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班不適應環境,怎麼辦?

2021-02-13 北京李凌雲國際教育

3歲,女孩,剛來到小班的時候,幾乎不說話,她也從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總是一個人不言不語,小朋友都玩的時候,她就躲在一邊,其他小朋友都去教室的時候,她才會去玩滑梯,不停的滑來滑去,看上去很開心,因為孩子從來就沒有過笑容,不像其他的小朋友,高興的時候會活蹦亂跳,哭的時候也會嚎啕大哭。

語言很少,一般都是在老師問她話的時候,她才會給老師一個字的回答,比如問她要不要洗手,她說:「洗」;要不要吃飯,她說「吃」,吃飽了嗎?她說:「飽」,並且要問好幾遍,才會說話,她不會主動的和其他任何人進行語言交流的。

她從不會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但是,有時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她也不會還手,只會輕聲地哭泣,她的一些行為以及交往模式和她的年齡不相符。也就是說,她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便是笑和哭。

小班的孩子由於語言能力還不完善,所以,只會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意願,比如說通過搶、奪、推、拉、抓等動作與外界進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語言的發展,這些動作也就會慢慢的被言語所替代,也就是相處的能力。可是,她不僅沒有語言的表達,也沒有動作上的行為,她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為了了解孩子的癥結所在,我專門到孩子的家中進行拜訪,一家四口人住在兩件小平房裡,有單獨的院落,爸爸、媽媽、孩子和外婆,孩子的父親是一名職員,媽媽和外婆做點小生意,經濟上並不富裕,住房條件也並不寬裕。

爸爸每天上班,並且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不善言談,媽媽要經常外出,帶孩子的任務就由外婆來承擔。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和外婆在一起,老人上了年紀,只起到了看孩子的作用,平時和孩子之間沒有交流。即便是一家人都在的時候,也是很少有語言的交流,各忙各的,無暇顧及孩子。

孩子可以說是生活在一個半封閉式的家庭環境裡,從孩子的表現來看,家庭不適合孩子的成長,至少對孩子的個人發展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從家庭的環境裡到幼兒園新的環境之下,對於這個孩子來說是一種困難,也就是環境適應障礙。因為她並不具備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如果把她放在新的環境裡,就要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否則,她會因為新環境的不適應而產生更多的新問題。

曾有一位歷史學家做了一個獨特、但比較殘忍的實驗:他命令保姆和護士餵養嬰孩,幫他們洗澡,但是不準跟他們說話,因為他想要知道,在沒有人跟嬰兒接觸前,嬰兒開口會說出哪一種語言。是最古老的希伯來語,還是希臘語或是拉丁語?又或者是他們生父母的語言?最後,他徒勞無功,因為所有的嬰兒都死了。缺乏養育者的擁抱、慈愛的臉孔、深情的言語,他們根本無法存活。

可見,語言的交流和情感的建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上面的案例也證實了這一點,給孩子餵食,讓孩子能夠生存下去,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給孩子餵食的同時,要有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聯結,如果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孩子的成長也就會存有困難。

於是,我專門的安排老師看護這個孩子,有時間我也會把孩子攬在懷裡,和她說話,告訴她視線之內所發生的事情,當她一個人玩的時候,我會過去牽著她的手,和她一起玩,一邊玩,一邊和她說話。老師也會找一個繪本故事給她講,慢慢的讓她融入到小夥伴的中間去。

同時,我也告訴孩子的父母,在家庭的環境裡,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守著電視看,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特別是語言的交流,所採取的方式就是:擁抱、眼神的交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遊戲,讓爸爸在周六、周日休息的時間帶孩子外出,參加戶外的活動。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孩子慢慢的發生了變化,臉上的笑容多了,能主動的和我打招呼,當老師問她話的時候,她會把發生的事情說的比較清楚,和小朋友之間也會發生衝突,當別的小朋友和她搶玩具的時候,她會使勁的爭奪,還會哭著向老師告狀,有時也會和小朋友發生肢體的衝突,雖然,這些行為需要慢慢的引導,但是,這也證明她在表達自己的需求。

生活的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給予孩子生理滿足的基礎上,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份良好的、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如果在孩子入幼兒園之前,家庭環境並不適合孩子的成長,沒有給孩子的成長打下一個好的基礎。那麼,就會對孩子的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即便是通過有效的、專業的引導,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自身的各個方面的發展。

..

