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奇奇怪怪的成語,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成語

2021-01-21 民叔有道

成語是個寶藏。

不知道你小時候是否曾和我一樣,抱著一本成語字典可以看一天,專挑裡面的典故寓言,沉迷寥寥數個漢字背後的奇聞異事之中。

也曾驚嘆幾個字背後巨大的信息量,也被這些字節朗朗上口的音韻折服,特別是上學寫作文的時候,只要用上幾個成語,似乎就顯得分外「有文化」起來。

其實成語無非是人們約定俗成,有著固定結構和含義的說法。所以,儘管有些詞看上去奇奇怪怪,但是不要懷疑,他們真的就是成語。

出自南朝·宋·樂府《讀曲歌》,比喻人瘦骨嶙峋。

「自從別郎後,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為春秋齊國上大夫晏嬰作的一則寓言:因酒店有猛狗,所以客人不敢入內,導致生意蕭條,好酒變酸。

藉此比喻一個英明的領導者要注意審擇左右,顧全大局,親賢臣遠小人,以趨利避害。

「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裡人其故。裡人曰: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術之士,欲幹萬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齕之,此亦國之猛狗也。」

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但說不到點子上。下筆千言,離題萬裡。

「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出自《艾子雜說》(相傳為蘇東坡所撰,假託一個名為艾子的戰國時人對現實世界進行褒貶和諷喻)中的一則寓言:龍王下命令明天斬殺有尾巴的動物,蛤蟆聽後也哭了起來,黿覺得很奇怪。蛤蟆解釋它害怕追溯到蝌蚪時代,那也在誅殺之列。

比喻無端誣陷好人。

艾子浮於海,夜泊島峙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若人言,遂聽之。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蛤蟆無尾,何哭?」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出自茅盾《九一八周年》,比喻徒有虛名,並無實際利益可圖。

茅盾《「九一八」周年》:「華盛頓也許要來『周年』:重申《九國條約》,再給高等華人空心湯圓。」

出自漢朝班固《白虎通·封公侯》,舊謂女子出生時面朝外,有出嫁從夫之義。後指出嫁的女兒心思朝外,向著丈夫。

「以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出自《左傳·文公七年》,如同冬天裡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

「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出自《後漢書·甄宇傳》中,李賢注引的《東觀漢記》,比喻能克己讓人之人。

「建武中,(甄宇)為州從事,徵拜博士。」(《後漢書》)「建武中每臘,詔書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訟。」(《東觀漢記》)

出自唐代張固的《幽閒鼓吹》,意思是原指穿淺綠衣服的少年。後指講究裝飾的青年男子,引申為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客至,夫人垂簾視之,既罷會,喜曰:『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闕杜黃裳。』夫人曰:『此人全別,必是有名卿相。」

註:「慘」通「黲」,指色彩暗淡。因此慘綠指淺綠色,並無悲慘之意。

出自清代王浚卿《冷眼觀》,比喻人在夏時冶遊中衣著華美,但冬季卻無力置辦冬裝者。

「你不曉得他們那班荷花大少的利害呢,到堂子裡來白相,身邊是奉旨不帶分文的。」

出自唐代韓愈《符讀書城南》,比喻同時的兩個人,卻差距極大,高下立判。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崔群遊覽湖南東寺,見鳥雀在佛像頭上拉屎,就對住持說鳥雀沒有佛性,對佛大不敬,住持說鳥雀有佛性,在佛頭上拉屎,是因為鳥雀知曉佛性慈善,容忍眾生。

本意為指佛性慈善。後多比喻不好的東西放在好東西上面,玷汙了好東西。

崔相公入寺,見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麼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麼不向鷂子頭上放?』」

出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比喻事情或說話十分可笑。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出自清代陸隴其 《答曹微之進士書》,比喻平庸,無作為。

「弟恐鹿鹿魚魚,不足以當鼎植耳。」

出自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傳說歷史上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軍師也多執羽扇。比喻出謀畫策。

