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平塘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43顆脈衝星 張仲設計防雷系統守護...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它歷經22年於2016年正式建成啟用,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至今,FAST望遠鏡已經發現43顆脈衝星,為我國天文觀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在建設中的FAST射電望遠鏡,兩千多個促動器地錨基礎相互連接後將組成防雷綜合地網。

FAST望遠鏡所在的雲貴高原是我國的雷電多發區,這裡的全年雷暴天數是北京的近兩倍,平均雷電強度是北京的3倍以上。要確保FAST望遠鏡正常運行,防雷十分關鍵。27歲的張仲作為總設計師帶領團隊擔負起了「天眼」防雷系統的設計任務,在他們的精心保駕護航下,「天眼」投用以來,沒有發生大面積雷擊設備故障,沒有對觀測產生任何不良影響。在前不久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創新大工匠」評選中,張仲也因此獲得了「創新大工匠」的殊榮。

鑽研防雷技術保下通信站

說起建築物防雷,張仲笑道自己並非「科班」出身,當年他在軍校讀的是無線電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入學前,張仲在四川西昌某基地部隊的供電部門工作,大學畢業後又回到了原單位。

位於川西南山區的西昌雷電密集,而部隊設備系統的防雷設計又不可能完全依賴地方單位,必須自力更生,開展一些防雷研究。張仲說,當時供電部門會採取一些傳統防雷措施,比如搭建避雷針,可這些辦法只能對付直接雷,而一些感應雷還是可以在近地面產生高壓靜電場,從而間接擊穿設備的。「當時為了防止設備被雷擊壞,通信站遇到雷雨天氣時只好將重要設備關機、拔線,這是無奈選擇,但肯定不正常,部隊是要隨時準備打仗的,哪能讓老天爺說了算。」

在軍校讀書期間,張仲系統學習了電磁場知識,這讓他對雷電發生、破壞的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回到基地後,他主動請纓為通信站做了一套防雷設施,改進了線路接地,做了防感應雷的屏蔽,使得這座通信站的防雷能力大幅提高,「後來再出現雷雨天氣時,我們悄悄地做了測試,沒有關閉通信設備,證明防雷效果很好。」張仲說,這等於保下了這座通信站,它從此可以全天候運行。2006年張仲轉業前還為通信站編寫了一本防雷技術手冊,受到部隊官兵的高度認可。

曾為「探月工程」保駕護航

2006年,張仲轉業後加入北京萬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這是北京市氣象局的直屬企業,主要提供氣象數據服務、氣象氣候災害防禦評價、防雷設施設計及施工等業務。防雷設計及施工業務正是最吸引張仲的地方,「儘管我剛來的時候,防雷這一塊業務主要是面向普通建築以及一些古建築,但後來我們的業務得到拓展,向著雷達、望遠鏡等高科技設備領域發展。」他說。

很快張仲獲得了小試身手的機會,當年下半年,正在實施的「探月工程」在北京密雲和雲南昆明建設了兩座地面應用觀測系統,需要布設防雷設施,萬雲公司承擔了設計任務。這對張仲來說挑戰不小,此前他見過最大的衛星接收天線直徑也就十幾米,可這兩座天線口徑分別達到50米和40米,「各種線纜交錯,複雜程度超過了我的想像。」張仲介紹,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兩三個月。為此,他和同事奔波於密雲和昆明,經過反覆測試,終於攻克了防範直擊雷、閃電感應、閃電電湧等多種雷電危害的技術難題,讓這兩套設備順利投入使用。

2007年汛期,兩處設備都經受住了雷電的考驗,當年10月「嫦娥一號」順利發射升空,正常運行,張仲這才放下心來,「我們之前對客戶的承諾是不會發生大面積雷電擊穿,但最後這些防雷設施的表現好於我們的預期。」

張仲在FAST工地勘察防雷點位

5天勘察上千個防雷點位

轉眼到了2012年底,正在休假的張仲接到了公司的電話,要為正在建設的FAST射電望遠鏡做防雷設計。為此,公司成立了工作組,開始全力準備,當時參與項目競爭的還有四五家企業,張仲被公司任命為項目組總設計師。

按照要求,競爭企業「中標」前需要提交設計方案和思路,張仲親自帶隊前往貴州的FAST施工現場,為設計方案進行實地勘察。這差事不輕鬆,從貴陽到FAST所在的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需要坐車5個多小時,而且最後7公裡的路程還是只有拖拉機才能通行的機耕路。一路下來,大家都已經被顛得七葷八素。

按照設計,整個FAST需要布設2260個促動器,以便隨時調整望遠鏡的主動反射面,最大限度收集宇宙電磁波,每個促動器都必須做好防雷保護。這些促動器均勻分布在望遠鏡的各塊反射面板,這意味著勘察要跑遍整個窩凼。窩凼有多大?張仲告訴記者,它位於群山岙中,和望遠鏡尺寸相匹配,直徑約500米,深約300米,「等於我們每天要爬N次百米高山。」張仲說。除此以外,望遠鏡的建設單位在附近的山頂還建設了一個測量基墩,也需要做防雷設計。上山幾乎沒有路,張仲帶著同事用了4個小時才爬到山頂,獲得了勘察參數。

