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印度小葉紫檀?
小葉紫檀,為雙子葉植物綱、蝶形花科、紫檀屬喬木,密度大棕眼小是其顯著的特點,且木性非常穩定,不易變形開裂。
小葉紫檀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印度邁索爾邦地區所產出的紫檀最優。
市面上目前有較多的紫檀,嚴格來說紫檀屬下細分為紫檀木類和花梨木類,而精準到紫檀屬紫檀木類的紫檀,能被稱之為紫檀的紫檀木類特指木頭只有「檀香紫檀」也就是所熟知的印度小葉紫檀。
生長速度緩慢,稱5年一年輪,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為木材之首,被稱之為「帝王之木」非一般木頭能比擬的。
在《密什那》法典中被稱為充滿正能量的天賜之木。
小葉紫檀的歷史在我國已經有相當悠遠的一個過程,就單論對木頭的情懷,西方人和我們東方人的木匠情節都是不可比擬的 ,更何況是被稱之為帝王之木的小葉紫檀,小葉紫檀在我國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就可以延申到東漢末年,有書《古今注》記載:有木出扶南,色紫,謂之紫檀。
小葉紫檀再歷史中的地
那麼單論小葉紫檀在我國歷史中的地位又是怎麼樣的呢?
以及目前在紅木家具這塊,明清古典仿古家具為什麼能大放異彩的原因呢?
簡單的來說,從明朝開始,紫檀就為皇家所重視,說是帝王之木除了因為它的質地,還有就是比較牛氣的宮廷御用的一個說法,包括大家所知道的,紫色為帝王之色,端莊大氣沉穩,肅穆。
明朝的時候,國力是非常強盛的,號稱萬國來朝,甚至有發達的海上交通,許多的屬國都有上貢,但是仍然是無法滿足龐大的統治集團的需求,包括鄭和七下西洋,也主動性的半交易半掠奪的帶回了許多的紫檀,甚至官方還有派出專門的官員前往南洋採辦,一時之間,官營私販如火如荼,到了明末清初,可以說是聚世界之紫檀於中華。
隨著歷史來到清朝,其實清朝所使用的大量紫檀木,也多是明朝時期的庫存,有史可考,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採過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根本無法使用。
這也側面的佐證了紫檀木生長緩慢的說法,非百年不能成材,明代採伐殆盡,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人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歐美等西方人所比較,中國人更重視紫檀木,因為西方人可查證的正經歷史都不夠久遠,早期是沒有資格染指紫檀大料的,認為只可以作小巧器物,但是也足夠讓他們津津樂道,據傳拿破崙墓前有一個五寸長的紫檀木棺槨模型,參觀者都驚豔不已。
而明朝有多所囤積的紫檀在清朝統治階層的大肆利用下任然有所剩餘,直到袁世凱時,才堪堪用完,可想而知明時對紫檀的攝取有多麼的徹底
足見紫檀之珍貴,加之目前紫檀進入市場的渠道受限,確實可以說又是紫檀上升的一個非常時期,常規通貨價已經攀升到百萬元一噸的價值。
真可謂且盤且珍惜,如果你手中剛好有紫檀的物件,不妨點給關注,和三木一起坐而論檀,我是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