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距高考只剩105天。
按照原計劃,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油田教育集團的800多名高三學生,本該在這一天完成高三以來的第一次大型調研考試。這也是自2019年9月展開全面複習以來,當地整個高三階段第一場最重要的考試。
但疫情之下,這樣的大型考試只能一推再推。
沒有現成經驗,也沒有樣本借鑑,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組織一場「誠信、公平、有效」的調考,這道難題擺在了江漢油田教育集團教科院的面前。
3月7日,在「一起中學」的助力下,江漢油田教育集團完成了這場「人+技術」的教育實驗。
難題——
雲考試,如何保障誠信公平並確保診斷有效?
潛江市江漢油田教育集團教科院副院長劉謙介紹,一般情況下,高三複習有三輪。其中,頭年9月至次年2月進行的第一輪複習,偏基礎性,但十分重要,「基本上就是要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都鞏固一遍。」
因此,這場調研考試堪稱地毯式的掃描,檢測近半年的複習效果。「你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人進入醫院後做的第一輪全身掃描,目的是要找到病灶,接下來的複習才能精準找到目標。」
但疫情之下,安排現場考試已無可能性。當然,這並非潛江一地才面臨的問題,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全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能否像日常教學一樣,把線下的考試轉到線上舉行?理論上可行,但線上考試面臨幾個難解決的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試卷分發的問題。就在3月3日,北京新高考首次適應性測試正式開考,採用的就是居家「雲考試」的形式,學生下載電子試卷然後列印,或者是電腦作答,共計5萬餘考生參考。但湖北的高三學生面臨的現實是,部分學生家裡沒電腦,由於管控更嚴格,更不可能出門列印試卷。
其次是監考,這也是難題之一。劉謙介紹,這次考試需要體現學生最真實的水平,但線上考試,很難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誠信應考。
另外,如何閱卷也是一大困擾。以往的傳統線下考試,試卷收上來,密封裝訂,即可展開隨機流水閱卷。但是雲閱卷,如果收卷和閱卷時隱去學生信息,就會造成統計分數時的混亂;如果要保留學生信息,又無法做到閱卷時的公平公正,「真正的大型考試閱卷,不僅姓名班級不知道,甚至是哪個地市州的都不知道」。
試水——
「土辦法」工作量驚人,老師連呼崩潰
其實在這場大型雲考試之前,劉謙和她的團隊試驗過一次在線月考,用了一次「土辦法」,即學校統一製作答題卡,學生只需要按題號寫上對應答案,再拍照傳給負責「收卷」的老師。
但在閱卷和統計分數時,大家發現這是一個「噩夢」。
參與考試的廣華中學高三一班班主任、化學教師孟凡軍捋了一遍整個流程:整個高三學生有500多人,老師們需要分科目建好考試QQ群相冊,每個科目一個群,學生答題完畢,需要拍照、手機掃描,然後在5到10分鐘以內上傳到群相冊,老師們就要將圖片一一下載,並根據學生姓名班級考號的信息,對答題卡圖片進行重新命名,然後打包傳給備課組長。
「整個重命名流程極其繁瑣,」孟凡軍說,以自己所在班級舉例,高三一班有46人,但答題卡遠遠不止46張。「語文數學各3張,生物物理各2張,英語化學各1張,例如語文試卷有3張,某位學生的語文科目編號是0020,那麼具體到這位學生的答題卡頁數編號就應該是002001、002002、002003」,也就是說,1個學生名下就對應著12張答題卡。高三一班46人,就會產生552個圖片編號,全年級假如按500人計算,就將產生6000個試卷編號。這些編號全部靠老師們手動完成,而且,一個編號都不能出錯,不然學生成績就會依次錯位。
孟凡軍回憶,自己當時只是處理自己班上的圖片編號,就花了2個多小時。
自己班裡46個學生,僅是語文科目,就對應著46個文件夾以及130多張答題卡。收卷後,僅僅是重命名編號,也用了兩個多小時。
另一個工作量驚人的環節是閱卷完畢後的成績錄入。「保守地按照平均一張答題卡上5個題型小分和1個最終總分來計算,500個學生,6000張答題卡,就能產生30000個小題分數,以及3000個單科總分」。
而且,和答題卡編號一樣,這33000個數據同樣要靠老師們手動錄入Excel表格,再進行匯總。孟凡軍介紹,不僅工作量大到「令人崩潰」,而且還十分容易出錯,「畢竟是手動錄入,一個數據錯誤,後面的就會全部錯誤,一旦錯誤,就要全盤重來」。
孟凡軍的同事劉玉霞老師也表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她不得不採用兩臺電腦同時工作,一臺電腦閱卷,一臺電腦錄入分數。「數據量這麼大,但又一個都不能錯,所以精神全程緊繃,非常疲勞」。