「大家都說他是一個搖鵝毛扇的,是一個唱傀儡戲的提線的人。」

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比喻昏庸淺陋的知識分子。

「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出自《莊子·人間世》,第一個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個止字是助詞,指喜慶。意為留住喜慶和吉祥。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出自《周易》 革卦。幼豹長大退毛,逐漸疏朗煥散,毛變得富有光澤和文採,以此比喻君子的成長。通過不斷的學習修養,最終成為一個高品質的人。也比喻人的行為變好或勢位顯貴。

「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

出自五代李瀚《蒙求》詩中的徐子光集注。典故漢朝時期,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一個同鄉來問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個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說大好。妻子罵他缺德,別人死了兒子為什麼還要說好,司馬徽說:「你的話也太好了。」

比喻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後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出自《漢書·揚雄傳贊》,比喻著作太過高明或晦澀而不被理解。

「巨鹿侯芭常從(揚)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劉歆亦嘗觀之,謂雄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雄笑而不應。」

相關焦點

  • 日積月累|成語奇奇怪怪,網友大呼:漢字可可愛愛
    一提到成語,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四個字,而且結構嚴謹、語意精煉。幼時初學啟蒙,我們都學過「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趣味無窮、發人深省的故事成語。其他的諸如「親密無間」「間不容髮」「發指眥裂」「裂土分茅」「茅塞頓開」「開路先鋒」「鋒芒所向」等還可以接龍的成語。但是,你知道「油漬麻花」「喝西北風」「又弱一個」「風吹馬耳」是成語嗎?
  • 「喝西北風」「下馬威」竟然都是成語?奇奇怪怪的知識增加了
    喝西北風居然是成語?!看到這條熱搜的時候,震驚的不只是撒貝寧而已了。各位網友也收穫了同款「震驚」!你一定沒想到,上了那麼多年的學,本以為「加減乘除」只是數學上的基本算法符號。可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裡,把「加減乘除」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有深層含義的成語。
  • 成語奇奇怪怪,漢字可可愛愛
    (這個沒用的馬超和他的馬)後來,人們就用「破馬張飛」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穩重,張牙舞爪,風風火火的樣子。老師整理了一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奇奇怪怪的成語增加了。還記得學生時代是如何學成語嗎?喝西北風,漢語成語,意思是道家所宣揚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指沒有東西吃,空著肚子過日子。形容沒吃飯,餓肚子。現意:(多用於生活貧困)多用於口語。
  • 這些「奇奇怪怪」的成語,長知識了!
    在博大精深的漢語中,有些成語並不總是四個字的,甚至有三個字,有十幾個字,還有俗語,根據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從中篩選出了四十六個「奇奇怪怪」的成語,一起來看看吧。1.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惡果。2.半身不遂:原為中醫學病症名,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移動。
  • 奇奇怪怪的知識又增加了,這裡18個不像成語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就拿成語來說,有些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四字詞語,可萬萬沒想到竟然是成語。這和我們所認識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成語格格不入啊!如果你不信,那就請往下看吧!畫外音:這個詞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可萬萬沒想到,居然是個成語。難道現在成語門檻這麼低的嗎?2.夏日可畏像夏天那樣酷熱的太陽令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敬畏。畫外音:這個成語算是比較正常的,之所以列出來,是為了與下面那個成語作對比的。
  • 【趣味學堂】成語奇奇怪怪,漢字可可愛愛
    小編整理了一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奇奇怪怪的成語增加了。空心湯圓,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徒有虛名,並無實利可圖的東西。出自茅盾《「九一八」周年》:「華盛頓也許要來『周年』:重申《九國條約》,再給高等華人空心湯圓。」 冬日可愛,漢語成語,意思是如同冬天裡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像冬天的太陽值得人們去喜愛。
  • 成語奇奇怪怪,網友大呼:漢字可可愛愛
