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刷臉」、門禁「刷臉」、手機「刷臉」……我的臉還歸我做主嗎

2020-12-26 雲南臺都市條形碼

購物時「刷臉」支付、

用手機時「刷臉」解鎖、

進小區時「刷臉」開門、

去樓盤看房也會被「刷臉」……

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

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但是我們的人臉信息真的安全嗎?

事件回顧

近期,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據了解,導致看房者出此奇招的,正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

昆明的樓盤售樓部有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嗎?記者走訪了幾個樓盤,在西北新城片區的這個樓盤,當記者問及是否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時,售樓部工作人員明確回覆:一直在用。

工作人員說,人臉識別一直在用,並沒有接到通知說不能用。隨後,記者又來到了一家位於北京路延長線上的樓盤,在前往售樓部的內部路上,記者見到多個不同款式的攝像頭,售樓部工作人員同樣明確表示,售樓部裡有人臉識別系統。

工作人員說,現在,每個樓盤售樓部基本都有人臉識別系統,主要是為了區分看房顧客是第一次看房還是回看,是顧客自己來還是中介帶看,工作人員同樣表示沒有接到通知不能用。記者走訪發現,幾乎每個樓盤都在用人臉識別系統,網絡熱議的個人隱私信息受侵犯的話題並沒有影響到這些樓盤。

除此之外,

關於人臉識別的各類新聞層出不窮。

一時間,

關於人臉識別的話題,

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網友評論:

刷臉技術被濫用

律師建議:

加強對公民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兆告訴記者,《網絡安全法》第41條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人臉信息作為個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度敏感性。售樓處私自採集人臉信息的做法,屬於商家為私利所實施的行為,顯然構成了對公民人格權的侵犯。

「售樓處收集個人信息,應該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選擇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銷毀個人信息,在此過程中不能對公民的選擇權予以不正當的限制。」楊兆全建議,各部門應加強對公民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收集、使用、洩露公民信息的行為,做好行政執法和司法的聯動辦案,暢通投訴、舉報的渠道,實現監管的有效覆蓋。對於不得不依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定情況,應充分考慮其必要性,並採取完善的保護措施,防止公民信息超出必要使用的範圍。

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作人熊定中認為,售樓處的無感抓拍,已侵犯了看房者的個人信息權益,「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非常明顯」,值得探討的是有哪些侵權主體。「售樓處的組織方肯定是侵權行為的第一責任人。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人臉識別的技術提供方是否侵權。我個人認為要重點關注技術提供方的主觀故意和過錯問題。雖然他們在出售產品和技術的時候不一定知道最終用在何處,但他們具有法定義務去審核接收方是否盡到了合理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自己的行為是否在幫助接收方共同侵權。」熊定中說。

專家表示:

用戶擁有知情權,如需使用應當徵得用戶同意

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表示,所謂「無感」的個人信息收集和處理行為均不合法,同時,人臉識別將看房者區分為不同類型,給予不同的優惠力度,還有「價格和服務歧視」的嫌疑。

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且不說(人臉信息)到底怎麼用,首先收集就是不合法的,這種人臉數據肯定是個人信息,這種收集(行為),作為企業肯定是要徵求(消費者)同意才可以,而且徵求同意的前提就是要告知,不僅要告知要收集,而且要告知收集來了以後用來幹什麼,包括使用目的都要進行告知。這些房產企業都是'無感抓取',所有人都不知道,不知道的情況之下,直接抓取人臉信息,實際上就是非法獲取個人信息。」

多位專家表示,售樓處工作人員所謂「購房者看到攝像頭就等於知道被抓拍人臉」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

