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並不關乎生活水平的高低,也與矯情無關。而是關於對生活的熱愛,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態度。
對中國人來說,這種儀式感,更多時候是一桌親手做的飯吧,在生活中某個重要的時刻。
01
常聽人說:「兩個人合不合適,吃一頓飯就知道了」,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武斷,但確實是這樣,連吃都吃不到一塊的人,是沒辦法相處下去的。
小木是我很好的哥們,早我幾天出生,按輩分尊稱一聲大哥。性格謙遜,跟周圍朋友關係都處得很好,但每年總有一天是無論如何都約不出來的。即使是出差在外,他都會早早安排完手頭的工作,提前趕回家給大嫂親手做一頓飯。
我們也曾打趣道:「你可真摳門,出來一起吃多好,還非得在家做。」
後來知道,這天是他跟嫂子的求婚紀念日,每年這天他都會做滿滿一桌子不同的菜,但必會有一道拔絲地瓜,那是他為她做的第一道菜。
兩人是在一次聚會時候認識的,後來相處的多了感覺很合拍就發展成了男女朋友。戀愛那會只要有時間,就一起逛市場,一起煮飯吃,小日子過的有聲有色。即使現在結婚都已經好多年,這個習慣也一直沒變。
在一個重要的節點,給心愛的人做一頓飯,這可能就是愛情的一種儀式感吧。
02
最近看《嚮往的生活》其中有個片段印象深刻:戚薇吃到黃磊做的燻魚時,瞬間感動哭了,因為這是外公生前做給她最喜歡吃的菜。
吃到一個好吃的東西,想到最親近的人,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人記得最多的東西往往都是通過感官記住的。就像常年在外邊的我們,總有那麼一道心心念念的美味,也只有回到家才能吃到。
當我們離家越來越遠,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對父母來說我們每次回家都成了他們的「重要節日」,跟小時候過年似的。忙前忙後,張羅各種好吃的,生怕我們在外邊餓著。
我是個地道的北方人,從小很愛吃芹菜肉餡的水餃,怎麼也吃不夠。每次回家,即使父母給張羅一大桌子菜,最後從來少不了餃子。知道我比較懶,平時在外地很少能吃到,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總會早早地準備肉餡和面擀皮,包一頓餃子讓我吃完再走,走前還硬塞給我一大袋包好的餃子,讓我帶去慢慢吃。
後來父母年紀大了,不想他們起太早,明明晚上睡覺前各種說我不想吃餃子了,早飯隨便吃點得了。但是早上起床的時候,倆人又是不知幾點起床和的面剁的餡,好像只有吃完這頓餃子,他們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又要離家。
對父母來說,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儀式感。
03
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人與人的情感卻越來越疏遠。塑料友誼盛行的今天,什麼才是檢驗朋友圈點讚之交的標準?
記得四年前的那屆世界盃,剛剛畢業,也沒什麼錢,跟在北京的幾個同學合租了一個小窩。但那段記憶,卻是畢業後最快樂的。周末有球的時候大家會像過節一樣,在施展不開的簡陋廚房裡忙上忙下一起準備一桌下酒菜,邊吃邊聊等球賽開始。侃球侃人侃理想,不知不覺就聊到東方魚肚白。
現在的我們都有了新的生活,也早就搬出那個一起蝸居的小房子。但那份記憶卻時常在腦海閃現,很多時候是儀式感賦予了某一時刻更多意義,讓人倍感懷念。
做飯和吃飯裡有生活的見識與情趣,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食材,選擇和誰在一起,就是在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親手做一頓飯與朋友分享,成了最好的社交工具。
轉眼四年,又是一屆世界盃。朋友圈裡不常發圈的朋友突然活躍起來,電視廣告直播平臺各種相關廣告,讓你不得不關注它,朋友公司裡甚至買了臺100寸的雷射電視給員工看球用。世界盃儼然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一次狂歡,感染著每一個喜愛足球的人。
今夏的足球盛宴,你會跟誰一起分享?如果說,儀式感源於對生活的熱愛,那麼對世界盃的熱愛,你會如何表達?
生命中每個重要時刻,都值得親手做一頓飯,將一切熱愛烹成佳餚,款待每一顆飢餓的心。對世界盃的熱情可以用美食表達,與朋友家人一起製作並分享一桌美食,用儀式感點燃熱情,用愛拉近彼此的距離。
(左右滑動觀看)
除了在家招待朋友,這個世界足球歡慶的盛會可以過得不一樣:你還可以在超大的第二城市客廳親自做飯招待朋友,一起有氛圍有儀式感地看球,必須再戳中個世界盃正版用球捧回家~
(左右滑動觀看)
6月12日 - 7月13日,上海/廣州/杭州老闆電器的「廚源- 食界杯盛宴空間」正免費開放預定(目前上海場活動已經結束)。先進齊全的設施,舒適的創作環境,為你提供聚會宴請的最佳客廳來招待朋友。一天一頓,每人製作一道菜,一起享受有儀式感的世界盃。名額有限,趕快點擊閱讀原文預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