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2021-03-01 視覺志

生活中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並不關乎生活水平的高低,也與矯情無關。而是關於對生活的熱愛,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態度。

對中國人來說,這種儀式感,更多時候是一桌親手做的飯吧,在生活中某個重要的時刻。

 01 


常聽人說:「兩個人合不合適,吃一頓飯就知道了」,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武斷,但確實是這樣,連吃都吃不到一塊的人,是沒辦法相處下去的。

小木是我很好的哥們,早我幾天出生,按輩分尊稱一聲大哥。性格謙遜,跟周圍朋友關係都處得很好,但每年總有一天是無論如何都約不出來的。即使是出差在外,他都會早早安排完手頭的工作,提前趕回家給大嫂親手做一頓飯。

我們也曾打趣道:「你可真摳門,出來一起吃多好,還非得在家做。」

後來知道,這天是他跟嫂子的求婚紀念日,每年這天他都會做滿滿一桌子不同的菜,但必會有一道拔絲地瓜,那是他為她做的第一道菜。

兩人是在一次聚會時候認識的,後來相處的多了感覺很合拍就發展成了男女朋友。戀愛那會只要有時間,就一起逛市場,一起煮飯吃,小日子過的有聲有色。即使現在結婚都已經好多年,這個習慣也一直沒變。

在一個重要的節點,給心愛的人做一頓飯,這可能就是愛情的一種儀式感吧。

 02 


最近看《嚮往的生活》其中有個片段印象深刻:戚薇吃到黃磊做的燻魚時,瞬間感動哭了,因為這是外公生前做給她最喜歡吃的菜。

吃到一個好吃的東西,想到最親近的人,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人記得最多的東西往往都是通過感官記住的。就像常年在外邊的我們,總有那麼一道心心念念的美味,也只有回到家才能吃到。

當我們離家越來越遠,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對父母來說我們每次回家都成了他們的「重要節日」,跟小時候過年似的。忙前忙後,張羅各種好吃的,生怕我們在外邊餓著。

我是個地道的北方人,從小很愛吃芹菜肉餡的水餃,怎麼也吃不夠。每次回家,即使父母給張羅一大桌子菜,最後從來少不了餃子。知道我比較懶,平時在外地很少能吃到,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總會早早地準備肉餡和面擀皮,包一頓餃子讓我吃完再走,走前還硬塞給我一大袋包好的餃子,讓我帶去慢慢吃。

後來父母年紀大了,不想他們起太早,明明晚上睡覺前各種說我不想吃餃子了,早飯隨便吃點得了。但是早上起床的時候,倆人又是不知幾點起床和的面剁的餡,好像只有吃完這頓餃子,他們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又要離家。

對父母來說,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儀式感。

 03 

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人與人的情感卻越來越疏遠。塑料友誼盛行的今天,什麼才是檢驗朋友圈點讚之交的標準?

記得四年前的那屆世界盃,剛剛畢業,也沒什麼錢,跟在北京的幾個同學合租了一個小窩。但那段記憶,卻是畢業後最快樂的。周末有球的時候大家會像過節一樣,在施展不開的簡陋廚房裡忙上忙下一起準備一桌下酒菜,邊吃邊聊等球賽開始。侃球侃人侃理想,不知不覺就聊到東方魚肚白。

現在的我們都有了新的生活,也早就搬出那個一起蝸居的小房子。但那份記憶卻時常在腦海閃現,很多時候是儀式感賦予了某一時刻更多意義,讓人倍感懷念。

做飯和吃飯裡有生活的見識與情趣,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食材,選擇和誰在一起,就是在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親手做一頓飯與朋友分享,成了最好的社交工具。

 

轉眼四年,又是一屆世界盃。朋友圈裡不常發圈的朋友突然活躍起來,電視廣告直播平臺各種相關廣告,讓你不得不關注它,朋友公司裡甚至買了臺100寸的雷射電視給員工看球用。世界盃儼然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一次狂歡,感染著每一個喜愛足球的人。

今夏的足球盛宴,你會跟誰一起分享?如果說,儀式感源於對生活的熱愛,那麼對世界盃的熱愛,你會如何表達?