App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認為,主打「無感」的個人信息收集和處理行為,存在明顯的合規問題:既沒有單獨向看房者告知收集、使用其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也沒有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此外,人臉識別將看房者區分為不同類型,給予不同的優惠力度,還有「價格和服務歧視」的嫌疑。在他看來,售樓處完全可以採取更透明的方式:工作人員在看房者進入售樓處之前就告知人臉識別的存在及其用途,讓看房者自主作出選擇。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指出,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保護用戶權益,因此使用該系統的正當性、必要性令人懷疑。直接將看房者人臉照片上傳雲端的做法,也會帶來較高的安全風險。「目前國家正在制定的人臉識別數據安全標準,對數據的存儲、傳輸、銷毀有嚴格要求。相關企業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永久存儲數據有必要嗎?是否與用戶達成約定?」左曉棟指出,在房屋銷售的場景下,看房者的人臉信息會關聯其他個人信息,相關數據一旦洩露,危害極大。

左曉棟建議,任何機構與企業應該慎重使用人臉識別系統,使用前需要仔細評估其正當性、必要性、安全性。「用戶擁有知情權。如確需使用,應當徵得用戶同意。」

法律法規:

陸續出臺,嚴懲違法行為

如何解決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保護這一難題?從立法的角度,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我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2020年10月1日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將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列入到個人敏感信息當中,並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行為進行了明確。

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也明確,自然人的姓名、生物識別信息等屬於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並將收集行為列為處理個人信息的一種,要求收集行為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遵循四個條件:一是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二是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是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四是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今年10月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規定了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權利,即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處理享有知情權、決定權,有權限制或者拒絕他人對其個人信息進行處理。

此外,《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對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如何處罰做出規定: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萬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5%的額度甚至超過了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規定「最嚴」的歐盟。

但在參與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起草的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漢華看來,5%的罰則標準是非常高的,但具體能否實施,還要看政策能否落地。

新聞多一點: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央視新聞熱評:

我們應看到,該案受到廣泛聚焦,背靠的現實背景就是:如今人們已進入「看臉」時代,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面越來越廣,從原來主要用於行動支付和機密領域到「哪哪都有它」——業主進小區要「刷臉」、員工進單位要「刷臉」、學生進圖書館要「刷臉」……人們對人臉識別等技術應用的伴生風險漸次敏感。

這份敏感並非多餘:包括人臉、指紋、虹膜在內的生物特徵,幾乎是個體信息安全最後的防線,因為這類「人體密碼」不像數字密碼那樣可以更改。如果被人隨意採集、販賣跟盜用,那可能將我們置於沒有基本安全可言的境地,其風險不容小覷。

正因如此,雖說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學習、模型理論、動態圖像處理等技術的人臉識別是AI(人工智慧)轉向「強智能」的重要標誌,但必須站在生物安全的高度去審視其潛在風險。

在此之前,網上已曝出打包販賣人臉數據與「明星換臉」的非法利益鏈,這也在提醒著全社會: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風險與亂用隱患,必須有前瞻性預判與系統性防範。

人臉識別,涉及身份信息識別與隱私權保護議題,現行刑法等對非法獲取個人隱私不乏規制舉措。鑑於人臉識別應用的「出圈」化,專門針對人臉識別的倫理規約與法律規定也在完善。

技術發展潮流浩浩蕩蕩,

但對個人信息的採集使用,

邊界究竟在哪?

技術如何更好地惠及大眾?

期待你的評論,

歡迎本文下方留言!

從2020年六月開始,條碼君推出了一檔全新的網絡評論專欄:有一碼說一碼。每周我們都會關注熱點話題邀請評論員、市民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討論,提出觀點。希望有想法有態度的你,也積極投稿哦!

