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急速創作出來的,不帶任何修飾的日記,耿直得讓人發怵。卻反映了大多數倆寶之家赤果果的現實。我把日記曬進朋友圈,引發諸多共鳴,另一位倆寶媽也把他家大寶的作文貼了出來,中心思想高度一致。
總之,在大寶眼裡,二寶就是個喜歡又討厭,難纏又難離的角色。
我們先把重點,放在為什麼「討厭」上。
第一個原因,二寶對大寶的競爭和破壞。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規律是從二寶會爬和學走路開始,一兩歲時達到高峰(參考文章:哪些年齡段,倆寶之間的「矛盾」最激烈?)。
沒辦法,二寶雖然小,但畢竟是個活物,既然有手有腳,就總得找點事兒做,而大寶,也自然成了二寶的探索對象之一。
(妹妹經常偷偷在哥哥練習冊上「寫作業」,哥哥不得不跟老師寫個說明)。
面對小弟小妹的侵犯,大寶雖然「煩」,但大局還能自己把控,心情好時就忍讓一把,不高興了,就搶回來罷了。
但若把對弟妹的情感上升到「討厭」乃至「仇恨」的程度,家長發揮了不少作用。
川哥寫到妹妹裝哭,引來爸爸狠狠揍自己一頓,稍微誇張了點。自從川爸被我逼著上了家長培訓課,已基本不打孩子了,但是,「女兒奴」的嘴臉還是改不掉,但凡聽見閨女哼唧一聲,立馬像保鏢似的竄到倆娃跟前,怒目圓睜:「怎麼回事兒?你又把妹妹怎麼了?」
他完全不考慮另外一種可能:妹妹雖小,攻擊性卻很強。
這些爸爸袒護妹妹的場景,的確給大寶留下了不少陰影。
關於子女間的爭鬥,是非對錯不是那麼容易釐清,很多情況下,家長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袖手旁觀。只要不存在人身傷害,相信孩子們,他們總能停歇下來,自己找到平衡。
即便形勢緊迫,家長需要介入了,也不要立刻裁決對錯,不妨先當個傾聽者,或者翻譯,幫助倆寶更好的溝通。(參考文章:華川:倆娃爭搶、打架,最缺的不是法官,而是翻譯)
在處理子女紛爭時,家長站錯位置,最容易導致孩子們之間的嫉恨。
你怎樣對大寶,大寶就怎樣對小寶。父母跟每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妹妹有沒有受欺負的時候呢?當然有。
上個月,川哥過生日,4歲的妹妹主動給哥哥製作了生日卡,還請我幫她寫了祝福語:
她認真的囑咐我寫上:「你可以保證以後不打我了嗎?」
哥哥拿到生日卡時很開心,又笑著問:「我什麼時候打你了呀?」
妹妹津津樂道地比劃著: 「就是昨天,在畫畫的時候,你推我了呀?」
「這也算?但你還是得親我一口。 」
妹妹認真親了一口哥哥的臉,所有的仇怨都消散。
仔細想來,妹妹從生下來,就深得全家人的喜愛,性格也樂觀開郎,不是個愛記仇的孩子。
一個被愛餵飽的孩子,不會斤斤計較手足間的一點小爭執。
換個角度說,若不是哥哥的適度挾制,我還真擔心「女兒奴」她爹,會把閨女寵出毛病。
妹妹每天都被哥哥影響著,喜歡看「戰鬥」類的動畫片,喜歡看超人、恐龍類的繪本。這也把女孩的柔軟溫順,跟男孩的活潑剛強,適當地綜合了一下。
「媽媽你看,我畫的超人打敗了哥哥的恐龍」!
我走到畫板前,見妹妹正得意的笑著。
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哥哥,妹妹會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心理平衡。
很多朋友看了大寶的日記,表示「還是愛多一點」。
正如大寶自己所言:「妹妹總是在自己孤獨的時候帶給自己快樂。」
平常工作日,我家的情形是這樣的:倆娃放學回家。我跟川爸一個忙於晚飯,一個忙於收拾整理。而兩個孩子,則相伴著在客廳玩耍,他們會自己尋找玩耍節目,也會聊很多小朋友之間的話題。
自從妹妹滿了3歲,倆兄妹相處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父母。哥哥對妹妹了解的程度,也超過了父母。
周末外出活動,哥哥一定會要求帶上妹妹,有時候我說:「我一個人照顧不了你們兩個。」
「沒關係,妹妹我來照顧。」
有時候在外面走路,妹妹會撒嬌說走累了,哥哥便會自然而然地蹲下來,背上妹妹接著走。
我有時心疼哥哥:「背著妹妹不累嗎?」
「不累,妹妹就跟我書包一樣重。」
與其說哥哥無私友愛,倒不如說小不點妹妹的存在,更讓哥哥感受到自己的強大,哥哥也在幫助和教導妹妹的同時,獲得更多價值感。
哥哥經常把學校裡學到的新知識,在妹妹面前「顯擺」。
「我今天學了除法了,你知道100除以5等於幾?」
妹妹一臉矒圈兒。
「你不知道吧,等於20啊?」
「沒關係,等你上了小學,也就學會了。」
如今閨女最大的夢想就是滿6歲,上小學。
每當遇到挫折,妹妹就冒出一句口頭禪:「等我滿6歲了……」
在很多生活小事上,哥哥經常會仗著老大的身份,一本正經地管教妹妹,雖然效果有限。
當然,哥哥的「管教」也有比爸媽更得力的時候,畢竟是小孩更懂小孩心。
這就是我家倆寶的真實生活,總是煩惱粘著甜蜜,歡喜夾著痛苦。我們做父母的體會,跟大寶的感受也基本相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
我們會熱愛美好的時光,憎恨糟糕的時光,但有時它們卻是同一段時光。
Ps.問題諮詢,請加微信chuanhanma2,如果您的問題比較複雜,也推薦您閱讀我寫的書《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在公眾號發送「書」字,即可了解詳情。
作者簡介華川,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發送」書「字,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