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究竟起源於何時?|新中國出土墓誌|墓志銘|任昉|洛陽

2020-12-14 騰訊網

現藏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的「東漢少府若盧磚銘」

《現代漢語詞典》中,「墓誌」一詞的解釋為:「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也指墓誌上的文字。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也叫墓志銘。」叢書《新中國出土墓誌》執行主編任昉介紹,墓志銘通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又稱為「志」,北朝隋唐多用駢文撰寫,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銘」則用韻文寫就,主要是對逝者的悼念和讚頌。一方墓誌未必「志」和「銘」都有,很多只有「志」,早期的墓誌或只有「銘」。

據記者調查,從公布的材料來看,隋唐墓誌佔出土墓誌的半壁江山之多。從收藏情況來看,公立的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約1600方墓誌中主要為隋唐墓誌,四分之一為明清墓誌;公立的河南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民營的陝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則如其名,收藏的絕大多數墓誌為北朝唐代墓誌。但據任昉介紹,從《新中國出土墓誌》收錄的墓誌看,明清墓誌佔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二;從參與《新中國出土墓誌》編集工作的各省市縣文博考古單位收藏情況看,明清墓誌的數量也絕對居多。叢書《新中國出土墓誌》執行主編王素認為:「大家覺得明清墓誌數量不多,是學界對明清墓誌不重視,文博考古單位不願花時間整理公布的緣故。」此外,盜掘出土的明清墓誌,大多被棄捨毀壞或移作他用,這也是人們感到明清墓誌數量不多的一個緣故。

那麼,墓誌究竟起源於何時?在學界,至少有五種說法

一是「秦朝說」。這種說法的根據,是1979年末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隊在始皇陵封土西趙背戶村發掘了32座秦代刑徒墓,清理出殘缺廢棄的墓瓦文共計18件19人(內有1件刻2人信息)。這些約公元前221至210年刻寫下的文字內容很簡單,多為記錄刑徒的姓名、籍貫。任昉介紹,因其內容與用法已具備了標誌墓主人身份的性質,屬於當時一種特殊的志墓方式,所以考古報告編寫者把這批秦刑徒墓瓦文,稱作「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墓誌」,國內的一些學者對此也持認同觀點。

二是「西漢說」。此說主要見於文獻史料,如清代學者葉昌熾《語石》引王昶《金石萃編》說:「《西京雜記》稱前漢杜子春(約前30-約公元58年),臨終作文刻石,埋於墓前。《博物志》載,西京時,南宮寢殿有《醇儒王史威長之葬銘》。此實志銘之始,今皆不傳。」

三是「東漢說」。在學界,1929年在洛陽東北郊出土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賈武仲妻馬姜墓記》,由於記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及死葬日期甚詳,被認為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用石頭刻制的墓誌。學者羅振玉曾為之題跋曰:「漢人葬記前人所未見,此為墓誌之濫觴。」(《遼居稿》)。考古學家馬衡、趙萬裡等也都主此說。

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原本流散在全國各地的16塊「東漢刑徒磚」。副館長朱曉輝介紹,以前全國服勞役的人都派駐到洛陽做苦力,死後就找塊磚頭刻志記銘,記錄了刑徒的部屬、刑徒性質、獄所名稱、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簡略內容,與死者屍骨共埋。比如其中一塊「東漢少府若盧磚銘」上書隸書23字,文為:「右部無任少府若盧髡鉗徐孟延平元年六月十九日物故」。朱曉輝認為,刑徒磚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挺人性的」。

任昉認為,上述秦漢墓磚(石),或被稱為「早期墓誌」開始萌芽。當時已經存在了多種標誌墓葬的形式,出現了墓誌的雛形。其中,有的以墨書或朱書大字題寫在墓室過道的粉壁上,有的則刻成單獨的小型碑石立於墓中,還有各種形制互異的柩銘、封記、墓記等石製品與磚製品,顯示出墓誌的初始狀況。「秦漢時期,我國早期墓誌雖然沒有確定的載體、固定的形式和陳設位置,但已經為魏晉時期墓誌的發展開創了先導。」

四是「魏晉說」。自東漢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為天下凋敝」下令禁碑,又因戰事頻繁、政局動亂,以至許多墓葬被盜。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下詔,決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設施和標誌。也許是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託,於是產生了將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銘形式。