部分內容來源:新華網、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新華每日電訊、北京日報、南方都市報、廣東公共DV現場等

編輯:冬至

相關焦點

  • 我的臉我能做主嗎?哈爾濱試點刷臉進小區居民有話說!
    道外區在8個小區安裝了116個門禁,部分居民疑慮重重……回家進門先刷臉,進門需要按指紋,這些「高科技」已成為眾多小區門禁系統的標配……最近,家住哈爾濱市道外太古商圈的居民發現,小區每個進出門都安裝上了攝像頭。社區在進行人口普查登記時,同步也要錄入「臉」。
  • 刷臉被賣房?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刷臉時代如何保證「臉」的安全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比如刷臉解鎖、刷臉取款、刷臉付帳、刷臉支付、刷臉進校園、刷臉進小區、刷臉坐高鐵、入住賓館、上班打卡……我們正在進入刷臉的時代。「刷臉」已經不算新鮮,甚至在商場購物時,衣帽間前刷一刷臉,AI(人工智慧)導購就能根據用戶畫像向你精準推薦個性化的服飾搭配。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誰來保護我們的「臉」?
    原標題: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我們的「臉」?「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濫用引熱議近期接連發生的幾個熱點事件,讓「人臉識別」這樣一個有些抽象的技術概念,成為了公眾輿論的焦點話題。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
    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收集郭兵照片信息不具備正當性,應予以刪除。 今年3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發現,她所居住的小區要求業主下載一個App,錄入人臉信息,進行門禁升級。
  • 不刷臉不給進小區?業主:我的臉為啥不能自己做主
    「你看我剛剛拎著兩袋菜,人臉識別成功直接就進去了,換以前還要把東西放下,從兜裡找一找卡,再刷進門。」在業主李奶奶看來,門禁採用人臉識別後,的確給像她這種情況的業主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物業:刷臉門禁出於安全考慮此前業主大會已投票通過針對小丁反映的問題,記者找到了小區的物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僅使用人臉識別門禁,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
  • 【關注】四處「刷臉」,我的臉還是我的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坐高鐵時「刷臉」進站……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也就是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
  • 我們的「臉」還安全嗎?2塊錢買就能千張人臉照片!當心「刷臉」打劫...
    在人臉識別技術大範圍應用於手機解鎖、APP登錄、身份認證、安防準入等場景時,大眾也產生了質疑:處處「看臉」,你的臉還安全嗎?畢竟,人臉信息直接與金融支付等個人資金安全關聯,而且具有不可變更性。不少網友提出強烈擔憂:管理平臺的人臉數據一旦洩露,對於個人而言就是終身洩露。
  • 這也刷臉,那也刷臉,丟「臉」了,誰管?
    有網友調侃說,「我這張老臉使用從未如此頻繁」。隨著應用場景日益多元,「刷臉」正在成為通行證。不過,不少應用場景卻十分不可思議。比如,北京、重慶等多地公廁安裝了刷臉裝置,市民只需站在廁紙機前的識別區,臉正對前方的攝像頭,經過識別過程,可以領取一段廁紙。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到處都在刷臉,如何才能不丟「臉」?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部分城市甚至把它當黑科技宣傳,在2020年5月,南京某媒體報導《公廁用上黑科技 刷臉3秒取廁紙》,「周邊居民大都認為人臉識別取紙機好玩且便利。」刷臉取廁紙只是人臉識別應用的冰山一角,在現實中,貸款、取款、順風車、倒垃圾、在線課堂,甚至註冊個APP有時候都需要人臉識別。「我已經麻木了,要麼你別用,要麼就人臉識別,你選。」
  • 取廁紙都要「刷臉」!如此「要臉」必要嗎?安全嗎?
    最近人臉識別的話題熱度很高,小編也在合肥到處溜達溜達,發現「刷臉」的地方還挺多:小區門禁「刷臉」。在合肥市文一·雲河灣小區,居民王女士騎著電動車回家。在行人通道門外,王女士將面部直對人臉識別器,電子屏上出現她的面部影像,只聽「滴」的一聲,門禁自動打開。「騎電瓶車不方便刷門禁卡,現在刷臉就能開門,方便了很多。」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該小區在大門口加裝了人臉識別系統,錄入人臉信息的居民可以直接刷臉進入。上下班打卡「刷臉」。合肥市市民任女士在潛山路附近的一間寫字樓上班。
