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提振消費需求是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

2021-01-08 熱點我見

2020年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衝擊,為了應對突發疫情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央及時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

當前,消費需求疲軟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復甦進程、影響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因素。2020年,由於受疫情衝擊,中國消費負增長已成定局,這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第一次。

2020年前三季度,投資對GDP的貢獻率422.5%、出口貢獻率14.6%、消費貢獻率-337.1%,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被大幅扭曲。在2020哪超低基數大基礎上,2021年就算消費同比增長15%,實際也只相當於正常情況下增長3%。

事實證明,採取以往的傳統需求管理措施,已經不足以激發中國經濟巨大的內需潛力。在此情況下,無論是需求側改革還是需求側管理,都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提振傳統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新方法,創造新需求。

實際上,消費需求下降並非僅因疫情所導致,自2008年起中國的幸福增速就進入緩慢下行的通道,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速來看,從最高點的23.3%逐步下降到10%以下,疫情前的2019年一度跌至7.2%的低位。

由此可見,即使沒有2020年的疫情衝擊,中國消費需求下降的趨勢也不會得到扭轉,仍將持續下行走勢,其中有著結構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然而,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內循環模式,數據顯示,2006年出口在我國經濟總量中佔35.4%,到2019年這一比重已經下降到17.4%,這就意味著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的82.6%已經是以內循環為主體。

我國出口在GDP的比重自2006年以來不斷下降,反映了兩個基本規律:

一是一國的經濟體量越大,內循環的比重就越高;

二是當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內循環的比重就會越高,因為服務業中的很大一部分不可貿易。

以美國為例,同樣是大經濟體,美國在2019年的出口佔其經濟總量的比重只有7.6%,原因在於服務業佔美國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0%,而服務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不可貿易。

2019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為16.4%,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3.6%,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一比重還將繼續增長。而國內循環佔我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將會從目前的82.6%向90%逼近。所以,我國經濟現在已經是,將來更會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

要實現以國內循環為大主體,前提是,必須要讓整體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然而,歸根結底,只有通過加大消費才能達到加快促進內循環的目的。

因此,2021年,提振消費需求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問題是,當前國內需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而造成消費需求疲軟的深層次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9%,扣除價格影響因素只增長了0.6%。

二、居民住房開支過大,擠佔了消費能力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的數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房貸佔家庭總負債的75%。過高的住房開支擠佔了消費能力,加上子女教育、養老、醫療等剛性開支,居民手中真正的可支配收入佔比更少。

三、儲蓄率上升,顯示邊際消費傾向降低

2019年底居民存款81.3億;2020年9月底居民儲蓄91.25億,同比增長13.9%,從中可以看出疫情後人們的儲蓄意願明顯上升。

四、傳統產品基本普及,消費空白點基本消滅

當前,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峰期已過,全國性的脫貧攻堅也已經取得關鍵性成果,一般衣食、家用電器等傳統需求的提升空間有限。

五、新的消費需求產品,如5G、新能源汽車等尚未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

只有解決以上問題,才能使內循環真正循環起來,對此,應該有針對性地採取以下措施:

一、用結構性改革挖掘發展潛力,拉長長板,補足短板

要實現中國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使得經濟體量也隨之而繼續增大。

傳統產業方面,2019年我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與美國6萬多美元、德國4.8萬美元、日本4.2萬美元相比,收入水平較低。而造成人均GDP低背後的原因,是平均勞動生產水平、產業技術、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差距。

傳統產業作為成熟產業,我們還能追趕,有技術的發達國家也願意把設備賣給中國,否則其無法實現其技術價值。所以,當前我國仍具有通過引進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後發優勢,以此來實現傳統產業上的增長。

新興產業方面,由於我國近期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了新經濟革命的換道超車的優勢。在許多新興產業中,我們幾乎處於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的狀態中,如網際網路、人工智慧、5G、華為手機、大疆無人機等。

新經濟有一個特點,即研發周期短,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我國是人口大國,具有人力資本優勢,而且國內有最大的應用場景和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部門、最好的供應鏈。因此說,我國在新經濟革命中具有比較優勢。

