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龍蝦這道美食受到不少來自不同各地吃貨們的喜愛。因此,有人說如果沒有小龍蝦的夏天對他們來說就是不完整的夏天。現在各種夜市和大排檔的餐桌上,小龍蝦已成為燒烤之後的另一種標配了。
小龍蝦身形似蝦而且甲殼比較堅硬,它的甲殼整體顏色包括有紅色、紅棕色、粉紅色,主要棲息在永久性溪流中和水源豐富的沼澤等水源較淺、藻類、水草豐富的水域之中。小龍蝦體內蛋白質含量是非常的高的,而且肉質比較鬆軟容易消化,對身體比較虛弱以及病後需要進行調養的人來說是極好的食物了。
既然小龍蝦的還有這樣的好處,那麼它的是怎麼來的呢?又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呢?又是怎樣成為我們餐桌上的美食的呢?那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它吧!
小龍蝦的學名叫克氏原螯蝦,英文名叫著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種如假包換的淡水蝦。和龍蝦有著不菲的親戚關係,從分類學上來講它們都是「十足目」,龍蝦屬於龍蝦科、正螯蝦科或擬螯蝦科,而我們吃貨口中的小龍蝦則是蝲蛄科。
小龍蝦原產地在美國的東南部,所以我們又叫美國螯蝦。它的原生地則是在美國的墨西哥灣附近,主要集中於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地帶,所以也是可以叫他為路易斯安那州螯蝦。現在它是最具食用價值的淡水龍蝦品種了,其年產量可以說是佔整個淡水龍蝦市場的70-80%。
其實,小龍蝦剛來到中國的時候,是非常不受待見的。這種蝦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就是在一些汙染水源中也可以存活,因此,它就被人們冠上「不潔、骯髒」的名頭。對此,小龍蝦也是非常委屈,有研究表明,相比起汙水及腐食,小龍蝦明顯更加傾向於清潔的水源以及新鮮的食物,在汙水裡生活是實在被逼無奈啊。
除此之外,小龍蝦喜歡在田埂上打洞,這會導致田地內無法有效蓄水,影響莊稼生長。特別是到了小龍蝦的繁殖季節,它繁殖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均是在洞穴中度過的。雖然小龍蝦打洞天是天生的本領和理所應當的,但是它們打的洞卻對水庫、河流的潰堤以及池塘、水田漏水等構成潛在的嚴重隱患,而且小龍蝦的食物比較雜,可能會咬破蓮藕,咬斷藕尖、水稻等莊稼作物影響收成。因此,被人們當做成了一種公害,在很多的地方會還直接把它壓碎給豬當作飼料餵食。
並且小龍蝦還具有極其強的生活環境適應能力和擴散能力,對於水源溶氧非常差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是很強的。在水源缺氧的惡劣環境中,它不但可以通過自身的腳爬上岸來,而且還可以利用水中的漂浮物或者水草將自己的身體側臥在水面上,並通過身體一側的蝦鰓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它的到來給我國的本地物種產生了威脅,也就是對我國的中華絨鰲蟹和青蝦具有相當致命的殺傷裡,它是能夠攻擊蛻殼的蟹並還以本地物種青蝦為食,給中華絨鰲蟹和青蝦的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
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中國人起初是非常討厭小龍蝦這種生物的。在中國六十年代之前,人們不但沒有想過去要去吃它,而且對它還深惡痛絕。
原產於美國的小龍蝦,又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國家——日本了。
這小龍蝦來到中國的旅程也是非常曲折的,1918年的時候日本從美國引進20隻小龍蝦,試驗性地把它們當作飼養牛蛙的餌料,牛蛙在日本來說也是兇悍的外來物種食譜寬泛的很,但是面對小龍蝦牛蛙也無能為力,甚至被小龍蝦搶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美食黑螯蝦,還一度差點讓黑螯蝦滅絕。在1930年的時候日本商人把小龍蝦引入了中國的沿海地區,先進入南京後進入湖北一帶。
就這樣小龍蝦二度漂洋過海的來到了中國,至此開始了它們的中國之旅,它們大量繁殖後有的人就曾想過吃小龍蝦,但是這種動物在當時鹽水煮熟後是真的不好吃並且土腥味還很重。在小龍蝦正式踏上了神州大地之後。由於它特別高超的適應能力以及繁衍能力,迅速入侵了全國各地,成為了一種隨處可見的物種。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科院動物研究院的學者提出把小龍蝦作為水產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恰逢其時市場上也有人研究出了製作小龍蝦的方法,那就是各種調料齊上陣,重口味製作小龍蝦。
由於小龍蝦製作簡單且口味豐富多樣,目前從我國的南方到北方,從我國到世界各地,都已興起來龍蝦熱。如今有號稱小龍蝦之鄉的江蘇盱眙縣,每年都會舉辦非常盛大、國際性的小龍蝦節,即便是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小龍蝦的老家,每年也會舉辦小龍蝦節。
如今在餐桌旁吃著小龍蝦喝著扎啤回憶兒時捉小龍蝦的情景不失為一種很美好的事,捉小龍蝦與放牛、割草餵豬、菜山藥等一起構成了童年美好的回憶。
你們還有哪些關於龍蝦哪些趣事兒呢?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