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國民黨高級將領。雖然貴為「黃埔四期」畢業生,但在戰場上唯一值得稱讚的就是運氣好。抗戰時,高級將領陣亡的陣亡,處分的處分,李彌撈了個榮譽1師師長的職位。
榮譽1師由傷殘歸隊的戰士組成,任務主要就打遊擊。1941年,李彌奉命增援宜昌,他自述指揮炮兵炸毀日機21架,受到全國人民一片廣泛讚揚,遺憾地是日軍資料中至今沒有發現相應記錄。
1944年的松山戰役中,總裁要求八軍軍長何紹周、副軍長李彌必須在「九一八」國恥日之前拿下松山,否則法辦。情急之下,李彌扣上鋼盔,帶著特務營衝上了主峰陣地。
李彌的策略很簡單,就是組織敢死隊衝鋒,但日軍火力、地形均佔據絕對優勢,結果被打得個人仰馬翻。不過榮譽1師3團團長趙發畢在美國顧問的指導下,採取了「坑道爆破」的方式才取得了「松山大捷」。
解放戰爭時期,李彌被解放軍包圍三次,但每次都化險為夷。1947年,臨朐戰役中李彌的第八師被解放軍包圍。李彌趁著暴雨,在黃百韜的幫助下成功突圍。
淮海戰役時,國民黨三十萬大軍被圍在永城的陳官莊,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高級將領僅三人逃出,李彌就是其中之一。別人都是直接往南跑,李彌化妝成傷兵,一路向北往解放區跑,從濟南到青島,坐船逃到南京。
逃出生天后,李彌奉命重組部隊,隨後開赴雲南。1949年12月9日夜,雲南省主席盧漢宣布起義,並扣留了駐紮在昆明的第8軍軍長李彌和第26軍軍長餘程萬。軍長被扣,兩軍人馬立刻向昆明進發。
盧漢一面電告二野加速開進昆明,一面為應付第8軍和第26軍的進攻,先後釋放了李彌和餘程萬。這樣兩軍放棄進攻,轉而向滇南的蒙自撤退,李彌和餘程萬則被飛機接往臺北。
兩軍在撤退過程中主力基本被殲,僅少數人逃入緬甸。他們很快和遠徵軍中復原留在滇南的老兵糾結在一起,組成了「復興部隊」。
這部分殘軍在國內雖說是屢戰屢敗,但畢竟是經歷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洗禮的正規軍,戰鬥力絕不是緬甸殖民時期留下的部隊和土司武裝所能比的。僅一戰,殘軍就打得緬甸政府軍難以招架,並引起了臺灣的高度關注。
殘軍在緬北紮根,無疑為臺灣的反攻開闢了第二戰場,李彌主動要求前往緬甸收容部隊。不久後,李彌飛往泰國,與殘軍取得聯繫後進入緬北。李彌帶來了每月20萬泰銖的軍餉,以及自己的10萬美金供部隊救急。
殘軍立刻招兵買馬,準備反攻雲南。隨後因為國際形勢突變,又得到了美國的援助。1951年夏天,李彌指揮部隊侵入雲南猛定等8個縣區,但僅堅持了數月就敗退緬甸。解放軍凌厲的攻勢讓李彌認識到反攻雲南毫無勝算,但又不願退回臺北。
清末民國,雲南的鴉片以其優良的品質馳名海內外,同時鴉片財政也養活了像唐繼堯這樣的大軍閥。李彌及其手下大都是雲南人,深諳以毒養軍之道。
他們除了用少量部隊騷擾中緬邊境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武裝押運和販賣鴉片之上。李彌可以說是開創了正規軍國際武裝販毒的先河,為日後金三角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緬甸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決不允許境內有外國軍隊駐紮,也曾對李彌的殘軍進行清剿,但都以慘敗告終。緬甸的無可奈何助長了李彌的驕橫之氣,他甚至曾對媒體誇下海口:「實話告訴你們 ,我李彌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關鍵看我想不想做。」
李彌的話刺痛了緬甸、泰國和寮國三國的自尊,他們一面向美國施壓,一面向聯合國控訴。最終迫於國際壓力,李彌及其部下分批撤回臺灣,但還是有部分人不願去過寄人籬下的生活,而他們中很多人日後都成了金三角赫赫有名的大毒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