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煮水喝 祛溼又利脾

2021-02-16 華君堂養生

  春季溼氣重,人的體內也更容易積攢一些溼氣,對於健康很是不利。那麼如何祛溼呢?推薦兩種中藥煮水喝,既能祛溼還能利脾。


  體內有溼氣用茯苓白朮煮水喝。茯苓和白朮是兩味中藥材。中醫認為,大多數體內有溼氣的人,都可以用這兩味中藥煮水喝來祛溼。

  中醫有一種祛溼方法就是燥溼,但這不是最主要的方法。中醫在長期的醫療保健實踐中,總結出「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利溼,通過排尿的方法排出體內多餘的溼,利溼祛溼方法為:用茯苓10克,白朮10克煮水服用。

  此祛溼簡便方適用於大多數身體有溼的人,茯苓和白朮是藥性平和的上品。它們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當身體有溼的時候,它們主要作用是祛溼。當身體正常了,它們就停止祛溼,開始發揮健脾的功效了。

  可見,茯苓和白朮這兩味中藥,不僅可祛溼利溼,還能健脾,有病祛病,沒病養生。

材料:霸王花2兩,豬展肉12兩,,蜜棗4個,鹽少許,清水10碗。

做法:

1、豬展肉原塊洗淨,霸王花浸軟洗淨,蜜棗去核。

2、把蜜棗和霸王花同放企身瓦煲內,加清水,旺火燒滾,下豬展肉滾約二十分鐘,改中火煲約半小時,以文火煲至湯水餘下四至五碗左右,以鹽調味。

功效:清熱除痰、止咳。

材料:豬蹄肉500克,羅漢果半個,西洋菜700克,南杏仁60克。

做法:

1、豬蹄肉洗淨,幹水,羅漢果洗淨,西洋菜洗淨,摘短度,南杏仁用開水煲,去衣。

2、把羅漢果、南杏仁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放入豬蹄肉、西洋菜,再煮沸後,文火煲2~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肺熱之燥咳,咽幹口燥,或咽喉幹痛,咳聲嘶啞,或燥熱便秘等。亦可用於支氣管炎屬肺燥有熱者。

材料:蘿蔔750克、蓮子50克、芡實25克、蜜棗3枚、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做法:

1、蘿蔔連皮洗淨,斜向切成中塊;蓮子、芡實、蜜棗去核洗淨,用清水稍浸泡。

2、豬舌反覆刮洗乾淨,切成大塊,連同豬骨用開水稍煮沸片刻,去掉血水,豬骨飛水後則用刀背敲裂。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煲2個半小時,放適量食鹽和少量油調味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蘿蔔性涼味辛甘,能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蓮子性平味澀,能健脾胃、養心神;芡實性平味甘淡,能補脾止瀉;蜜棗性平味甘,具益氣生津、滋潤肺胃的作用;豬舌能補益氣血、滋補強壯;豬骨補血生髓、強筋壯骨。合而為湯,則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祛溼困。

