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段這樣的話
「山地車本身就是山地使用的,在中國確有大群用山地來壓馬路的,為了市場才有了你說的27,30這些速別的這些娛樂山地」
以上這段話是在評論裡看到的,「在山地使用的山地車才叫專業山地車」看到這個「新概念」出現,我情不自禁反思了一下,是我的知識領域不對,還是我一直處於娛樂式玩家,還是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見解,我也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無論是27速,還是22速,或者11速的山地車,是否在山地上行駛,我都覺得是一種運動,我相信很多人並不是為了「騎車」而騎車,我並不覺得,不是在山地騎行的就不是山地車,更不會以飛輪「齒級」來定義是否在這個領域是專業的,或者所謂的「娛樂式」玩家,難道說「場地」自行車就必須在專屬的場地騎嗎?騎出室外就不是場地車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即使在山上,都有很多27速、30速的山地車,難道這些山地車的就是所謂的「娛樂式」玩家嗎,只有AM、DH、F這些山地車才算是專業的嗎,即使是這些全地形自行車,也是有27速或者30速的呢,在國內,也有很多專業的「山馬」比賽,例如「磨房」賽事,每一次都有騎著27速、30速自行車的集團車隊參加,這些人騎著的山地車就不是山地車嗎,就因為在公路上行駛,只希望各位玩家不要以齒別或者1騎行的地形,去判斷一輛山地車是否專業、這位騎手是否是「娛樂式」玩家,畢竟,沒有誰規定語文老師不可以教數學,潛艇一定要在水裡潛著的理論。
商家推出「21速,30速」速別山地車就是忽悠消費者
在評論裡還看到「商家推出的21速、30速」山地車就是忽悠消費者,我相信,很多消費者不會因為27速的山地車就是山寨的,就是被忽悠了,在我理解中,速級的增加就是自行車界技術的提升,是一種領域的進步,自行車發展史有記錄過的,第一輛自行車是沒有鏈條的,是靠人的雙腳去代替傳動系統,才可以前進,後面才有了鏈條,逐步普及了自行車領域,「腳式傳動」才逐漸被取代,在20世紀,還沒有現在的21速,30速自行車,20世紀60~70年代,「飛鴿」、「鳳凰」牌單速自行車才普遍出現,而且專業類的比賽也逐漸出現,1959年,我國設計並建設成了第一座自行車賽場——龍潭湖賽場。
當時的技術只有單速自行車,卻出現了「自行車賽場」,難道,20世紀的消費者都被忽悠了嗎,並不是的,變速自行車是近十年才逐漸流行起來,18速、21速等這些是變速自行車的領頭羊,更高齒別的傳動近年才普及,甚至用單盤也是由以前的基礎上才有的,為什麼上山的車基本使用單盤,雙盤(牙盤的齒片數)?因為在山上基本不會用到更大的牙盤,對於專業的墮山賽,一般是推車或者藉助其他交通工具上山,而且,為了減輕重量,牙盤使用單盤或者雙盤是最佳選擇,並不是因為「專業」,所以前牙盤不用三盤,大的牙盤大多數使用在速度類的騎行,下山時速度都是夠的,雙盤夠用,上山更不用說了,不會有人用前3後1盤山吧?所以並不存在「21速、30速」自行車就是「忽悠」消費者,甚至市面上,27速,30速的重型山地車很多,往往改單盤都是經過自己改裝。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謝謝
想了解更多自行車知識請關注「自行車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