    (這個沒用的馬超和他的馬)後來,人們就用「破馬張飛」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穩重,張牙舞爪,風風火火的樣子。詩詞君整理了一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奇奇怪怪的成語增加了。還記得學生時代是如何學成語嗎?冬日可愛冬日可愛,漢語成語,意思是如同冬天裡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像冬天的太陽值得人們去喜愛。出自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 【樂漲知識】成語,奇奇怪怪;漢字,可可愛愛
    (這個沒用的馬超和他的馬)後來,人們就用「破馬張飛」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穩重,張牙舞爪,風風火火的樣子。我們整理了一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奇奇怪怪的成語增加了。喝西北風,漢語成語,意思是道家所宣揚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指沒有東西吃,空著肚子過日子。形容沒吃飯,餓肚子。現意:(多用於生活貧困)多用於口語。
  • 「令人噴飯」「喝西北風」這些是成語?會說嗎?不像成語的成語!
    「喝西北風」「加減乘除」是成語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不僅迷惑了網友還「騙到了」央視主持人。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在《挑戰不可能》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位參賽小選手要從30組詞語中選出兩個假成語。主持人撒貝寧被「喝西北風」「加減乘除」給迷惑了,甚至揚言發誓,如果它們是成語,就「吃掉手卡」,結果被連連「打臉」。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這是因《新聞聯播》播發的國際銳評中用到而出圈的成語。
  • 酒店猛狗、無腸公子、慘綠少年……這些竟然都是成語?!
    綜合 齊魯晚報 中國新聞網最近,#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登上微博熱搜。酒店猛狗藥店飛龍無腸公子慘綠少年……上述這些「怪迷怪眼」的四字組合其實都是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細品一下,那些奇奇怪怪的成語~↓↓↓藥店裡還有飛龍?來看看正解:藥店飛龍,漢語成語。比喻人瘦骨嶙峋,如同中藥店裡的龍骨那樣。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喝西北風」「加減乘除」是成語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不僅迷惑了網友還「騙到了」央視主持人。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文中虛構了一個故事,用「談何容易」來表達臣下向君主進言很不容易。談何容易用來比喻事情辦起來,並不像嘴上說的那麼簡單。慘綠少年這也是個容易造成誤解的成語,出自搜集整理唐朝奇聞怪事的文集《幽閒鼓吹》。唐朝時,潘孟陽當上了戶部侍郎,他母親認為自己兒子沒什麼本領,卻竊取高位,早晚會出事。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 看上去不像成語,但真的是成語!感覺這十幾年讀的書都白費了!
    但有些知識著實也是挺讓人意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看上去不太正經,根本就不像成語,但它又真的是成語的成語!01.沒想到「酒店猛狗」還是個成語?還以為就是看門狗的意思呢,沒想到這個成語的寓意還挺深厚!02.這個成語怎麼感覺那麼沒文化呢?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來源 | 央視新聞整理自《成語典故歌》《中華成語故事辭典》等在《挑戰不可能》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位參賽小選手要從30組詞語中選出兩個假成語。主持人撒貝寧被「喝西北風」「加減乘除」給迷惑了,甚至揚言發誓,如果它們是成語,就「吃掉手卡」,結果被連連「打臉」。
  •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成語,英文說法你一定不知道
    與一般凡夫俗子相同的話小編可不敢保證你們不會被嫌棄哦~為了不讓可愛的同學們被嫌棄小編特別整理了部分奇奇怪怪的成語來幫大家科普一下小編還特地邀請了CHN Stories的大咖專家斯明誠老師,盤點之餘再和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地道英文應該怎麼說~斯明誠 David Symington英國人,博雅教育專家,戲劇表演專家,資深電視媒體人;牛津大學古典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致力於博雅教育實踐,在戲劇表演、西方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 銀旺教育|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喝西北風」「加減乘除」是成語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不僅迷惑了網友還「騙到了」央視主持人。
  • 這些「最不像成語的成語」,有何臉面苟活於世?
    有人竟然把「最不像成語的成語」翻出來了——看得我一腦門子汗:酒店猛狗,藥店飛龍,破馬張飛……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成語,能被網友翻出來,也是不容易了。作為一個深邃的人(呃……),顯然,咱們不能光「學」這些稀奇古怪的成語了事。趣評老師想探究一下,「古怪成語」背後的東西。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詞語也是有代溝的。
  • 十個最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噴飯 這是去年因為《新聞聯播》播發的國際銳評中用到而出圈的成語。「令人噴飯」最早出自蘇軾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yún dāng)谷偃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