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約981-1067年),為北宋太醫院翰林醫官,精通醫術,對針灸學造詣尤深。天聖四年(1026年),奉詔編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頒行天下。同時將全書刻於石碑,鑲嵌於相國寺仁濟殿四壁。天聖五年(1027年),又創製「針灸銅人」2具,1具置於醫官院,1具置於大相國寺仁濟殿。王惟一對宋代針灸學的教育和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全書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書。書中把三百五十四個穴位,按十二經脈聯繫起來,注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註解。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系統。按照圖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很有價值的針灸學專著。形式略與近代《圖解》相似,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項。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原書共為三卷,後於南宋(金大定)時,有人重製補註,改為五卷。《針灸圖經錄》五卷,約成書於1026年。
石刻: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刊行之後,又由王惟一負責,將全書內容刻石,並於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以該書石刻為壁,在大相國寺內建成「針灸圖石壁堂」(1042年改稱「仁濟殿」)。
針灸銅人:宋朝時,受王安石改良思想的影響,醫學教育的發展要求針灸學教學能更加直觀些,以便於學生記憶和臨床使用。王惟一所創製的銅人,在臟腑的布局、經絡的循行、穴位的精確等方面,不僅科學性強,而且工藝水平相當高。他選擇精製的銅鑄成了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體,裡面裝有銅鑄成的臟腑,軀殼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個穴孔,孔內裝滿水銀,外封黃蠟,以防水銀流出。應試時,老師出題針刺某穴或提問何病症該針何穴,學生照題試針。若針得正確,一進針水銀便會流出。若針得不對,就刺不進去。銅人的鑄造,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尤其在針灸學和針灸教學方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故為歷來針灸學家所推崇,至今仍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
《圖經》、石碑、銅人三者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內容一致。石碑起到了保存《圖經》內容的作用。銅人對經穴教學的形象化與直觀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創了針灸學的腧穴考試要進行實際操作的先河。
從《圖經》、石碑、銅人的編繪製作,可以看出,使經穴理論規範化,是王惟一主要學術思想之一。王惟一在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時,「纂集舊聞,訂正訛廖」,做了不少校勘考證工作,對後世學習《內經》原文起了加深理解的作用,並進一步完善了經穴理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