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莫奈眼疾嚴重 畫作呈現「大寫意」

2021-01-15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克勞德·莫奈,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

鳳凰衛視5月23日《文化大觀園》,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備受關注的上海「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於3月8日正式開展,結果出乎主辦方意料的是,開館首日便火爆異常。現場購票觀眾需要耗時超過3小時才能進入展廳,甚至有人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趕來觀看。那麼,莫奈的畫作到底有何吸引力?會在中國颳起一陣莫奈的旋風呢?

謝定偉(策展人):國外的朋友,他曾經問我,他說這次莫奈的展覽在上海這麼火爆,好像他有點不太理解。他說現在雖然在國外吧,這個莫奈的展還是非常受大眾的歡迎,但是一般不會出現這麼火爆的場面。那麼我就跟他解釋說,因為我們建國以來,跟西方的美術方面的交流是隔絕了,主要我們的美術是跟俄羅斯學,學俄羅斯的一些畫派。後來跟蘇聯的關係又惡化了,所以跟這方面的交往也斷了,那麼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突然之間,我們進入了當代藝術時代,那麼很多的民眾,大部分國內的民眾都沒有機會看到過這些印象,特別是印象派,包括後印象派這些輝煌時期的那些大作家的作品,都沒機會看到。所以這次莫奈來,是因為很多的人聽過他的名頭,名氣那麼大,但是沒見過,所以都想來看一看。

鳳凰網:他畫的這個內容也都是美好的自然,然後家庭,然後在郊區遊玩的所有的幸福的人們,這樣一種幸福的感覺,洋溢在印象派畫家的畫面上頭,那麼這個可能和後來,包括像日本,包括像美國,包括現在的中國,正好是在經濟騰飛這個階段,那種社會的氣氛可能也很吻合。

解說:有人說,莫奈的繪畫以其微妙、絢爛的色彩表現,譜寫了光與色的詩篇。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這一切都吸引著眾多愛好者前來零距離接觸大師真跡,一睹光和色彩的美妙結合。甚至此次莫奈生前所用調色板、眼鏡以及標誌性的菸斗,也一同來滬,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莫奈被視作法國國寶印象派創始人之一

被稱作是「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曾說,他只有一雙眼睛,可那是一雙多麼美妙的眼睛啊。1926年12月5日,諾曼第正處於寒冬冷日,吉維尼小鎮的某個房間,被塞尚讚嘆的那雙眼睛眨了眨後合上了,就再也沒有睜開。這雙美妙的眼睛屬於一個叫奧斯卡·克勞德·莫奈的人,人們視他為法國的國寶,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

王魯湘:印象主義是歐洲美術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對世界美術史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的深遠。而克勞德·莫奈呢,是這個印象主義運動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畫家,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所有的印象派畫家中間,他活得最長,他一共活了86歲,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對印象主義的這樣一個繪畫觀念的堅持最為徹底,更主要的是印象主義這個繪畫名稱的出現,和他的一幅作品有關,那就是《日出·印象》。

解說:這幅畫是莫奈於1873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於是,莫奈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這幅畫也成為了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

王魯湘:說到印象派,印象主義運動,在19世紀法國的興起,到最後甚至變成一個世界性的運動,那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背景?怎麼會在19世紀的中後期,然後出來這樣一個可以說反歐洲古典主義傳統的這麼一個繪畫流派?而且這個流派最後從邊緣走到了主流?

汪滌(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因為當時呢,正好是法國也進入一個工業化,現代化一個起飛的階段,那麼它從傳統的一個國家,一個帝國,慢慢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那麼巴黎正好是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全面的一個城市改造。現代化的氣息很強,這個是印象派產生的一個文化和背景。而且就是說學院派的畫家,以前基本上以義大利為中心,大家都要去義大利,雖然人在法國學習,最後要到義大利。

王魯湘:義大利朝聖。

汪滌:要到那裡去朝聖,印象派實際上開拓了什麼,是以法國周邊的環境為表現的中心,去畫風景,而不再去學院裡面,在畫室裡面去畫一個模特,畫一個石膏這些,等於法國藝術真正有自己特色,是在印象派這個時代。

解說:作為印象派的領袖人物,莫奈年幼時就不喜歡上學,只喜歡在海邊玩耍,接觸大自然。從小就喜歡塗鴉的莫奈,曾嘗試畫過一些諷刺畫,直到16歲時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歐仁·布丹。布丹鼓勵莫奈研究水的形態,再將它記錄在畫布上,布丹還教他室外作畫的技術。受布丹的啟示,莫奈開始觀察水,柔軟的雲彩,並開始在室外作畫。