相關焦點

  • 脾不好,身體就毀了一半!常喝中藥熬製的茶,健脾祛溼一身輕
    脾這個部位不像腸胃和肝腎容易引起重視,很多人會忽略脾的重要性,就沒有過多的養護,一般來說,脾臟不會受損,而一旦受損,全身都遭殃。常有言「脾虛生百病」,當脾臟出現問題後,身體各處都會有異常,它們的出現,就是在提醒你需要儘快的調理,降低對身體的損害。
  • 祛溼、喝紅豆薏米粥傷脾?
    當然是要祛溼,一說起祛溼,很多人馬上想起薏米紅豆。溼氣,水液代謝產物,中醫分為水、溼、飲、痰。溼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簡單來分,溼氣有兩個來源:外溼和內溼。祛溼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祛溼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祛溼要發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汗;另外,祛溼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但紅豆薏米粥的常見做法,就是將紅豆薏米加水熬煮,然後喝湯吃豆,這種做法正確嗎?一定要注意!這樣的做法和喝法,有四點錯了!
  • 玉米須煮水喝可祛溼
    &nbsp&nbsp&nbsp&nbsp玉米須煮水喝可祛溼 柳揚&nbsp&nbsp&nbsp&nbsp中國江蘇網7月6日訊 連續大雨,很多南京人都感到體內溼氣很重,很不舒服。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祛溼的食物,這個季節不妨多吃一點。
  •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1、怕溼脾在五行當中屬土,土怕水,土能克水,所以說脾胃怕水,潮溼的環境會加重體內的溼氣,導致脾胃虛弱,要想養脾胃,首先要遠離潮溼的環境。平時多吃「1果」,堅持兩個好習慣,健脾祛溼1、多吃芡實確實屬於中藥的一種,有補中益氣,固腎益精,延緩衰老的功效,平時可以選擇將芡實經過炒制之後,研磨成粉用來衝水喝,既能利尿消腫,還能健脾祛溼。
  • 這樣煮紅豆薏米水才祛溼 98%的人煮錯了
    紅豆薏米有很好的祛溼功效,經常食用可以改善皮膚狀態、消除浮腫、美容瘦身。  關於紅豆薏米的吃法,最普遍的是兩種食材直接一起熬粥。  但是這個吃法,能祛溼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紅豆薏米中的紅豆,是指赤小豆,而不是紅小豆。  第二,想要有好的祛溼效果,薏米一定是要烘焙過的熟薏米。
  • 這么喝紅豆薏米祛溼茶不是祛溼是加溼
    一說到紅豆薏米就想到祛溼。這個認識已經深入人心。就像一說到國寶就想到熊貓,一說到糖就想到甜。一說到送禮就想到腦白金,不信可以去朋友圈做個調查。紅豆薏米茶=祛溼茶?這個等號到底能不能畫?要先來了解一下溼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祛溼「最佳」的不是薏米,也不是紅豆,而是堅持喝1水,遠離溼氣
    3、吃生冷食物生冷食物會加重脾運化溼的負擔,或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長期過量食用。4、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祛溼「最佳」的不是薏米,也不是紅豆,而是堅持喝1水,遠離溼氣很多人都認為祛溼最佳的是紅豆或者薏米,其實它們單獨的祛溼作用是比較小的,如果加上一些中藥泡水喝,這樣的祛溼效果就提升了。
  • 老中醫告訴你煮紅豆薏仁水的正確方法,祛溼對脾臟有好處
    去年,我為此去諮詢老中醫,除了開中藥外,老中醫還建議,可以經常煮些紅豆和薏苡仁水喝,這樣既能祛溼,又有一定的健脾作用。老中醫告訴你煮紅豆job的淚水的正確方法,祛溼健脾,常喝在夏天。雖然是單純的紅豆作業的眼淚,但要想熬出溼脾的效果,還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老中醫還告訴了我幾個關鍵。首先,在選豆時,雖然是紅豆薏仁水,但這裡並不是紅豆的真諦,而是赤小豆。
  • 祛溼不能喝紅豆薏米粥,還會傷了脾!因為你們犯了這4個錯誤......
    當然是要祛溼,一說起祛溼,很多人馬上想起薏米紅豆,天啊,真為你們擔心!溼氣,水液代謝產物,中醫分為水、溼、飲、痰。溼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簡單來分,溼氣有兩個來源:外溼和內溼。
