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衝擊,為了應對突發疫情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央及時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
當前,消費需求疲軟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復甦進程、影響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因素。2020年,由於受疫情衝擊,中國消費負增長已成定局,這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第一次。
2020年前三季度,投資對GDP的貢獻率422.5%、出口貢獻率14.6%、消費貢獻率-337.1%,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被大幅扭曲。在2020哪超低基數大基礎上,2021年就算消費同比增長15%,實際也只相當於正常情況下增長3%。
事實證明,採取以往的傳統需求管理措施,已經不足以激發中國經濟巨大的內需潛力。在此情況下,無論是需求側改革還是需求側管理,都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提振傳統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新方法,創造新需求。
實際上,消費需求下降並非僅因疫情所導致,自2008年起中國的幸福增速就進入緩慢下行的通道,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速來看,從最高點的23.3%逐步下降到10%以下,疫情前的2019年一度跌至7.2%的低位。
由此可見,即使沒有2020年的疫情衝擊,中國消費需求下降的趨勢也不會得到扭轉,仍將持續下行走勢,其中有著結構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然而,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內循環模式,數據顯示,2006年出口在我國經濟總量中佔35.4%,到2019年這一比重已經下降到17.4%,這就意味著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的82.6%已經是以內循環為主體。
我國出口在GDP的比重自2006年以來不斷下降,反映了兩個基本規律:
一是一國的經濟體量越大,內循環的比重就越高;
二是當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內循環的比重就會越高,因為服務業中的很大一部分不可貿易。
以美國為例,同樣是大經濟體,美國在2019年的出口佔其經濟總量的比重只有7.6%,原因在於服務業佔美國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0%,而服務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不可貿易。
2019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為16.4%,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3.6%,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一比重還將繼續增長。而國內循環佔我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將會從目前的82.6%向90%逼近。所以,我國經濟現在已經是,將來更會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
要實現以國內循環為大主體,前提是,必須要讓整體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然而,歸根結底,只有通過加大消費才能達到加快促進內循環的目的。
因此,2021年,提振消費需求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問題是,當前國內需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而造成消費需求疲軟的深層次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9%,扣除價格影響因素只增長了0.6%。
二、居民住房開支過大,擠佔了消費能力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的數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房貸佔家庭總負債的75%。過高的住房開支擠佔了消費能力,加上子女教育、養老、醫療等剛性開支,居民手中真正的可支配收入佔比更少。
三、儲蓄率上升,顯示邊際消費傾向降低
2019年底居民存款81.3億;2020年9月底居民儲蓄91.25億,同比增長13.9%,從中可以看出疫情後人們的儲蓄意願明顯上升。
四、傳統產品基本普及,消費空白點基本消滅
當前,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峰期已過,全國性的脫貧攻堅也已經取得關鍵性成果,一般衣食、家用電器等傳統需求的提升空間有限。
五、新的消費需求產品,如5G、新能源汽車等尚未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
只有解決以上問題,才能使內循環真正循環起來,對此,應該有針對性地採取以下措施:
一、用結構性改革挖掘發展潛力,拉長長板,補足短板
要實現中國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使得經濟體量也隨之而繼續增大。
傳統產業方面,2019年我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與美國6萬多美元、德國4.8萬美元、日本4.2萬美元相比,收入水平較低。而造成人均GDP低背後的原因,是平均勞動生產水平、產業技術、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差距。
傳統產業作為成熟產業,我們還能追趕,有技術的發達國家也願意把設備賣給中國,否則其無法實現其技術價值。所以,當前我國仍具有通過引進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後發優勢,以此來實現傳統產業上的增長。
新興產業方面,由於我國近期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了新經濟革命的換道超車的優勢。在許多新興產業中,我們幾乎處於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的狀態中,如網際網路、人工智慧、5G、華為手機、大疆無人機等。
新經濟有一個特點,即研發周期短,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我國是人口大國,具有人力資本優勢,而且國內有最大的應用場景和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部門、最好的供應鏈。因此說,我國在新經濟革命中具有比較優勢。
其次,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影響經濟內循環的主要問題
二、需要解決高房價的問題,讓房價回歸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儘快落實集體土地入市的問題,增加土地供給,包括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和住房用地。通過抑制房價降低民眾購房成本,減輕生活壓力,以此來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
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降低準入限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相關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促進行業經濟發展。
三、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推進經濟外循環的發展
在國際上,中國應該在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積極參加一下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協定,目前已經籤署了RCEP,與歐盟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下一步我們已經表示有意加入CPTPP,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可以使中國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而通過增加進出口貿易也可以有效促進國內的消費需求。
目前,國家也開始加大對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1月5日,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了《關於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5大舉措提振消費:一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二是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三是提振餐飲消費;四是補齊農村消費短板弱項;五是強化政策保障。
總之,解決消費需求不振的問題,事關經濟內循環和2021年經濟發展及十四五規劃能否順利實施,需要在實踐中通過改革創新和探索去闖出一條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