汪滌:他為什麼是都能去現場寫生?當時就是剛剛發生了吸管顏料,吸管顏料就是能帶出去,就是可攜帶的,原來的顏料都是要在室內研磨出來,有點像中國畫研磨出來的,那就速度比較慢。

王魯湘:而且專門要有徒弟來幫你來做這個事情。

汪滌:對。那你在室外這麼快的情況下做不到,那他有這種吸管顏料,可攜帶的這些畫架,那這個就比較輕便了。

莫奈早期畫作被人嘲笑現場寫生備受質疑

解說:然而莫奈最初的作品,是不受主流畫派認可的,甚至有人嘲笑他的畫作是粗糙的,完整度還不如毛坯牆紙。專注於室外風景題材,也受到了質疑。

汪滌:那麼學院派還有傳統的資產階級,比較欣賞的就是義大利的那種皇室、貴族、宗教題材,這個大家覺得那個才叫藝術。

王魯湘:那個是貴族範的。

汪滌:那是貴族範的,那才叫藝術學院氣息。那麼他現在出來,覺得他們不會畫畫,畫的老是周邊的這些東西,就有點跟一般的攝影或者是跟廣告時尚啊,有點像這種東西,覺得沒有貴族範。這個是很多人不理解,而且傳統來說,學院派強調要畫人體,畫重大的題材。

王魯湘:歷史題材,宗教題材。

汪滌:那麼印象派往往只畫一些風景,一些小人物,那麼很多人就覺得他們功力不到,而且文化的素養不夠。

王魯湘:而且印象派只畫眼睛看到的東西。那麼像義大利古典主義,其實很多是憑想像力和理解力去畫畫的,那些東西都並不是我眼睛能看到的東西。

解說: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畫室,在那裡他結識了雷諾瓦,弗雷德裡克·巴齊耶,以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莉。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

王魯湘:我們知道印象派的畫家由於他當時候的某種反潮流的精神,使得他們邊緣,邊緣的人以後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會結成團夥,互相聲援,互相支持。那麼在這個中間,好像莫奈和雷諾瓦的友誼顯得更特別一些。

汪滌:對,他們的關係好像是特別好,大學就是同學,然後後來共同出去寫生,然後莫奈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呢,雷諾瓦請他一起去住。然後呢,就是他父母吃喝的東西,他都捎給他一份,那麼兩個人也經常一起共同畫畫。

王魯湘:在印象派的諸多畫家中間,莫奈和雷諾瓦的友誼,是一直被人所稱讚的。這個是雷諾瓦給莫奈和他的夫人畫的兩幅肖像,畫的是33歲時候的莫奈,抽著菸斗,正在閱讀報紙,那麼這個時候的莫奈呢,還沒有揚名立萬,生活上也不是很富有,甚至有時候還經常生活上手頭很拮据,那麼在這個時候的話,雷諾瓦就會來照應莫奈的生活,甚至照應莫奈的妻子。這個是莫奈的妻子,特別有意思的是,莫奈的妻子曾經是雷諾瓦和莫奈在巴黎時候共用的這個繪畫的模特,當然後來她成了莫奈的情人,他們是未婚之前先生子,後來再結的婚。

解說:在莫奈很多的畫作中,都能看到妻子卡米耶的影子,她從17歲時就擔任莫奈的模特,並且在莫奈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成為莫奈的女友。這幅叫《遮陽傘的女人》的畫,畫的是莫奈的妻子卡米耶和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在這幅畫完成之後,卡米耶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米歇爾。之後,辛勞讓卡米耶染上了肺病,並逐步加重,兩年後卡米耶去世。當妻子在眼前漸漸失去生命,莫奈畫下了這幅景象,他說在作畫的當時,眼中看不到妻子,只能看見她臉上的光彩逐漸消失。這位受盡困苦的女人並不知道,兩人的努力,兩人所遭受的困苦,有一天終將得到收穫。

《文化大觀園》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王魯湘【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相關焦點

