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覺悟了做人寡歡的道理,逐漸提高了灑脫做人的認知。
我一直不屑於做生、請客、逛街、過節。總覺得自己、家裡人或朋友學業有成,事業有樹,才值得歡慶;俗人那套連嬰兒百日也要宴請的作法,實在庸俗得很;大事無成,卻盡情遊玩——哪裡有心!
殊不知名利不成,也要盡情遊玩的人一樣能成就大事,殊不知「成事在天」的榮譽總是遠離我們。我努力回憶,從懂事開始,自己得意盡歡的日子實在太少;因為自我奮鬥,時常忘記善待自己的身體,時常忽視了家裡人的情緒……更令人痛心的是,自己在外面受了氣不便發洩,有時無意識地將它轉洩於家裡……
這竟是我的人生?
可笑、淺學!
功名哪能強求?沒有阿基米德式的專注,不要妄談巨大的成功;不願像路遙般的把自己變成寫作機器,切莫奢望名譽。「退後一步自然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過且過,聖人也重視「飲食」、「男女」。
命運不給名利,但命運卻沒有阻止我們體會親朋團聚的天倫之樂,享受那春花、晨曦……
大人物成名後標榜自己淡泊名利固然令人置疑。小人物胸懷大志,不輟進取,水到渠成而變為大人物,也並非傳奇。
天下沒有淨土、真空,桃花源裡一樣有難以稱心的事情。生活在紅塵,各式各樣的條件反射都影響著人的情緒……處於情緒激動時,聖人、高僧、道長、心理學家、偉人、領袖一樣難以自己——一樣有著大的失意。
為了減少煩惱,要儘量學習置身阿鼻地獄而視為菩提的超脫、韓信忍辱過胯的肚量;小事情不計較,重大的事情則不要怕碰碰嗑嗑,耽誤時間,耗費精力。除了不卑躬屈節地乞取外,可以爭取的大事都要力爭。否則,那些令人氣憤的人、事——那些無意識(潛意識)裡為你自覺記下的可惡嘴臉、不平之事,會突然冒出你的腦海不知不覺地使你心情不好,無「故」生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縱然能移情易趣,向它處宣洩或自我化解憤懣,但終沒有得到鬥爭勝利徹底解脫的無比歡愉。
話又說回來,從另一層次來說,人與人的鬥爭終究不是好事,無意識的衝動終究能被意志控制——正如為人類「開闢了無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卻因其理論中的泛性論而「觸犯了全世界,招惹了人們的厭惡」的弗洛伊德一樣,他自己「在性格的堅強、情慾的控制和工作的勤奮方面,都是傑出的典範」,他「把科學當作個人苦修的寺院」,從而「升華了自己的情慾」,成為了真正的高等動物、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超人。
對於打擊、迫害、不公平……除了抗爭外,切莫心懷不幸,在「想不開」中生活——用別人的殘暴、專橫或錯誤來懲罰自己和家人。當自己遭遇不幸時,想想那些古往今來的偉人、學者、將、相——他們的貢獻如此之大,卻被害得那麼慘!把自己與他(她)相比,心境自然就會變寬。
人,除了需要水、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粗纖維這些物質營養,還需要「安全感」、「愛」、「尊重」,這些起碼的心理營養。這些營養,很多都是來自那些低劣、粗俗的人群。因為你畢竟生活在處處都是凡夫俗子的社會裡!所以,自恃清高,往往使自己失去心理營養——心理健康。如此,你就不能把心理營養的標準訂得太高。否則,潛意識中儲存的「不幸」、「不快」會使你因失意而長期煩惱。
在三大心理營養中,「愛」、「安全感」一般不容易缺乏,唯有來自別人的「尊重」常常悖離我們。尊重,對於貴賤皆不可缺。「賤」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死於失去尊重。
稱呼、讚揚、升學、就業、晉升、發表、補助、分紅……都屬於尊重。沒得到尊重,心理學家也會生病。不過,這來自別人的尊重常常「分配」不當,常常因任人唯親而久違我們。因此,就需要自己給自己的承認。如馮諼、毛遂、蘇秦、韓信、曾鞏……都是首先自己承認自己的歷史名人。又如英國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無題》、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以及獲得國際性聲譽的《錫鼓》等幾十個外國名作家的傳世之作,都是曾被退稿的作品!現在,大學校園中的佼佼者,往往是那些不甘失敗的復讀生。
不願作凡夫俗子,那就埋頭幹自己的事,何必在乎俗人對你不尊重的表情?
早日悟透人生難免不遇到各類不順心的事;多少有些「成固可喜,敗亦欣然」一切泰然處之的修養,自然可以氣定神閒地不屑為人生諸多的失意生氣或抑鬱。換句話說,充分理解了「滿招損,謙乃益」 的哲理;悟透生氣是在害自己,你就可以活得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