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相信大家瞬間就能想到金庸、古龍。作為武俠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筆下誕生過無數經典作品。尤其是金庸,許多的作品都被搬上熒幕,甚至被翻拍多次。
說到他的小說,不得不提的就是小說中的武俠角色們,喜歡金庸作品的人都知道,這位老先生最愛用「複姓」命名筆下的角色,在他的武俠小說中,複姓幾乎「隨處可見」。小說中頻繁出現的複姓,現實生活中為何很少?真實原因其實很殘忍!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歷史上的複姓
一、複姓自帶霸氣與歷史印記
金庸的一生創作過15部經典作品,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他筆下的人名,卻有整整1500個。這些角色中,金庸就曾多次使用複姓:東方、上官、歐陽、令狐、司徒等等,這樣的姓氏不僅讀起來很特別,而且很有味道。
《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令狐衝,《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歐陽鋒,《天龍八部》中的耶律洪基、慕容復。這樣的名字,聽上去既有歷史味道,又很霸氣,如果換成姓林,姓王,氣勢瞬間就會削弱很多。
這樣的姓氏,除了感覺獨特以外,還會給角色增彩,使得每一個人物都個性分明,從而栩栩如生。這些少見的姓氏讀上去拗口,但卻更容易加深讀者的印象。
圖片:金庸筆下的複姓人名
二、複姓的來源
小說中的「複姓」隨處可見,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姓氏的來歷。中國古代複姓的來源五花八門,有的來自官職,比如:司馬、司徒;有的來自居住地,比如歐陽、東郭;還有一些姓氏,則是由部落演變而來的,比如赫連、獨孤。
除了這些常見的原因以外,少數民族改姓,也導致一大批覆姓的產生。
早在很早以前,漢族就和少數民族開始通婚,漸漸的,很多少數民族的姓氏,也出現在了漢族的群體中。單于、拓跋,就是很常見的少數民族姓氏。
圖片:少數民族劇照
古代的複姓眾多,歷史上複姓名人最多的朝代,就是隋唐!在當時,朝堂上的很多重臣都帶有濃重的鮮卑色彩。每次上朝時,皇帝的面前就站著獨孤、尉遲、宇文、長孫等一堆複姓。
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宋朝還曾出現過兩位複姓名人,一位是呼延贊,另一位則是万俟卨(姓氏讀mò qí)。有趣的是,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17個字的複姓,這個姓叫「魯納婁於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被人稱作中國最長的複姓,隨便起一個字,名字就有18個字了。
不過,這麼麻煩的姓氏,早就在歷史中消亡了。到了近現代,中國現存的複姓,卻越來越少,據統計,仍在使用的複姓只剩81個,而且都是雙字複姓。
圖片:唐代朝堂上的重臣們劇照
三、複姓消失的原因
1、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漢化運動
按照當時的發展,鮮卑姓氏很有可能成為漢族常見的複姓之一,孝文帝改革時,毫不留情的改革了姓氏政策。不僅將皇姓由「拓跋」換成了「元」,還把上百個複姓變成了單姓。大批兩個字的姓氏,就這樣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
圖片:孝文帝拓跋宏人物漫畫
2、惹上政治糾紛被滅族
到了隋唐時期,緩慢發展起來的複姓基本都是大家族,可在當時,只要扯上政治就會被滿門抄斬,不管複姓的家族有多龐大,只要涉及政治變動,家族被滅基本上就會少一個複姓,非常殘忍!
圖片:被滅族劇照
3、朱元璋頒布的「去胡化」
自元朝滅亡之後,明朝首次實現了漢族政權的統一,朱元璋成為皇帝後,在民間積極開展了漢化活動。一時間,百姓的飲食、服飾、民俗都要糾正,就連姓氏也不例外。
這樣的政策大刀闊斧,很快就對蒙古族複姓造成了沉重打擊,一番整改過後,很多複姓都被拆解,姓氏也失去了漢姓、胡姓之別。可憐的老百姓什麼也不懂,為了免受牽連,只能忍痛放棄自己原本的複姓。
明朝史學家王世貞曾經提出過「複姓到我們這一朝怎麼突然這麼少了」這樣的疑問,就是因為朱元璋下令禁止使用鮮卑姓,女真姓。表面上,複姓減少的原因是為了去繁化簡,方便百姓,實際上,則是由於朱元璋主張改胡姓造成的。
圖片:朱元璋頒布「去胡化」劇照
4、百姓為了更快融入大家庭
除了官方號召以外,當時的民間也有主動把自己的單姓改為複姓的現象。許多少數民族定居中原以後,經常在生活上遭受排擠。為了儘快融入漢族這個大家庭,內心也產生了早日被同化的強烈願望。
圖片:民間百姓劇照
5、還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法有關
中國古代非常看重避諱尊長,很多時候,姓氏會不小心與帝王、長輩、名人的姓重合。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百姓就必須換掉自己的原姓。
劉莊成為東漢明帝以後,很多莊姓都被迫改為姓嚴,複姓中的歐陽氏,也曾為了避禍而改姓陽。還有一些人,因為受到皇帝特許,也會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別的,以此叩謝天恩。
漸漸的,多音節的姓氏也都變成了單字,普通百姓也都捨棄公孫、長孫、王孫,這樣的複姓,因此,現實生活中的複姓越來越少。
圖片:百姓被要求改姓劇照
雖然使用複姓的群體越來越少,但在現實中,複姓並不會徹底消失。雖然姓氏只是人們稱呼中的一部分,但複姓也是中國歷史的核心文化之一。
著名文學作品《水滸傳》中,108位好漢就有三位是複姓,比如呼延灼、公孫勝、皇甫端,每一個讀起來都朗朗上口。除了這些英雄以外,《水滸傳》中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那就是西門慶,如此比例著實非常高。所謂「坐不改姓」,就能知道中國人自古就很看重姓氏。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每個人的姓氏,不僅僅是稱呼的符號,更是家族祖先出自於何處的標誌。所以說,姓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
當今時代,朗朗上口的複姓,越來越受人們歡迎,除了代代傳承以外,很多人都會專門選擇一個好聽的複姓給孩子起名,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複姓並不會徹底消失。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