其次,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影響經濟內循環的主要問題

二、需要解決高房價的問題,讓房價回歸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儘快落實集體土地入市的問題,增加土地供給,包括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和住房用地。通過抑制房價降低民眾購房成本,減輕生活壓力,以此來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

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降低準入限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相關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促進行業經濟發展。

三、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推進經濟外循環的發展

在國際上,中國應該在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積極參加一下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協定,目前已經籤署了RCEP,與歐盟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下一步我們已經表示有意加入CPTPP,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可以使中國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而通過增加進出口貿易也可以有效促進國內的消費需求。

目前,國家也開始加大對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1月5日,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了《關於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5大舉措提振消費:一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二是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三是提振餐飲消費;四是補齊農村消費短板弱項;五是強化政策保障。

總之,解決消費需求不振的問題,事關經濟內循環和2021年經濟發展及十四五規劃能否順利實施,需要在實踐中通過改革創新和探索去闖出一條發展之路。

相關焦點

  • 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 提振消費關鍵在保經濟增長穩就業
    如何看待未來的物價走勢,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通縮風險?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復甦向好,不存在通縮的基礎。「預計CPI通縮狀態可能要延續到2021年一季度,不過,伴隨經濟修復帶動消費需求上升,以及價格基數變化,預計明年1季度後CPI同比將恢復正增長,經濟持續進入通縮的風險不大。」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 【預見2021】祝寶良:2021年中國經濟會出現補償性增長
    新冠疫苗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大大提振了市場的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為2021年經濟繼續恢復創造良好的條件。但疫苗的生產、儲存、推廣等方面仍存在技術難度,世界範圍內短期難以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難預料。疊加中國長期存在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較為複雜。一是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仍然困難。
  • 提振消費政策專題研究:新消費模式開啟中國新經濟窗口
    促進內需,提振消費政策不斷推出 為穩定經濟增長,各級政府不斷推出促進內需、提振消費的意見和政策: 2 月 12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擴大實物商品 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 花長春丨全球經濟:消費、庫存、資本開支啟動復甦三部曲——2021年...
    摘要:2021年全球經濟「靈魂」三問:當前旺盛的商品消費需求是否可持續、補庫是否可持續以及資本開支周期是否能夠開啟。對此,我們傾向給予肯定回答,三條線索環環相扣,將奏響2021年海外經濟復甦的三重奏。2)2020年,美國補貼對其居民收入貢獻約8個百分點。新一輪財政刺激或貢獻收入3個百分點,實物消費或超3個百分點。3)服務消費受限,儲蓄規模大增,奠定了後續消費基礎。綜上,我們認為2021年海外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仍將旺盛,可持續。
  • 新興產業需求端提振有色 產業鏈龍頭有望長期受益
    工業金屬中,國信證券指出,當前主要經濟體均處於復甦時期,10月美國ISM製造業指數為59.3,歐元區Markit製造業PMI為54.8,均已連續四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且環比9月數據有較大上升,中國製造業PMI指數連續八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且新訂單分項指數持續向好,說明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具有較強的復甦動力,中短期內將繼續拉動銅消費。
  • 疫情衝擊和大國博弈下,2021年中國經濟如何開局
    10月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更加明確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令人鼓舞。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第二年。
  • 連平: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2021年,全球疫情將如何演繹?世界經濟能否走向較為穩定的復甦?有哪些深層因素會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歸趨勢性運行軌道?金融運行能回歸常態嗎?宏觀政策會轉彎嗎?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 中央定調2021年中國經濟,5大新提法傳遞啥信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2021年中國經濟進行定調和部署,其中有不少的新提法、新表述,其背後傳遞的信號,意義重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後,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開始了,而如今又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勢必會對未來的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2021年,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全球需求逐步復甦,製造業盈利空間將進一步恢復,疊加2020年暫緩的投資需求釋放以及低基數效應,2021年製造業投資將前高后穩。從結構看,新冠疫情開啟數字互聯發展新趨勢,全球產業鏈重塑也對我國佔領製造業科技高地,補強「卡脖子」技術短板提出更高要求,智能化數位化高端製造業投資將成為製造業「補短板」的主力。預計2021年全年製造業投資將同比增長10%左右。