生命中每個重要時刻,都值得親手做一頓飯,將一切熱愛烹成佳餚,款待每一顆飢餓的心。對世界盃的熱情可以用美食表達,與朋友家人一起製作並分享一桌美食,用儀式感點燃熱情,用愛拉近彼此的距離。

(左右滑動觀看)

除了在家招待朋友,這個世界足球歡慶的盛會可以過得不一樣:你還可以在超大的第二城市客廳親自做飯招待朋友,一起有氛圍有儀式感地看球,必須再戳中個世界盃正版用球捧回家~

(左右滑動觀看)

6月12日 - 7月13日,上海/廣州/杭州老闆電器的「廚源- 食界杯盛宴空間」正免費開放預定(目前上海場活動已經結束)。先進齊全的設施,舒適的創作環境,為你提供聚會宴請的最佳客廳來招待朋友。一天一頓,每人製作一道菜,一起享受有儀式感的世界盃。名額有限,趕快點擊閱讀原文預定吧~

相關焦點

  • 早讀丨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和矯情無關,記錄一些溫馨溫情的時刻。浮躁的時代,有時,我們的心需要安靜,唯有安靜,方可心安。靜,是心靈的歸宿。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閒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張愛玲曾說過: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 【夜讀】平淡生活中,需要一些儀式感
    我們之所以將那些事情放到轉正之後做,無非是想增加生活的儀式感,讓原本平淡的生活多一絲期待與趣味,變得與過往不同一些。 2   什麼是儀式感呢?我想起了《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的那番話。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生活需要儀式感
    《小王子》關於儀式感有這樣一段描寫,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 生活它需要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可以是你自己最想要的一束花,一頓美食,一瓶酒,一本書,甚至是一個人的燭光晚餐。不要因為是獨身一個人,就將就的過日子,時光從來不會因為你的苦痛而會停下腳步等你,從今天,從這一刻開始,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
  • 生活需要什麼樣的「儀式感」
    有人說,在風雨飄搖的時候,儀式令人們有所期盼;儀式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的窘境,喚醒我們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靈的港灣和力量的源泉。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儀式感。交換戒指、互念誓詞,新人在隆重的婚禮儀式中互訴衷腸,締結人生之約;身穿學位服、拍攝大合影、接受師長撥穗,畢業生在莊嚴的畢業儀式中鄭重告別校園,振奮精神重新啟程。
  • 什麼是儀式感?為什麼我們生活需要儀式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儀式感這個詞,都說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有點儀式感。似乎儀式感能幫我們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心情。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
  • 《儀式感》和《生活需要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原因就是:生活需要儀式感!那什麼是儀式?什麼是儀式感?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和《生活需要儀式感》或許會讓我們找到答案。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儀式?生命很好,不要得過且過, 不要讓生活僅僅只是生存。 生活需要儀式感來提醒我們, 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而我們都需要儀式感, 來喚醒我們內心有趣的靈魂和熱忱。
  • 生活,需要存在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有這樣一個回答:如同荒蕪中栽一株怒放的木槿花,滿目破敗中尋一抹風景,我們追求儀式感,大抵也是因為想在乏味瑣碎的生活中,極力去觸摸點滴的歡喜。一個活得有儀式感的人,目之所及往往有驚喜之處。倘若你有以下三個跡象,說明你的生活也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 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不需要花過多的時間精力,它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注重儀式感的女生,凡事都要有一個儀式。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樣過日子好麻煩,何必搞得那麼累?其實,越是注重儀式感的女生,越能認真對待每一天。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 有時候,生活需要些儀式感
