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克勞德·莫奈,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
鳳凰衛視5月23日《文化大觀園》,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備受關注的上海「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於3月8日正式開展,結果出乎主辦方意料的是,開館首日便火爆異常。現場購票觀眾需要耗時超過3小時才能進入展廳,甚至有人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趕來觀看。那麼,莫奈的畫作到底有何吸引力?會在中國颳起一陣莫奈的旋風呢?
謝定偉(策展人):國外的朋友,他曾經問我,他說這次莫奈的展覽在上海這麼火爆,好像他有點不太理解。他說現在雖然在國外吧,這個莫奈的展還是非常受大眾的歡迎,但是一般不會出現這麼火爆的場面。那麼我就跟他解釋說,因為我們建國以來,跟西方的美術方面的交流是隔絕了,主要我們的美術是跟俄羅斯學,學俄羅斯的一些畫派。後來跟蘇聯的關係又惡化了,所以跟這方面的交往也斷了,那麼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突然之間,我們進入了當代藝術時代,那麼很多的民眾,大部分國內的民眾都沒有機會看到過這些印象,特別是印象派,包括後印象派這些輝煌時期的那些大作家的作品,都沒機會看到。所以這次莫奈來,是因為很多的人聽過他的名頭,名氣那麼大,但是沒見過,所以都想來看一看。
鳳凰網:他畫的這個內容也都是美好的自然,然後家庭,然後在郊區遊玩的所有的幸福的人們,這樣一種幸福的感覺,洋溢在印象派畫家的畫面上頭,那麼這個可能和後來,包括像日本,包括像美國,包括現在的中國,正好是在經濟騰飛這個階段,那種社會的氣氛可能也很吻合。
解說:有人說,莫奈的繪畫以其微妙、絢爛的色彩表現,譜寫了光與色的詩篇。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這一切都吸引著眾多愛好者前來零距離接觸大師真跡,一睹光和色彩的美妙結合。甚至此次莫奈生前所用調色板、眼鏡以及標誌性的菸斗,也一同來滬,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莫奈被視作法國國寶印象派創始人之一
被稱作是「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曾說,他只有一雙眼睛,可那是一雙多麼美妙的眼睛啊。1926年12月5日,諾曼第正處於寒冬冷日,吉維尼小鎮的某個房間,被塞尚讚嘆的那雙眼睛眨了眨後合上了,就再也沒有睜開。這雙美妙的眼睛屬於一個叫奧斯卡·克勞德·莫奈的人,人們視他為法國的國寶,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
王魯湘:印象主義是歐洲美術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對世界美術史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的深遠。而克勞德·莫奈呢,是這個印象主義運動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畫家,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所有的印象派畫家中間,他活得最長,他一共活了86歲,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對印象主義的這樣一個繪畫觀念的堅持最為徹底,更主要的是印象主義這個繪畫名稱的出現,和他的一幅作品有關,那就是《日出·印象》。
解說:這幅畫是莫奈於1873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於是,莫奈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這幅畫也成為了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
王魯湘:說到印象派,印象主義運動,在19世紀法國的興起,到最後甚至變成一個世界性的運動,那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背景?怎麼會在19世紀的中後期,然後出來這樣一個可以說反歐洲古典主義傳統的這麼一個繪畫流派?而且這個流派最後從邊緣走到了主流?