就這樣,張仲和同事僅用了5天時間,就完成了上千個點位的勘察,寫出了1萬多字的高質量的勘察報告。最終,他們擊敗了所有競爭對手,正式接手「天眼」的防雷設計。

張仲在百米高位置的測量基墩上勘察防雷點

反其道而行破解防雷難題

張仲介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有上千個系統工藝結構,上萬條電器線纜。如何防雷,國外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FAST所在的雲貴高原又是雷電多發區,這裡全年的雷暴天數是北京的近兩倍,平均雷電強度是北京的3倍以上,防雷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跟普通建築設施不同,FAST的各主要結構都不是剛性連接的,而是通過索、軸、錨等進行柔性連接,一些專家此前很擔心:如果雷擊產生的強電流反覆在這些連接組件上傳導,會不會導致組件的性能下降?為此,項目組最早的設想是在圍繞望遠鏡的六座百米高的饋源支撐塔上鋪設避雷線。可問題隨之而來,如果密集布設避雷線,就如同在望遠鏡上方編織了一個金屬網,這會大大影響它接收電磁波信號的效果。

怎麼辦?張仲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想了好幾天,終於豁然開朗,「我們總是考慮鎖、鏈、軸承這些設備承受不了雷電帶來的危害,可事實上它們就一定承受不住嗎?為什麼總在空中的饋源塔做文章,不去近地面想想辦法。」他說,雷雨雲底部多呈現負電荷,這樣就會在6根均勻分布在上空公裡級長度的饋源支撐索上感應正電荷;支撐索又會在500米口徑主動反射面上感應負電荷,只要我們在主動反射面下方安裝一張巨型綜合地網,這樣主動反射面就會在綜合地網上感應等量的負電荷,正負電荷相互中和,不管在空間哪一層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電荷面,避免在FAST饋源支撐索、主動反射面上發生劇烈雷暴。這樣只需把防雷設計中心放在做好節點電氣連接、設備等電位及接口電湧防護就可以了。

最終,張仲提交的25萬字的報告和幾百張設計詳圖,獲得了FAST科學家團隊的一致贊同,一次性通過專家評審,創造了國內乃至世界防雷工程技術的多個第一。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仁東讚揚道:「這個年輕的團隊正不斷帶給我們驚喜。」

家居防雷投入不大效果好

如今FAST安全運行已接近兩年,張仲說他們一直在跟蹤望遠鏡的防雷效果,通過監測,饋源支撐塔流過雷電流最大僅為4.1kA,而普通民用建築的防雷設防標準是100kA,這意味著在現有防雷措施下,雷電對「天眼」的影響微乎其微。

不久前,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創新大工匠」評選中,張仲獲得「創新大工匠」殊榮,這也是對他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認可。張仲說,自己從未想到能獲得這份榮譽,「參與FAST的防雷設計,我考慮的就是怎樣把它做到最好,這是我們國家的重大工程,不能因為我們的失誤給國家的科研留下遺憾。」

最近一段時間,北京頻頻遭遇雷電和強降雨,張仲很關注建築防雷。他說北京的商業建築防雷整體做得都不錯,但一些低矮的、老舊的住宅樓,防雷方面就有不小的隱患。很多人認為雷擊只會「青睞」高層建築,其實未必,因為除了直擊雷,還有閃電感應和閃電電湧,它們的影響是立體的,不只是釋放電流,還會產生閃電感應,在線纜上感應危害電湧,能擊穿電子設備,造成人身傷害,「一次大的雷電,影響範圍能到1公裡,不可掉以輕心。」他透露 ,實際上防雷設施的鋪設並不貴,從家用的防雷帶到電子設備的保護裝置,一整套下來不到1萬元就能獲得很好的防雷效果。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攝)

