乏氧提高化療/...
    乏氧是實體瘤最普遍的特徵之一,它與腫瘤對各種療法的抵抗性(包括化療、光動力治療等)密切相關。相對於化療,乏氧可能導致腫瘤的多藥耐藥(MDR),最終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化療的失敗。在MDR的發生過程中,腫瘤乏氧首先會提高腫瘤細胞的乏氧誘導因子-1α(HIF-1α)的相對表達水平,從而提高多藥耐藥基因1(MDR1)的轉錄水平,最終增加P-糖蛋白(P-gp)的蛋白表達水平,而P-gp作為多種化療藥物的「外排泵」,可以將進入腫瘤細胞內的藥物泵回細胞外。因此,改善乏氧是增強化療療效的有效方法。
  • 納米氫氧化鎂對六價鉻細胞的修復作用
    納米氫氧化鎂(Mg(OH)2)是一種環境友好型吸附劑,已被應用於處理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例如治理六價鉻。納米氫氧化鎂在吸附Cr(Ⅵ)之後,通過處理,氫氧化鎂可以被回收再利用,而鉻鹽則可以濃縮富集重新用於工業生產。但是,納米材料不可避免地會與重金屬離子產生共同的環境暴露。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 新月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
    新月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03:57 John B. Matson研究團隊對新月牙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進行了研究。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1:30 國家納米中心陳春英課題組發現,缺氧觸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的成像信號。
  • 腫瘤診療「一體化」納米診療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精準醫學」的提出和納米技術在材料學及生物醫學工程學中的迅速發展為腫瘤診療「一體化」帶來了新的希望,既是利用納米技術將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兩個分離的過程/功能集成於一個納米載體,即構成了診療「一體化」納米平臺,整合藥物靶向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