    文/綿羊圖/網絡Hello,好久不見,距離上次更新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大概已經被朋友們慢慢遺忘了吧,以後的日子裡可能會更加不定時更新,所以如果大家剛巧看到,那麼很開心與你分享~關於儀式感這個問題,應該很早之前就被拿出來討論過。有些人覺得生活很需要儀式感,要在特定的節日裡做特別的事,要和喜歡的人一起留下屬於他們的印跡。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們喜歡追求「浪漫」,浪漫就是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中加點作料,讓生活顯得更有味道,浪漫是在沒有準備和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美感,怎麼製造浪漫呢?也就是如何製造「驚喜」?浪漫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人對於「驚」也就是「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如果「驚嚇」讓人嚇破了膽,那麼後面的好事也彌補不了這樣產生的憤怒,因為沒法修補恐懼,製造浪漫需要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人們能夠承受的恐懼範圍內就得到了好,如一個人每天回家都知道漆黑一片,屋裡亂糟糟的,突然有一天打開門發現屋子裡點亮了蠟燭還有蛋糕,場景也被布置過,也許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會有鬼吧
  • 生活需要儀式感,聖誕節裝扮
    展示著你的品味和對生活的理解。衣服不單單是靜止的,也能發聲。衣服不僅僅代表著季節,有時候也代表著節日。這是對自己和生活的一種尊重。衣服有它的獨特語言,講解著節日的快樂。迎接聖誕節的到來。聖誕節裝束聖誕開衫+白色打底衫+黑色破洞褲聖誕開衫+白色打底衫+格子短裙女神必備 聖誕開衫寬鬆慵懶針織外套紅色喜氣,白色晶瑩、綠色生機生活還是需要儀式感的
  • 劉華:需要儀式感的不止生活,還有設計
    【太平洋家居網】「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內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這是來自德國作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對「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的解釋。擁有多個身份標籤、熱衷設計跨界的「斜槓」設計師劉華也同樣在意:「需要儀式感的不僅是生活,還有設計。」
  • 生活需要儀式感?留言區裡留口信!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 那麼儀式感究竟能 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尤其對一個家庭來說,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在孩子的成長中能起到什麼的作用呢?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 90後:人生苦短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生這麼長,每一天都是那麼普通,每一天都是日復一日,但是因為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日子,讓我們有所期待。儀式感就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對此懷有敬畏心理。在漫長的生命中,平淡普通是常態,但是總要找到一些新的方式,讓自己在這無趣的生活中,有那麼一些樂趣。
  • 生活需要儀式感,從來都不只是說說.
    無聊的生活中,平淡是常態,你總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讓自己度過無趣的日子。 那讓每天重複的生活保持新鮮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 生活需要儀式感,明天才更值得期待~
    配圖來源 | 鬱金香繪畫療愈成長學校教育學家認為,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分別是安全感、存在感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今天,是麥家陪你讀書的第1487天,共讀的是第213本書——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作品《上來透口氣》。《上來透口氣》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朋友。麥家陪你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他的肚子有點餓了想找點東西吃,鬼使神差的,他居然走進一間奶吧。這地方已經超出了他的生活水平,平常基本是不會去的。 「我怎麼會來到這裡?」喬治在進門後一直在想。 整間奶吧擺滿了鏡子,琺瑯器皿,以及呈流線型設計的裝飾品,又亮又閃。
  • 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也是啊
    不會約著一起去食堂吃飯,晚自習下課子涵也不會去主動送沐沐回宿舍,甚至連生日兩個人也只是形式的過一下拉倒·,兩個人把日子過得太平淡了,沒有一點儀式感。 我以為這是他們獨有的相處方式,但是卻不知,炸彈越埋越多,導火索越來越短。
  • 高顏值居家香薰推薦|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香薰這類治癒感滿分的小物在生活的儀式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辛勤工作一天回到家洗個熱水澡後倚在床上就這昏黃燈光看看新出的劇亦或是看著喜愛的書,燭光和香氣籠罩整個房間,一身疲憊感馬上被洗刷一淨F君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九款香薰品牌,外觀貌美顏值香味安神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