不要忽略了入園之前的家庭教育,因為這是一個基礎,一個人是否能夠儘快的適應集體生活,完全有賴於在家庭裡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所以,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在家庭中學會並掌握的。


--北京李凌雲國際教育 --

上萬家庭聚集的平臺,為家庭和諧,為快樂育兒!

獨特的兒童自由繪畫心理教育,幫助孩子釋放

不良情緒,引導孩子15種能力的培養

掃我進美育家長群

掃我一鍵關注

戳「閱讀原文」,十幅填充畫教你讀懂孩子的畫,帶你走進孩子的心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小班老師「失業季」,為何一到冬天,小班孩子少得可憐?
    這個現象在小班特別明顯,請假的孩子不一定是生病了,原因老師也很無奈。 1)家長做主給孩子放「長假」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到了冬天后還沒生病,家長先開始擔心起來了。
  • 在法國3歲必須上幼兒園,孩子是如何適應的?其中高招值得一學
    很多家長在糾結,這孩子是3歲送幼兒園好,還是4歲送幼兒園行的時候,法國已經把義務教育提前到3歲,法國也成為歐洲義務教育起始年齡最低的國家之一。在法國有95%的家長把三歲,甚至是三歲以下的孩子送進幼兒園,那他們的孩子難道就沒有入園焦慮嗎?他們是如何適應的?
  • 提升孩子社會適應力 巧虎早教來幫忙
    提升孩子社會適應力 巧虎早教來幫忙 2020-09-29 09:28:41 來源:榕城網 編輯: 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特點是不一樣的,一歲的孩子喜歡依賴大人。
  • 剛入職怎麼適應新的環境?被排擠了怎麼辦呢?
    剛入職怎麼適應新的環境?被排擠了怎麼辦呢?剛剛參加工作了,但是感覺總是不適應,可不可以講一下怎麼辦!雖然老白是一個情感不同,但是後來想一下,關於工作中的事情,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些道理,老白就嘗試著說一說,把自己之前工作的一些經驗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孩子害怕融入新的環境?家長學會這三招,提高孩子適應能力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閨蜜家的小朋友上幼兒園了,原本閨蜜以為自己終於可以解放了,有老師幫忙帶孩子自己也可以輕鬆很多,可是令閨蜜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入園後卻遲遲無法適應新環境。
  • 孩子不合群,其實是因為適應能力差
    於是,整個全程女孩都圍著媽媽,即便是很羨慕小朋友在玩,卻也不敢上前。後面,女孩的媽媽說:「我家孩子,總是這樣,在外出來不敢和孩子們玩,總喜歡圍著我,我都要愁死了。」聽到孩子媽媽的話,一位媽媽也說,自己的孩子是如此,總是不敢和孩子們玩,一旦去陌生的地方,都只圍著自己。
  • 幼升小孩子不適應,不想上學怎麼辦?教你簡單幾招搞定!
    昨天我們說到了幼升小的孩子,有很多的不適應,正是因為這些不適應,從而導致孩子會對學習暫時的產生一些「排斥」,甚至是不想去上學,那麼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呢?早上送兒子去上學,在學校門口遇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媽媽「拖」著一個孩子正往學校裡攆,而手中的孩子則大哭大鬧,嘴裡還一直哭喊著:「我就是不去上學!」這位媽媽也毫不相讓:「不上學能幹什麼?今天不上也得上!」引得旁邊很多送孩子的家長和孩子觀望。
  • 都說小班課好,久趣&鯨魚小班&蘭迪&魔力耳朵到底選哪家?
    受到疫情影響,大批家長都開始關注在線教育,特別是在線少兒英語,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選小班課還是1對1?不得不說1對1是最先起來的一批,顯得更加主流,但是隨著第一批家長嘗試線上課程之後,都不約而同的開始向小班課轉移。這是因為小班課更加符合孩子天性,所以很多家長嘗試過後,都說覺得長期學習後,發現小班課其實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 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
    人生在世,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積極,一個叫做消極。
  • 孩子哭著不上幼兒園,是真不喜歡嗎?幼師:三個原因,家長別瞎想
    九月秋季開學已經是第四周了,21天養成一個習慣,不知道新入園的小班寶寶們完全適應幼兒園生活了嗎?可能很早就不哭了每天開開心心的入離園,也可能入園時哭一會兒很快就能恢復平靜。由於很多幼兒園沒有實時監控,家長看不到孩子在園的情況,只能根據孩子入園的狀態猜測孩子一天的表現。
  • 孩子不哭等於適應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我們判斷的標準不是哭
    當時我也很擔心,孩子會不會適應幼兒園?進入公園有沒有不好的經驗?所以我和主老師談了。老師說,許多孩子被送到幼兒園一段時間後仍會哭泣,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不喜歡幼兒園或孩子沒有適應。有些孩子從不哭泣或製造麻煩,但他們並沒有真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 孩子不適應幼兒園怎麼辦?這「4種能力」,父母一定要及早培養