參與考試的另一所學校江漢油田高級中學,該校教研主任、高三一班語文老師趙德霞說,自己在錄入分數時,把孩子和丈夫也都拉來幫忙,花了近6個小時。「全程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上廁所都不敢去,就怕中途打斷了,導致分數可能錄入錯誤。」
當然,這還不包括學生拍照不夠清晰、圖片掃描不夠完整等意外情況帶來的額外工作量。
孟凡軍回憶,當聽說3月7日和8日的調考,也將採用這種閱卷辦法時,「真的覺得很崩潰」。孟凡軍2007年畢業就到了江漢油田教育集團,13年的教育生涯裡,這樣讓他崩潰的閱卷是第一次。
轉機——
借力專業平臺,老師減負、數據有力
這次在線月考讓參與的老師做了一場「噩夢」,在線考試並未帶來真正的便捷,反而加重了負擔。
但在第一次大型調研考試即將開啟時,發生了轉機。
3月6日凌晨1點多,平時不怎麼看朋友圈的劉謙,臨睡前刷到了同學發的一條朋友圈文章《「雲考試」如何開展?深圳二實先「試」了》,把學校如何藉助專業教育平臺進行雲考試講得清清楚楚。此時的劉謙睡意全無——這場雲考試從制卷、閱卷、成績統計分析等整個環節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嗎?
一大早,劉謙就聯繫上了老同學,輾轉聯繫上了「一起中學」的負責人,希望借力完成這次大型考試。
此時距離3月7日開考不到24小時。一起中學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以往,給學校提供這種服務前期準備工作至少要三天。
大家都有點猶豫,但最後大家達成共識:不放棄。「現在就開始,連夜也要把這事兒做好」。
從劉謙在一起中學相關負責人的協調下,一個38人的工作群迅速建立起來,校方負責提供學生和老師資料,技術人員連夜建立起雲端班級,並錄入教師資料,協同作戰模式開啟。
3月6日23點38分,大部分學生順利註冊完畢。
3月7日0點17分,所有參考學生全部準確註冊完畢。
3月7日上午十點,江漢油田教育集團的800多名高三學生,開啟了第一次大型雲考試。
(學生參加「雲考試」)
整個考試把學生分為每4-6人一組,由家長在家監督,教師遠程監考;髮捲和答題環節通過QQ傳卷完成,學生答完題後拍照錄入「一起中學」後臺;工作量最大的兩個環節閱卷和分數統計也由「一起中學」完成。
3月11日,兩個學校的老師們拿到了「一起中學」提供的類似學情分析的報告,包括理科文科的最高分、全班和小題的統計、每個學生的得失統計、校與校之間分析等。此外,老師還能在試卷上留言寫評語,讓學生更清楚了解自己。
閱卷的高效、學情數據的詳實,讓劉玉霞老師連稱「簡直刷新認知」。
「以前我們完全靠個人的力量去完成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恨不得連雙休日都圍在學生身邊一直教。不僅沒有敞開懷抱去接納網際網路新技術,反而是比較抗拒的,就怕孩子們陷進去。所以全部依賴人的力量。」劉老師說,這次體驗實實在在給老師減輕了負擔,是一次大轉折。
儘管準備時間倉促,劉謙對此次「雲考試」的效果感到非常滿意。劉謙介紹,此前教科院對她這位總指揮提出的要求是:學生誠信考試,老師監考到位,保證考試公平,把脈真實水平。從考後的各方評價來看,這幾個要求都達到了,而且是「高標準完成了任務」。
「這次雲考試背後的科技力量、人+技術形態,不僅讓老師們減負增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們進行了全身和全面掃描,數據分析也把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薄弱點都展示了出來。考得好的學生,一定能提升學習信心,考得不好的同學也能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
談及這段臨時的「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經歷,劉謙笑稱:「沒有辦法啊,整個湖北甚至全國都沒有現成經驗,我們作為先行試水的,只能先嘗先試,跟孫悟空打怪一樣,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
在劉謙看來,這次試驗充分證明了以前那種單純依賴「人」的一己之力教學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教育改革推進。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教學資源,如何讓老師教得更輕鬆,讓學生學得更輕鬆,這是所有教育人在面臨教育改革中的必答題。而劉謙給出的答案是,未來的教育方向,一定是「人+技術」的良好交互。(一起中學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