汪滌(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因為當時呢,正好是法國也進入一個工業化,現代化一個起飛的階段,那麼它從傳統的一個國家,一個帝國,慢慢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那麼巴黎正好是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全面的一個城市改造。現代化的氣息很強,這個是印象派產生的一個文化和背景。而且就是說學院派的畫家,以前基本上以義大利為中心,大家都要去義大利,雖然人在法國學習,最後要到義大利。
王魯湘:義大利朝聖。
汪滌:要到那裡去朝聖,印象派實際上開拓了什麼,是以法國周邊的環境為表現的中心,去畫風景,而不再去學院裡面,在畫室裡面去畫一個模特,畫一個石膏這些,等於法國藝術真正有自己特色,是在印象派這個時代。
解說:作為印象派的領袖人物,莫奈年幼時就不喜歡上學,只喜歡在海邊玩耍,接觸大自然。從小就喜歡塗鴉的莫奈,曾嘗試畫過一些諷刺畫,直到16歲時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歐仁·布丹。布丹鼓勵莫奈研究水的形態,再將它記錄在畫布上,布丹還教他室外作畫的技術。受布丹的啟示,莫奈開始觀察水,柔軟的雲彩,並開始在室外作畫。
汪滌:他為什麼是都能去現場寫生?當時就是剛剛發生了吸管顏料,吸管顏料就是能帶出去,就是可攜帶的,原來的顏料都是要在室內研磨出來,有點像中國畫研磨出來的,那就速度比較慢。
王魯湘:而且專門要有徒弟來幫你來做這個事情。
汪滌:對。那你在室外這麼快的情況下做不到,那他有這種吸管顏料,可攜帶的這些畫架,那這個就比較輕便了。
莫奈早期畫作被人嘲笑現場寫生備受質疑
解說:然而莫奈最初的作品,是不受主流畫派認可的,甚至有人嘲笑他的畫作是粗糙的,完整度還不如毛坯牆紙。專注於室外風景題材,也受到了質疑。
汪滌:那麼學院派還有傳統的資產階級,比較欣賞的就是義大利的那種皇室、貴族、宗教題材,這個大家覺得那個才叫藝術。
王魯湘:那個是貴族範的。
汪滌:那是貴族範的,那才叫藝術學院氣息。那麼他現在出來,覺得他們不會畫畫,畫的老是周邊的這些東西,就有點跟一般的攝影或者是跟廣告時尚啊,有點像這種東西,覺得沒有貴族範。這個是很多人不理解,而且傳統來說,學院派強調要畫人體,畫重大的題材。
王魯湘:歷史題材,宗教題材。
汪滌:那麼印象派往往只畫一些風景,一些小人物,那麼很多人就覺得他們功力不到,而且文化的素養不夠。
王魯湘:而且印象派只畫眼睛看到的東西。那麼像義大利古典主義,其實很多是憑想像力和理解力去畫畫的,那些東西都並不是我眼睛能看到的東西。
解說: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畫室,在那裡他結識了雷諾瓦,弗雷德裡克·巴齊耶,以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莉。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
王魯湘:我們知道印象派的畫家由於他當時候的某種反潮流的精神,使得他們邊緣,邊緣的人以後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會結成團夥,互相聲援,互相支持。那麼在這個中間,好像莫奈和雷諾瓦的友誼顯得更特別一些。
汪滌:對,他們的關係好像是特別好,大學就是同學,然後後來共同出去寫生,然後莫奈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呢,雷諾瓦請他一起去住。然後呢,就是他父母吃喝的東西,他都捎給他一份,那麼兩個人也經常一起共同畫畫。
王魯湘:在印象派的諸多畫家中間,莫奈和雷諾瓦的友誼,是一直被人所稱讚的。這個是雷諾瓦給莫奈和他的夫人畫的兩幅肖像,畫的是33歲時候的莫奈,抽著菸斗,正在閱讀報紙,那麼這個時候的莫奈呢,還沒有揚名立萬,生活上也不是很富有,甚至有時候還經常生活上手頭很拮据,那麼在這個時候的話,雷諾瓦就會來照應莫奈的生活,甚至照應莫奈的妻子。這個是莫奈的妻子,特別有意思的是,莫奈的妻子曾經是雷諾瓦和莫奈在巴黎時候共用的這個繪畫的模特,當然後來她成了莫奈的情人,他們是未婚之前先生子,後來再結的婚。
解說:在莫奈很多的畫作中,都能看到妻子卡米耶的影子,她從17歲時就擔任莫奈的模特,並且在莫奈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成為莫奈的女友。這幅叫《遮陽傘的女人》的畫,畫的是莫奈的妻子卡米耶和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在這幅畫完成之後,卡米耶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米歇爾。之後,辛勞讓卡米耶染上了肺病,並逐步加重,兩年後卡米耶去世。當妻子在眼前漸漸失去生命,莫奈畫下了這幅景象,他說在作畫的當時,眼中看不到妻子,只能看見她臉上的光彩逐漸消失。這位受盡困苦的女人並不知道,兩人的努力,兩人所遭受的困苦,有一天終將得到收穫。
《文化大觀園》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王魯湘【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