  • 【健康】千萬別這么喝紅豆薏米水,溼氣反而更重!
    注重身體健康的人群免不了在家煮一鍋紅豆薏仁水來除溼氣。紅豆薏米水,也叫薏仁紅豆湯,是廣為人知的除溼邪最好的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不少人聽說紅豆薏米湯是祛溼佳品,但喝來喝去,不但沒能祛溼,反而身體越來越沉重,這是因為,你做錯了。
  • 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要祛溼,方法很重要!
    於是,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日程,很多人自己煲紅豆薏米水,或者買各種祛溼茶煮來喝。然而,不少人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溼方用錯反傷身!
  • 中藥「薏米」用作祛溼茶原料,用不夠量會適得其反,越喝越溼
    薏苡仁「薏米」學名叫「薏苡仁」這個中藥大家都不陌生,在各種祛溼保健茶中廣泛應用,也廣泛用於各色食療食譜當中,那麼它為什麼應用這麼廣泛呢?究竟有沒有用呢?是怎麼發揮作用的,今天老常帶大家一起了解「薏苡仁」。
  • 祛溼湯很多,醫生偏愛這一種!!
    這個時間,由於外部的溼氣影響脾胃,讓脾的運化不足,就沒能及時把水液代謝掉,水液停滯在身體裡,身體內部的溼氣也會因而產生。      換句話說脾胃好了,溼氣也就少了。      首先,脾胃虛弱的人儘量少吃或不吃乳製品、酒、燒烤、油炸肥膩、生冷果蔬,這段時間飲食宜甘、平,多吃當季的食材。
  • 炒薏米水祛溼氣有奇效
    無論是民間盛傳的薏米赤小豆湯,還是乾隆的祛溼八珍糕,配方雖好,但都要花大量時間烹製,有心無力,喝一兩次又絕對是沒效果的.. 唯一的好處是,終於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認識到:祛溼健脾比補腎更急迫更重要了。在論壇上看到是一個長沙的妹子祛溼的故事,終於讓我找到一個既簡單,效果又好的祛溼方了,那就是——炒薏米水!
  • 溼氣重,別只喝赤豆薏米湯,這五寶煮一煮,祛溼健脾,簡單零失敗
    或許您赤豆薏米湯沒少喝,溼氣卻一直不肯離身,那不妨花5分鐘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在祛溼調理上會有些啟發。原來我的溼氣也挺重,一到夏天,總會覺得沒力氣,皮膚變得愛出油,手上還會長出一簇簇的小水泡,一不小心抓破就會流水,非常煩人。起初我也是天天煮薏米赤豆湯來喝,但一段時間下來,感覺喝了這麼多的祛溼湯,溼氣不但沒有減輕,還有越來越重的趨勢,這也成了我要認真研究祛溼食療的源動力。
  • 具有消腫、美肌和排溼的薏米水,你喝對了嗎?
    薏米水又被稱為薏仁水,既可單獨飲用又可搭配綠豆、紅豆和香蘭葉等食材,他們各自所產生的效果還各有不同。薏米本身就具有祛溼排毒、解熱的功效。在酷暑炎熱的夏季,來上一杯薏米水,好像酷熱潮溼的感覺都沒那麼難受了呢。生、熟薏米是人人都能吃的嗎?
  • 煮綠豆放這樣東西,氣血雙補又祛溼,夏天可多吃
    喝它熬成的湯,能清熱利水,厚腸胃,去浮風,益氣力,潤皮肉,和五臟。夏天來了,用綠豆煮粥或湯,還可以清暑熱,消煩熱,解毒熱等。 李時珍大人表揚它:久服無枯人之忌。 《日華子本草》甚至給出一個小妙招: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
  • 吃薏米祛溼的人,90%都犯了這個錯!祛溼不成反傷脾
    我下班要去買杯涼茶來喝,祛祛溼氣! 有祛溼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對可能會越祛越溼!看了以下關於祛溼的誤區,你以後就不會再掉坑裡了!   從外觀上看,紅豆比較圓,赤小豆細長稍扁。赤小豆祛溼功效強,中醫入藥用的都是赤小豆,而紅豆則只供一般食用。
  • 今日穀雨,養肝、祛溼喝「一茶」,清火安神、利腸胃吃「一菜」
    穀雨茶可清火、避邪、明目、利尿祛溼。穀雨時節如果連遇陰雨,不妨喝些穀雨茶來保健養生。穀雨茶雖好,飲用也必須適量,切忌貪多貪濃,每天3~5杯為宜,茶水以淡為好。三、穀雨宜食菠菜——清肝明目、利腸胃中醫「春養肝」的觀點,要抓緊時機調理肝血。
  • 自己如何煮中藥
    不給呢,很多人嫌煮中藥麻煩,也不會煮,所以這篇文章普及一下煮中藥的簡易方法。首先,中成藥的成分含量比起湯藥來說,低了很多,再次許多藥企用的材料都是最便宜的,比如三七中,為什麼最便宜的60頭三七保值率最高,市場銷售最好呢?難道都是大家貪圖便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