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布滿田野和群山,各種鳥兒耳熟能詳。有些鳥總是住在家裡,有些鳥不是住在家裡,但有時會飛到院子或房子的屋頂上。
.人們與這些鳥交往已久,對一些鳥產生了好感和反感,人為地賦予了它們民俗意義。結果,農村有「家有二鳥,無福無富」的說法,也有「家有二鳥,無禍無災」的說法。
關於「家有兩隻鳥,無禍無災」這句俗語,網絡上的文章更多。這句話中的「兩隻鳥」,指的是烏鴉和貓頭鷹(夜貓子),也比較熟悉。本文在下文簡單介紹,重點介紹「兩個新家,無喜無富」中的「兩個鳥」。
1.「兩隻鳥」為什麼沒有喜鵲?
農民以為能給家庭帶來幸福和財富的那兩隻鳥是什麼呢?
說到能在農場裡獲得好運的鳥,現在人們自然會想到兩種鳥:燕子和喜鵲。
人們有「燕子不落福地」、「不入愁門」、「不入寒門」,大多數人認為燕子是「福鳥」。所以,無論是富人家還是百姓,燕子都住在家裡,非常喜歡。
俗話說「喜鵲招喜樂」。人們認為,喜鵲在房子周圍、屋頂上,或者在房子上面叫喊,家裡就會有好東西。什麼好事來了,並不一致。大多數人認為好客人來家裡。在古代,我們的民間傳統認為來訪者回家也是一件喜事。這主要取決於主人是否友好和熟悉。如果主人不招待客人,這可能不是喜事。如果家裡條件不好,接待不了客人,這不一定是一件高興的事,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一件悲哀的事。
其實,古語中的「兩隻鳥」就是「家鳥」,即生活在家中的鳥。喜鵲不生活在農場裡,它們不是「家鳥」,更不屬於「兩鳥」。能在家裡長期築巢的鳥類只有兩種,一種是燕子。
第二個是麻雀。燕子是候鳥,冬天不住在家裡。他們必須飛到熱帶過冬。只有麻雀常年住在家裡。在人們的印象中,燕子有貧富之嫌,不一定家家戶戶都有。
過去,每次燕子飛回來,都會有人看見其他人住在燕子裡,但家裡沒有燕子,總覺得不舒服。有些人會想辦法讓燕子住在自己的家裡,比如打掃屋子,在廳內或門上方的檁條上塗泥,或者在檁條上釘竹子讓燕子築巢等等。這些措施一般都非常有效,在大多數情況下,燕子都能如願以償。然而,有些人認為燕子就是進不了你家的門,所以除了感嘆你家沒有福氣之外,什麼也做不了。
麻雀是不同的,只要有吃的地方,有藏身的地方,農村人就沒有貧富之分。
從古老的民間傳說來看,燕子麻雀的民間傳說比燕子更為人所知。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經談過很多次了,本文不再贅述。這裡強調了麻雀的民間意義。很多人都熟悉這種鳥,不知道它是好是壞。過去,農村居民中存在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其次,麻雀有痛苦的歷史。
在古代,麻雀混雜在鄉下,主要是因為它們在糧食短缺時期與人類爭奪食物。噹噹地的穀物成熟時,一群麻雀會吃小麥,水稻等的穗。在地面上,即它把食物帶回家,在乾旱的時候,它會飛到一大群麻雀那裡去偷食物。當糧倉的門打開時,男人一離開,麻雀就會飛進倉庫。
因此,曾經有一個時期,農村和城市麻雀都被人為地歸為「四惡」,即蒼蠅,蚊子,老鼠和麻雀。消除「四壞」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健康,也是農村,城市和街道衛生的要求,也是保證口糧的要求。
那時,村民們為了把食物留在嘴裡,不分晝夜,在屋簷裡,在四塊田地裡,在樹下宰殺麻雀。哪裡有麻雀,鑼鼓,鳴叫,叫喊,目的是對抗疲勞,使麻雀不能休息,最終死在不斷的飛行或驚慌之中。麻雀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這種原始的方法,雖然造成了一些損失,卻讓田地,房屋和森林裡的麻雀們越來越失望。
後來,鄉下有足夠的食物。人們已經認識到,麻雀在偷食的同時,也捕食了大量的害蟲,利弊較小。一些最早主張將麻雀列入「四惡」的人也指出,麻雀受到了「責罵」。再說,同胞們也不在乎麻雀吃不吃。於是麻雀被從「四大惡」名單上除名,取而代之的是臭蟲。後來,隨著農村生活的不斷改善,農村居民擺脫了臭蟲,將臭蟲從「四惡」名單中除名。代替臭蟲的是蟑螂,蟑螂的危害仍然是真實的。因此,「四惡」清單被固定在蒼蠅,蚊子,老鼠和蟑螂上。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這份「四大壞蛋」榜單一直沿用至今。
為什麼農民在「兩隻鳥」中選擇麻雀?