相關焦點

  •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阿雷西博...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此前,由於一根輔助鋼纜斷裂,該天文臺自8月份起就已關閉。阿雷西博望遠鏡建於上世紀60年代,是科幻片《超時空接觸》以及007電影《黃金眼》取景地。在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2016年9月建成前,阿雷西博望遠鏡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
    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重要機遇。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主動反射面是由上萬根鋼索和4450個反射單元組成的球冠型索膜結構,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鍋,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
  • 中國貴州平塘大山之中的大口徑射電望遠鏡接收到宇宙信息並回復
    2011年3月,中國在貴州平塘的大山之中,正式開工建設中國天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經過5年多的建設之後,終於在2016年的9月25日建成。這個射電望遠鏡的威力非常的強大,可以接收到來自宇宙的信息。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  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 FAST在球狀星團中發現一個脈衝雙星系統
    經過將近兩年的觀測研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使用「天眼」望遠鏡FAST,在武仙座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個脈衝雙星系統,並通過脈衝星計時觀測證認了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脈衝星與一顆白矮星組成。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也是FAST首次發布脈衝星計時觀測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同時研究了這個球狀星團中的其他5顆脈衝星。
  • 哈勃望遠鏡25周年 中國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望遠鏡了。不知不覺哈勃望遠鏡25周年了。25年裡,它為人類帶來無數神奇而瑰麗的照片。甚至它捕捉的照片正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很多網友感慨25年了,中國也沒有這樣的望遠鏡。哈勃望遠鏡25周年,中國網友在祝福的同時也有點無奈與羨慕。雖然暫未聽聞中國有往太空發射望遠鏡的計劃,但是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正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窪地建設。
  • 脈衝星射電輻射起源於等離子體的漲落?
    Physics, June 15, 2020)荷電粒子(藍色)沿著脈衝星磁力線運動而產生相干輻射束(紫色)。Philippov 等人認為,脈衝星磁層中正反電子對產生時的漲落導致了這一輻射作為每秒旋轉多達數百次的中子星,脈衝星的射電輻射束看似不可思議的明亮。
  • 貴州這個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就這麼被網友「玩壞了」……
    深藏在貴州的崇山峻岭之中那臺名叫FAST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貴州人從來就不陌生從它誕生之日開始這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就以其中國傳統炊具大鍋的造型為人們津津樂道最近《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發布的一張照片「坐實」了人們對於這口「大鍋」的「誤解」因為在一場參觀「大鍋」的活動中真的有一位小朋友自帶食材來了@中國國家天文 快嚇「結巴」了沒多久這張圖就引起了網友的關注「怎麼能怪小朋友呢?」
  • 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有多牛?終於知道霍金生前,為何極力反對
    為了尋找地外生命,中國建造了一個世界最大的望遠鏡FAST,又稱為中國天眼。但是,就在我們投用使用之時,霍金卻多次警告讓停止使用,中國天眼到底看到了什麼,讓霍金一再警告呢?霍金為什麼警告,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天眼太強了。「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坐落在貴州,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
  • 貴州深山中,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就這麼被「玩壞了」
    原標題:貴州深山中,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就這麼被「玩壞了」 來源:環球時報 (微信號:hqsbwx) 你還記得深藏在貴州的崇山峻岭之中,那臺名叫FAST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嗎? 從它誕生之日開始,這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就以其中國傳統炊具大鍋的造型為人們津津樂道。
  • 曾經的世界「天眼」射電望遠鏡,如今鏽跡斑斑像「廢棄垃圾場」
    但在我國之前,實際上歐美一些國家早就建設了一些射電望遠鏡,其中全球最早的一個射電望遠鏡是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其直徑達305米,於1963年建成投入使用,這個射電望遠鏡建成之後,在2016年之前一直是全球範圍內球面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 波多黎各射電望遠鏡坍塌面臨退役,地球「眼睛」僅剩貴州一處
    一夜之間,曾在人類天文探索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微博網友評論截圖一位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工作人員人此前表示,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來自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 曾是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被我國天眼趕超,成了廢棄垃圾場!
    曾是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被我國天眼趕超,成了廢棄垃圾場很多人應該都用過望遠鏡,那麼你見過射電望遠鏡嗎,最大的有多大?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曾被重用的射電望遠鏡已經憔悴不堪,變成了一個廢棄的垃圾場。
  • 【三湘文藝】盧從正/FAST:中國「天眼」,人類之傲!
    1993年,參加日本京都國際無線電聯合會的中美俄日等10國天文學家共同倡議建設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上世紀60年代德美等國建成了第一代大射電望遠鏡),以實現探秘宇宙初始結構及形成、演化的科學目標。1994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等人提出了「中國方案」。1995年11月,北京天文臺聯合國內2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了南仁東任主任的「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
  • 那個曾經暴露地球文明,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終於要拆除了
    ,於1963年建造,為固定基座的球面反射射電望遠鏡,反射球面的直徑達305米,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並把這個紀錄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直到我國貴州的天眼FAST建成,才退居第二。一開始,科學家只是嘗試在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信號中尋找智慧文明的信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就曾被誤認為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後來證實這只是一種由於自轉軸與磁軸不重疊產生的周期性電磁信號。
  • 曾經世界最強射電望遠鏡廢棄了怎麼辦?不怕,還有中國天眼!
    曾經世界最強射電望遠鏡廢棄了怎麼辦?不怕,還有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
  • 美國放棄修復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更受歡迎,成了全球唯一
    天眼建成後投入試運營,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超過200顆脈衝星,其中宋書記載的「客星」就是其中一顆。在中國天眼問世之前,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一直是地球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然而前段時間美國媒體報導稱阿雷西博的受損程度已經達到了無法修復的地步,對此該天文臺的負責人也表示將不會對阿雷西博進行修復行動,而是尋求在同樣的區域重建一座射電望遠鏡。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國家天文臺表示,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近日,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