可以說,「禁碑令」和喪葬制度的改革,促進了這一時期墓誌的發展。魏晉時期,一些植立墓中、形似碑狀的墓誌和長方形的墓誌數量增多。但當時的墓誌仍無定製,形式和內容都與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體縮小而已。有作圭型的,有作豎長型的,多稱為「銘」。任昉認為,在形制上不統一的魏晉墓誌,系南北朝時期墓誌定型的前身。

五是「劉宋元嘉年說」,以往論及墓誌起源大多據此說。這是因為早年出土於山東益都的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劉懷民墓誌》,是現在已知的最早自稱「墓志銘」的石刻。在這塊方形石刻上,首題直書「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府君墓志銘」,且志文、頌文俱全,直接證明了這類墓誌文字的性質。清代端方《陶齋藏石記》卷五云:「劉懷民志作於大明七年,適承元嘉之後,此志銘文字導源之時代也。」

任昉認為,南北朝時期是墓誌定型的「關鍵期」。東晉滅亡後,南朝墓誌承晉制繼續流行,北魏統一北方後,孝文帝加速漢化,在喪葬儀式等方面使用漢制。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風行,使墓誌在上層社會普遍使用,成為「王公以下,鹹共遵用」的葬制,促進這一時期墓誌的定型。北魏墓誌不僅數量增多,形制大多呈正方形,墓誌雖大小不定,但內容已趨於統一,後世墓誌只是在此基礎上小有變化而已。