    通常來說,孩子3歲以後就應該上幼兒園,去接觸啟蒙教育了。孩子的教育重心也由家庭教育開始逐漸與學校教育平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但是,孩子上幼兒園也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導致孩子沒有辦法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排斥上幼兒園。
  • 鯨魚小班讓我兒子從英語小白變成了牛娃
    最近因為疫情,孩子一下子有了很多閒暇時間,可是線下的興趣班都上不了了,我就把他的線上課的頻率提高了。不過,我們線上其實就報了一門課,就是鯨魚小班的英語課,因為學的頻率高,眼看著又要續報了。話說,這將是我們第三次續報了,這麼一想,我跟鯨魚小班還挺有緣分的。
  • 強大的適應能力讓孩子感受世間美好
    專家認為,適應能力是後期智力發展的基礎。適應力是人們為了在生活學習中更好生存而進行的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改變。嬰兒出生時只是自然的生物人,要轉化成社會的人,就必須經歷社會化的過程。必須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才能適應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
  • 讀的中班還是小班?
    一般來說,寶寶兩歲半就可以上幼兒園了。但是有的家長非常心疼自己的寶寶,總是擔心自己的寶寶到幼兒園不適應,所以送幼兒園的時間一推再推。那麼四歲的寶寶該上小班還是中班呢?四歲寶寶智力發育標準是怎樣的呢?一、四歲寶寶該上小班還是中班寶寶的年齡是可以上中班了,如果各方面能力比如: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比如可以自己吃飯、穿衣、喝水、上廁所,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能否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而且性格也比較開朗,從中班開始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家長一定要給寶寶做好引導,避免由於入園不適引起寶寶的不自信、甚至厭學的情緒。
  • 勵志正能量: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就就試著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今天的小虎姐姐說生活要和大家講的是:勵志正能量: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就就試著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我們雖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用愛心和智慧面對這一切。託爾斯泰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另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很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卻沒有想要改變自己。」要改變現狀,首先就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的成就,都是從正確觀念開始的。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知變與應變不單純是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現代社會辦事能力高下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有心計的人,更明白「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絕不會讓一成不變的思維,在無意義的固執和堅持中變得盲目。先適應環境,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的生存基礎。
  • 小學班級換老師,家長擔心孩子不適應,網友:鬧過也沒用
    但該園長提出一個條件:3年內不可以生小孩。原因是希望朋友接管小班,並且完整地送這批孩子畢業。站在園長的角度考慮,不希望孩子們因為中途換老師而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但站在教師的角度這無疑是一種苛刻到不友善的地步。所以,當女教師擁有多重身份時,流動量就會比較大。
  • 適應環境才能成為強者
    ,憤然辭職,之後,斷斷續續找了幾份工作都因為融不進工作環境,幹了幾個月就辭職了,後來他的簡歷上全是不滿一年的工作經歷,再也沒有大公司願意讓他了,當我們新進一家公司,或者調任到一個新的地方,加入了一個新的團隊時,我們接觸到的,將是一個新的平臺,新的環境,而新環境中的人,可能與我們之前所見的大不一樣,自己也可能格格不入,對於這樣的情況,選擇離開去尋找新的環境還是留下來。
  • 孩子對英語不感興趣怎麼辦?
    不久前朋友小飛說,他女兒Jane對英語不感興趣,有一次上英語課Jane居然睡著了,老師提問她都不知道,還是同桌叫醒的。「我當初上學英語成績也不差呀,為什麼孩子偏偏不感興趣呢」,小飛接著說道,「現在全球化這麼厲害,有很多外國人走進來,也有許多人走出去,英語不好可怎麼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