  • 進小區刷臉,取張廁紙都刷臉!杭州這些人臉信息去哪了?
    杜阿姨還沒有登記人臉識別,她坦言:「我愛人登記了,物業送了一張卡,我就用門禁卡進出。我不是很希望登記人臉信息,雖然現在到處都有人臉識別,隱私也藏不住,但還是有點擔心。」另一位年輕一些的姑娘,也曾經擔心過。不過她現在已經登記了:「最開始覺得信息不安全吧。但我看系統挺高級的,聽說和公安聯網了,那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 山大學生宿舍安裝人臉識別門禁,忘帶校園卡可刷臉一秒進出
    不少高校學生宿舍安裝有門禁系統,但學生忘帶校園卡時進出可能就成了難題。近日,記者從山東大學洪樓校區了解到,該校學生宿舍內已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不但能實現學生「刷臉」進出宿舍樓,還能查學生是否晚歸,濟南高校學生宿舍進入了「刷臉」時代。
  • 隨時隨地「刷臉」,怎麼保證不「丟臉」?
    從刷臉支付到刷臉取錢,從刷臉安檢登機再到刷臉認證辦事…...刷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嘆刷臉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人擔心,這背後的安全隱患究竟有多大?
  • 不少人「刷臉」被盜臉?你該注意了!
    手機刷臉支付普及後,幾乎實現了「靠臉吃飯」的夢想,但刷臉支付也是有風險的!近期,有不少刷臉支付的弊端被曝光:1、3D面具完成購物支付程序美國一家人工智慧公司用一個特質的3D面具,騙過包括支付寶和微信在內的諸多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實現購物支付。
  • 刷臉支付:為什麼你還不敢靠「臉」吃飯?
    隨著二維碼支付的普及,另一種支付方式——刷臉支付也在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但當消費者和商家在對刷臉支付感到新鮮、好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擔憂……刷臉支付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能否普及?在北京的一家便利店,今年上半年安裝的刷臉支付設備一直很少有人使用。便利店老闆稱:「顧客使用率不高,因為刷臉支付也得再去打開手機接收驗證碼,所以還不如直接掃二維碼更方便。」
  • 上個廁所都刷臉?你的臉到底值多少錢?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如果趕上拉肚子,會不會刷臉的時間就『一瀉千裡』?」「十步一刷臉,如廁也艱難。」不少網友留言。其實,取廁紙人臉識別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2017年,在北京天壇公園的公廁裡出現了6臺「人臉識別廁紙機」,「刷臉」才能取出60釐米至70釐米的廁紙。
  • 進小區、取廁紙都得刷!「刷臉」真的安全嗎?
    從刷臉支付到刷臉取錢,從刷臉安檢登機再到刷臉認證辦事…...刷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嘆刷臉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人擔心,這背後的安全隱患究竟有多大?浙江杭州:進小區要「刷臉」 方便同時有擔憂在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小區大門和單元樓門口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只要是錄入信息的居民,刷臉就可進入。
  • 刷臉支付有風險,怎麼辦?
    出門連手機都不用帶,直接刷臉取錢、刷臉吃飯、刷臉取快遞、刷臉開房、刷臉購物、刷臉買票、刷臉登機……這樣的場景,終於從美國科幻大片
  • 無處不在的「刷臉」!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在和工作人員交涉時,他發現門檢員正用手機為遊客「刷臉」,而非專業人臉識別設備。「『刷臉』入園是否為有關政府部門要求?人臉識別設備由哪一家公司提供?」等不得而知。「智慧景區都這樣做。」「今天遊客多,手機『刷』快一些。你放心好了,信息很安全的。」工作人員的回答讓郭兵對園方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產生不安的感覺。最終,在協商退卡無果後,他選擇了訴訟的方式。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技術應用邊界在哪?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目前已被廣泛運用於遠程開戶,機場、火車站及景區的認證核驗,人臉手機解鎖,線下刷臉支付,公安系統的天眼系統抓捕嫌犯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