「關於墓誌的起源,雖然眾說不一,但由此我們可將墓誌的涵義界定為四:一是志墓主人,二是埋在墓內,三是有相對固定的載體,四是有一定的行文格式。」任昉說。(原文刊於《文匯報》2015年7月10日第7版文匯學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毛陽光:洛陽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誌考釋
    其妻曹氏則後來居住在洛陽毓財裡,此坊位於漕渠北徽安門街東,這裡距離洛陽北市不遠,曹氏神龍三年卒於洛陽。根據墓志銘記載,夫妻二人死後一直沒有合葬,之後其子康貞固也去世了,直到開元九年其孫才將康遠的靈柩由關中遷往洛陽,這樣夫妻二人終於合葬在洛陽邙山。 第二方康固墓誌最早刊布在榮新江、張志清主編的《從撒馬爾幹到長安》一書,乃是周紹良舊藏拓片,可見此墓誌出土較早。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田行墓誌》第一磚 《田行墓誌》書寫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早年間出於河南洛陽,現不知所歸。 《田行墓誌》第一磚局部 一、 墓誌錄文 大唐田府君墓志銘並序
  • 河北新出土一北魏墓誌,此作被埋藏1500多年,是魏楷中的「上品」
    其中河南曾多次出土過魏碑作品,比如說《元倪墓誌》、《元楨墓誌》、《穆亮墓誌》,而在河北曾出土過這樣一件北魏墓誌,此墓誌被埋藏了上千年年,一經問世便轟動書壇,此作可以說是超唐越晉,代表了北魏墓誌的最高水平。此作便是——《崔敬邕墓誌》。
  • 書風瀟灑隨意,體態多變,北魏《元昉墓誌》書法欣賞
    北魏《元昉墓誌》公元528年(北魏建義元年)。1928年出土於洛陽,現藏河南省博物館。為北魏碑書代表作之一。此志結字尚扁,體勢寬博,點畫清峻,而其書勢平正之中饒有宕逸奇險之姿。通幅章法布局則大小奇正,參差錯落,其中有些字似篆非篆,似隸非隸,饒有奇趣,在北魏墓誌中屬奇特的一種。
  • 程咬金墓出土一尊墓誌,為我們揭示一個不一樣的混世魔王
    1986年,西安考古學者對昭陵的程咬金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從墓中發掘出一件國寶級的文物——程咬金墓志銘。通過墓志銘、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的對照,發現了一個異於我們認知的程咬金。 一、程咬金出身豪門 無論在正史還是在墓志銘中,程咬金都被稱作程知節。根據學者考證,大約在玄武門之變後,程咬金就被改為「知節」。
  • 祁連山發現唐代大墓,打開墓誌後,考古專家:4個字讓人感到興奮
    大墓主人成迷,考古隊員發現墓誌在發掘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疑團困擾著考古隊員,這座大墓的主人是誰?為什麼要將大墓修建在祁連山深處?墓葬中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線索有很多,而最直接、最準確的就是墓誌。在這座大墓的甬道中,考古隊清理出了一方保存完好的墓誌,在墓誌蓋上刻有9個篆書大字「大周故慕容府君墓誌」。考古專家介紹,不要小看這9個字,裡面能夠解讀出很多重要的歷史信息。比如大墓的年代,「大周」是武則天稱帝時的年號,從690年到705年一共15年,而這座大墓就是此時修建的。
  • 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 洛陽書法資源甲天下
    漢字從卦象書法發展到具有鮮明書法特徵的篆書,經歷了從遠古到夏、商、周三代的發展,其間作為政治文化核心的都城——洛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洛陽出土西周時期的《令簋》《令方彝》等為代表的諸多金文篆書遺存便是很好的明證。
  • 揭秘曹操高陵發現過程,墓中出土曹操遺物,那麼遺骨是他本尊嗎?
    兩年後,這位傑出的風雲人物病逝於洛陽。臨終前他留下《遺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地安葬。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
  • 考古發現「最奢美鳳冠」,金珠要用顯微鏡,老公寫的墓誌讓人心碎
    根據考古出土的墓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唐代的公主,她的名字叫李倕(chui)。李倕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五代孫女,墓誌清楚地顯示,她去世時只有25歲。李倕的墓葬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了,由於墓穴裡面滲水,導致裡面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墓主人的陪葬品也因滲水發生了漂移。除此之外,這裡還經過了地震,安葬墓主人的棺槨已經被土層壓倒。
  • 學臨魏碑,說說沒寫完的《元佑墓誌》
    臨《元佑墓誌》單就魏碑而言,除了幾個造像記之外,最近也寫了《爨龍顏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董美人墓誌》《元楨墓誌》共五個碑刻了。臨《元佑墓誌》除了前兩個,也就是《爨龍顏碑》《張猛龍碑》,接下來寫什麼,心裡是一點計劃也沒有的。
  • 陳麥青︱元趙孟頫書《鮮于府君墓誌》略說
    北大本《鮮于府君墓誌》上圖本《鮮于府君墓誌》正如近世學者柯昌泗在其《語石異同評》(《語石·語石異同評》,中華書局1994年4月)中指出的那樣:「宋元碑於文史之用最鉅」,由元代著名文人周砥撰文的《鮮于府君墓誌》,因記鮮于樞家族世系及其曾祖、祖父事略,更詳鮮于樞之父鮮于光祖(子初)生平行跡,而極為有關研究者所注目,屢加引述。
  • 刁遵墓誌,研究北魏家族史的珍貴史籍
    《刁遵墓誌》,又稱《刁惠公墓誌》,因原石標題部分殘缺,故全稱不明。志高74釐米,廣64釐米。此志兩面有字,志陽28行,行33字。右下角殘缺。有碑陰兩列。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十月刻(一說一月刻)。
  • 《唐故張美人墓志銘》:流麗清雅,風格近歐虞
    《張美人墓誌》,全稱《唐故張美人墓志銘並序》,近年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志呈方形,邊長60釐米,楷書,24行,滿行24字。墓誌現為私人收藏。張美人墓誌《張美人墓誌》署「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徐峻撰,秘書省楷書李九皋書」,書法風格近歐、虞,流麗清雅,精緻工穩,可作小楷臨習的範本。
  • 賀蘭敏之的五大罪狀和墓誌截然不同,那武則天殺他的原因是什麼?
    不過,有學者在整理唐碑石時,發現了從鹹陽原上出土的賀蘭敏之墓誌,題為《大唐故賀蘭都督墓誌並序》,刻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無撰寫人姓名。墓志銘文中對賀蘭敏之的死作出了與唐書截然不同的結論。說他「心水如鏡,貝錦成譁;非辜獲罪,命矣長嗟」。墓誌序文中用了許多寓意深刻的艱澀詞語。可能因在中宗執政期間。對武則天的作為不便明言之故。但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