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兼容並蓄、創新開放,實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和統一,蘊含了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我們經常會發現中藥方劑中有很多好聽的名字,例如五苓散、杏蘇散、桑菊飲等,這其實蘊藏著很大的學問知識。
| 全文約1200字,閱讀約需2分鐘|
中藥成藥和方劑的命名中蘊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名稱與中藥成藥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藥劑型有40餘種,常用的劑型有丸、片、膠囊、合劑(含口服液)、顆粒、糖漿、煎膏、膏藥、酒、散、酊、茶、栓、氣霧、軟膏、錠、曲、露、糕等20多種,其中丸劑、片劑、膠囊、合劑(含口服液)、顆粒劑最多。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中醫成藥與方劑是如何命名的。
命名規律
中藥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定的處方、方法和標準加工製成一定的劑型,供臨床醫生辯證使用的一類藥物。中藥成藥來源複雜,其命名也是多樣化的。理想的命名,乃是對該成藥最簡練的說明和和提示,應能對該成藥的主要藥物、特點及功效等作一高度的概括。
其實任何一種中藥成藥或是一首方劑的名稱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方名和劑名,對於中藥成藥命名的情況主要有這麼幾種。
1. 以處方組成命名
此類中藥成藥的命名主要是以組成藥劑的數目加上主藥而命名的,其功效看君藥就可知曉。如獨參丸,它的方劑中只有一味藥那就是人參;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此方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苡仁、半夏諸藥等組成,用於溼溫初起之頭痛惡寒,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溼之功效,由於方中杏仁宣肺氣,白蔻仁調中氣,生苡仁利下溼,以「三仁」為主藥,故稱三仁湯。
2. 直接引用方劑原處方和名稱
此類中藥成藥由於對方劑組成沒有更改,則會直接使用原處方的名稱。如真人養臟湯,源自《局方·卷之六治瀉痢》純陽真人養臟湯;清瘟解毒丸,源自《真方匯錄》清瘟解毒丸;防風通聖丸,源自金劉完素《宣明論方》防風通聖丸。
3. 處方組成簡單的成藥,則直書組成藥物
此類中藥成藥由於處方簡單,會直接以其組成藥物來命名。如良附丸,其組成藥物只有高良姜和香附,故此命名;蘇冰滴丸則是方劑中含蘇合香和冰片兩種藥材;桑麻丸則是方劑組成為桑葉和黑芝麻。
4. 以主藥和功用命名
此類中藥成藥由於方劑組成複雜,多會選用主藥和其方劑主治功用來命名。如銀翹解毒片,以銀花、連翹為主藥,有散風熱解毒之功效;藿香正氣丸以藿香為主藥,治四時不正之氣所致之症;五海咳喘丸,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方含五味子、海浮石、海螵蛸、麻黃、甘草、杏仁、石膏等藥,由於組成藥材過多故取前二藥首字名之。
5. 以中醫術語命名
此類中藥成藥大部分是描述藥物的功效,意從中醫理論而來。如瀉白丸,中醫認為肺屬金,色白,本方具有清瀉肺熱的作用,故名;金匱腎氣丸,方劑中含有桂枝、附子等藥材可溫腎暖胃,使「命門有火,腎有生氣」之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