  • 莫奈影響了美國「抽象派」?巴黎橘園美術館用畫作告訴你真相
    評論家批評其是「莫內最嚴重的失敗作」,「可悲單調的多彩圖畫」。2重新審視莫奈晚期作品的地位一直至1952年,巴黎從「二戰」解放後,受到戰火襲擊的橘園展館重見天日,莫奈的作品重回世人眼裡。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於1954年參觀橘園美術館後,在隔年發表的《美國式繪畫》(American-Type Painting)一文指出,紐曼或施提爾兩位美國畫家只是承襲莫奈的睡蓮或日本風格的小橋等景物畫,將莫奈奉為「印象派」的始祖。
  • 莫奈一張畫要畫100遍?
    莫奈,不過是那對眼睛,但那是一對何等樣的眼睛。——保羅·塞尚如果欣賞莫奈的畫作,大家會不會稍不留神犯「臉盲症」,覺得好像作品看著都差不多?《魯昂大教堂》乾草垛開啟的「強迫症」之路莫奈的「乾草垛」系列畫於1890-1891年,是莫奈對系列組畫形式發生興趣的開始
  • 莫奈油畫創作中傾注了哪些藝術情感?
    為莫奈曾說過:「當你出去作畫的時候,要試著忘記你眼前的事物,包括樹、去畫,用準確的色彩和形狀,直到它給予你一種純淨的風景印象為止。」真的僅是看到什麼就畫的什麼嗎?通過對莫奈生平的細緻研究以及參閱大量的史料綜合分析發現,莫奈的幾乎所有創作活動及藝術作品幾乎都能找到其相應的情感歸屬。
  • 莫奈的系列畫,看一次,跪一次!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靈`感`家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 談談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莫奈
    但凡畫油畫的人,都應該知道「印象派」的稱號源於莫奈的《印象·日出》這幅名畫。多年前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一次世界名畫巡迴展上,我有幸看過莫奈日出系列中的一幅原作。靜靜的凝視了很久,微閉著眼,感受畫家用筆時的灑脫隨性。激動了好幾天。
  • 莫奈日出·印象終於來了 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來華
    9件莫奈的作品中,除了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現代藝術的開山之作《日出·印象》之外,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莫奈經典力作。同時,展覽還將呈現抽象畫派藝術家維琪·科隆貝特(Vicky Colombet)和具象畫派畫家熱拉爾·弗朗格(Gérard Fromanger)的作品,這些精選的畫作是當代藝術與印象派共鳴的見證。
  • 莫奈&建築:在飛速機械化的世界觸碰莫奈內心的靈魂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莫奈擅長描繪鄉村和海洋,到了老年又一頭扎進了對花園的熱情讚美裡,世人通常將他看作是一個隨心所欲地描繪轉瞬即逝的光影變化、熱衷於用畫筆記錄充滿小資情調的野餐的享樂主義者。人們很難從莫奈的作品裡研讀出沉重的意味,試問有多少遊客在參觀巴黎橘園美術館時會將莫奈畫中賞心悅目的睡蓮和一戰時發生在凡爾登的血腥屠殺聯繫在一起?
  • 莫奈的愛———卡米爾,莫奈生活、畫中唯一的女主角
    莫奈夫人卡米爾從門外匆匆經過,帶著疲憊與憐愛的眼神瞥了家門一眼,剛好與屋裡的莫奈目光交匯一起,莫奈被這匆匆的一瞥深深感動,把剎那變成了永恆。畫了這幅《紅頭巾,莫奈夫人畫像》,獻給他的愛人《閱讀者》 莫奈一生最愛的人———卡米爾,他們相遇於莫奈的巨幅畫作《草地上的午餐》,莫奈請卡米爾做他的模特,那年他25歲,卡米爾18歲,當時的卡米爾純潔可愛,有如下凡人間的精靈,渾身散發著讓莫奈著魔的光彩,她註定要成為莫奈畫中、生活中的女主角。
  • 現場|莫奈《日出·印象》終於來了,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來華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則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也是莫奈及其朋友所組成的團體的名稱。《日出·印象》則為其中的象徵。因此,莫奈的《日出·印象》被稱為印象派的奠基之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 來省博看倫勃朗莫奈:60件畫作濃縮歐洲藝術500年
    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大展是前所未有的對500年歐洲油畫系統的一次完整的集中展示,對全面了解油畫發生、發展過程,是一次比較直觀的呈現,這對觀眾去了解其中的文化脈絡有著特別意義。像倫勃朗、莫奈的作品是首次來到廣州,魯本斯、提香等也都是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繪畫歷史進程的大師。
  • 莫奈畫中的撐傘女子:卡蜜兒——莫奈一生的摯愛