  • 2021年中國經濟行不行?看完這5個關鍵詞,你就有底了
    邁入「十四五」,作為過去一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2021年將如何前行?各界認為,強勁復甦、綠色轉型、創新引領、提質升級、擴大開放,將成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調控政策已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恢復,工業生產增長加快,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逐漸提高,產品和行業增長面繼續擴大。國家智庫和分析機構普遍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回到正常運行軌道。
  • 年終經濟觀察:2021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哪些新思路?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2021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哪些新思路?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2021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風向標基本確定。面對這一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年份,官方拿出諸多新思路應對挑戰。
  • 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對外發布《我國「十四五」能源需求預測與展望》、《基於行業視角的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全球氣候保護評估報告》、《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新能源汽車產業2020年度回顧與未來展望》、《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氫的低碳發展
  • 「招商銀行|2021年展望③」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
    此前我們已經為您推送了招商銀行研究院《從頭越——2021年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的第一、二部分。本篇為文章的第三部分,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更多精彩之後將陸續推送,敬請期待。若疫苗快速起效,將提振明年美歐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基準情形下,明年美國經濟增速為4.3%,歐元區為5.3%。但若剔除基數影響,僅考慮增長動能,美歐經濟或再度呈現出「美強歐弱」的格局。■ 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在疫苗問世、宏觀政策回歸中性的基準情形下,2021年GDP增速預計將達8.8%。
  • 國務院提出哪些策略提振「汽車消費市場」?一起來看看!
    11月1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針對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和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做出了戰略部署, 具體戰略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提振餐飲消費、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帶動農村消費,此外,針對潛力無限的旅遊消費市場,明確了「網際網路+旅遊」的發展措施。
  • 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12月19日,在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在北京舉行。
  • 澳門:電子消費卡有效提振經濟
    澳門特區政府23日公布「第二期消費補貼計劃」,將從8月1日起,為持有有效或可續期的澳門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人士,發放每人5000元(澳門元,下同)消費補貼。第二期消費補貼有效期5個月,將以電子消費卡的形式發放給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每天使用上限為300元,只可用於購買貨品或服務,不得兌換為現金,遺失不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消費,恢復經濟,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局推出了「消費補貼計劃」。第一期於5月1日至7月31日實行,每位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獲得充值3000元的電子消費卡。
  • 2021年度展望之二:中國製造業復甦 綠色能源交易提振銅鋁需求
    外媒12月11日消息:經紀商StoneX的分析師斯科特格雷稱,此次疫情大流行導致的經濟下滑表現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 2021年全球銅市展望:預計2021年銅價漲勢延續
    預計歐洲為提振經濟增長信心及通脹水平,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且可能繼續加碼。2009—2011年,歐美同步加碼並維持寬鬆貨幣政策背景下,銅價走出一波牛市,基於前述對歐美貨幣政策的判斷,預計2021年寬鬆貨幣政策仍將「呵護」全球資金流動性,銅價上漲可期。另外,因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狀態將損害美元信用基礎,從而進一步拖累美元指數。
  • 外媒稱,因中國需求激增,今年鐵礦石價格已大漲70%
    據外媒報導,由於世界經濟主要增長引擎——中國的需求激增,可能會導致鐵礦石短缺,這將推動鐵礦石價格突破每噸150美元,並成為今年表現最好的主要大宗商品。新加坡期貨市場鐵礦石今年已大漲約70%,觸及2013年開始交易以來最高,這是因為中國刺激計劃帶動的需求反彈推動鋼鐵產出和消費。淡水河谷(Vale SA)上周下調年度產量指引,進一步提振了這波漲勢,而第一季度的天氣情況可能會給南半球生產商帶來風險。
  • 2021年宏觀經濟與政策分析:料峭春來
    一、 2021 年:風景不再獨好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中國經濟和中國人民都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壓力測試」。眾 志成城、果斷出拳、精準施策之下,中國疫情「先進先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中國製造「兀 自巋然」,我們在料峭寒意中守得「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