記得小時候,從村子裡蓋了新房子,只是屋頂瓦片,或者只是樹皮(他在南方山區蓋了房子,沒錢買瓦片用雪松樹皮蓋住屋頂),麻雀進了屋子,房主很高興新房子能給家裡增添歡樂和財富。雖然當時村民吃的不多,腰帶也勒緊了,但房主們還是慷慨地撒上一兩粒米粒餵麻雀迎接。
過去,人們在農村建房時,最盼望的是家人「富起來」,「使人富起來」,即人人都富起來。在鄉下,你不會去看那些對麻雀沒有偏愛的人,但人們認為麻雀有兩個主要特徵,這兩個特徵會給新家帶來兩個好兆頭:
首先,麻雀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麻雀在屋頂築巢,證明新家是建在風水寶藏上的。麻雀會產生許多後代,這意味著這個新家將繼續發展。
其次,麻雀和家裡養的狗一樣能帶來財富。我們經常聽到「狗有錢」、「狗不窮」的民間說法。他們把稻草人當成狗一樣看待。人們認為麻雀入戶能給家庭帶來財富,但麻雀既不窮也不富。
在中國農村,人們都在講述古代稻種的由來,狗和麻雀是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動物,它們給人類帶來了稻種,讓人類停止飢餓,茁壯成長。
民間流傳著很多狗用尾巴偷吃水稻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洪水把所有的稻田都衝走了,一粒糧食也沒有了。村裡的狗過河,在範國的稻田裡打滾,留下滿是米的毛。狗過河回來,到了河邊,發現身上的米掉到水裡了,狗就讓尾巴從水裡出來。狗過河時,尾巴上只剩下7粒米粒。人們將這七粒米製成種子,供人們種米吃。此前,長江流域的一些農村,家裡都會第一時間把第一勺米飯餵狗。這個習慣是擁有感謝狗糧的食物。
同樣,長江流域的一些農村地區認為,水稻種子在古代是麻雀叼在嘴裡的。這個故事比狗尾巴上有稻子的故事要古老和原始得多。
有民俗學專家認為,這與古代長江流域的鳥類圖騰崇拜有關。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兩隻鳥」,是遠古先民圖騰崇拜的物證。從現實民俗文化來看,浙江一些農村地區,比如餘姚,至今仍有「麻雀飯」的習俗。農曆二月十九日上午,村民們來到地裡做飯。祭祀鳥神的節目結束後,打開鍋舀起大米撒在田裡,吸引鳥兒們嘗嘗。當鳥兒來吃東西的時候,你不能趕走或恐嚇它們。
長江流域不少農村有「貼鳥嘴」的習慣,時間大多在農曆二月至三月之間。各地「鳥喙貼」的時間不同。湘鄂情2月初前夕,她將大米磨成粉做成年糕,先給家人當早餐吃,剩下的插在竹葉尖上
在田埂和菜園裡,餵鳥叫「張嘴」。當然,這裡的鳥類不僅指麻雀,也指其他鳥類,在所有鳥類中,麻雀主要是與人爭搶食物,其他鳥類與人爭搶食物的意願不如麻雀強。
在稻作地帶的山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每年秋天收稻子時,家裡只收最後一丘(塊)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幾棵到十幾棵樹樁的稻子是收不完的,特意留在那裡給鳥吃,這叫「留鳥食」。
《本草綱目》記載:「老而有斑者雀,小而黃口者黃鳥。居簷瓦間,馴服近臺時,如客。雀曰瓦雀,客雀,又曰客……」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農民生活的麻雀,是一年中與農民相處時間最長的,古人也將其視為「賓客」,也就是貴賓。可見麻雀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低於燕子和喜鵲,被認為是吉祥的鳥類。
4.「家有兩隻鳥,無福不能添財」對嗎?
農村有句古話:「家有兩隻鳥,無福添富。」還有一種說法是「家有兩隻鳥,無禍必有禍」。這兩句話有什麼道理嗎?
鳥兒本身與家族的幸福富貴、災禍災禍無關。這兩種說法只是過去人們的心理效應。
人是有感情的。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燕子和麻雀,是兩種比較美麗的「家鳥」。感情上,他們一定更深。對於農民來說,與人有愛心的鳥,自然是「吉利」的鳥,但烏鴉和夜貓子,總的來說,外表醜陋,叫聲刺耳,可惡。他們心理上害怕,被一些不好的事情纏住了。
而且,烏鴉除了在家啄食雞鴨外很少會跳到農家的院子裡去,夜貓子一般都是在黑暗中活動,喜歡抓老鼠,晚上經常在房子的屋頂上活動,但是很難發現,所以大家認為它離民居很遠,這只是一種離民居很遠的錯覺。在農村人看來,這兩種鳥離人遠,沒有感情。因此,過去人們討厭的烏鴉和夜貓子,被人為地賦予了迷信色彩。
總之,「家有兩隻鳥,無福不能添財」這句話,既是古代鳥類圖騰崇拜習俗的遺存,也說明過去農村人對這兩隻鳥的喜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至於「無福添財」,更是不靠譜。
如果你願意,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