    草地上的午餐/莫奈 1865 莫奈的畫中也開始出現卡蜜兒,《草地上的午餐》就記錄了和朋友們郊外野餐的一幕,據說畫中白色裙子的女子就是卡蜜兒。莫奈喜歡畫風景,人物肖像畫得並不多,但自從認識了卡蜜兒之後,莫奈的肖像畫中就一定能看到卡蜜兒,後來——就只有卡蜜兒了。要知道,那時的莫奈並不富有,畫作風格也算不上成熟,他的畫風在畫商那裡還沒有充分獲得認同,要靠賣畫來生存確實非常不易。莫奈每天習畫,還在苦苦研究著光與影。卡蜜兒並不嫌棄他,一直陪伴在莫奈身邊,做他的模特,並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撐。
  • 這樣的莫奈,還是你的白月光嗎?
    遊刃有餘的光影技巧,嫻熟細膩的色彩運用,對光線、時間、角度的穩妥拿捏,對於陳舊和規矩的勇敢突破,都是莫奈藝術地位至今都難以有人撼動的重要原因。也有很多少女傾心於莫奈對待自己的妻子用情至深,並打上「一生只畫一人」的痴情標籤。而實際的莫奈是這樣一個「渣男」:妻子卡米爾在他最窮的時候和他結婚,生完二兒子卻因病去世。
  • 《三十而已》讓更多人認識莫奈的睡蓮,拍賣上億的畫,都長啥樣?
    一天看到身為有錢人暴發戶的王太太,收購了一幅莫奈的《睡蓮》,剛打開的時候,因為她不懂,所以直接對坐著的顧佳說,自己買的是梵谷的睡蓮,這花永不凋謝。這土豪王太太,豪是真的豪,一幅睡蓮,手裡沒有幾億的閒錢,是買不來的;土也是真的土,因為《睡蓮》是莫奈的,梵谷畫的是《向日葵》。莫奈及其《睡蓮》,究竟有何迷人之處?
  • 莫奈之所以成為莫奈
    縱觀西方風景畫幾百年的發展史,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斷言:莫奈是站在多位風景畫巨匠的肩膀上,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歷史節點創作完成了這幅劃時代的「印象派名片」。 從透納到莫奈 1870年9月,普法戰爭的爆發讓莫奈攜家人逃往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
  • 莫奈一生到底畫了多少幅睡蓮
    >克洛德·莫內英文: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莫奈的作品以色彩和光線的精巧運用著稱,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 印象主義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9月來滬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則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澎湃新聞獲悉,這幅作品9月將來到上海,呈現在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莫奈《日出·印象》」展中。展覽將於9月17日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3樓展出至2021年1月3日。
  • 較之莫奈的畫,阿傑特最後得到的畫面,則更為靜默
    畫中的女子(莫奈曾畫了兩個,但他將其中一個抹去了,並且抹得很粗糙,似乎有意要讓看畫者知道)沒有正臉,神態也模糊不清。塞納河中班庫爾的倒影則經不起仔細推敲:當我們原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鄉村時,莫奈卻選擇用樹將它掩蔽起來,這是無法解釋的。比如:在畫面中央偏左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間被隱藏的房屋的完整倒影;然而在右邊,我們可以看到的房屋卻都沒有倒影。
  • 一件作品賣出7億的莫奈
    梵谷和莫奈傻傻分不清。像梵谷這樣如此瘋狂天才畫家怎麼會畫出如此幽靜的睡蓮呢?答案當然是,它出自梵谷的前輩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之手。莫奈又是如何畫出如此瞬息萬變的光線呢?莫奈發明了一套「連作法」,顧名思義就是同時把畫架排開,同時作好幾張畫,每當光線發生變化時就切換畫面。這就是莫奈同一個地點的畫作常常是清晨、黃昏等多個時間點的原因。最著名的一組連作畫,就是被《三十而已》劇中的王太太認錯的那幅《睡蓮》。
  • 莫奈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生。回國後又與雷諾瓦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歷經磨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裡的吉維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裡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名作。
  • 莫奈真跡轟動上海,一幅畫讓外灘排起長龍
    《乾草堆》但相比這些在藏家手中流傳的天價作品,有一幅畫作對於莫奈和整個印象派的意義都要重要許多,絕非金錢可以衡量。那就是莫奈1872年的作品《日出·印象》。這幅畫標誌著印象派的起源,是現代藝術真正的開山之作,被法國人民奉為國寶。昨天在黃浦江畔的Bund One Art Museum,「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開幕,包括9件莫奈真跡在內,共47幅印象派和當代作品亮相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