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聆聽美好。大家好,歡迎收聽封面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Klopp。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關於朋友圈的那些禮儀》
從博客到校內,從QQ空間到微博再到朋友圈……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前半生的所有黑歷史,都被這些「公告欄」屬性的東西承包了,他們記錄了我的開心與不開心,我生命中的大事件,編年史,也留下了我朋友們的足跡,證明他們來過,看過,愛過。
前段時間宅家大假,我閒來無事決定清理我的微博和朋友圈,發現很多人都「消失」了,微博雖然還在上線,但是已經一兩年沒有原創的內容了。朋友圈雖然沒有屏蔽我,點開卻明明白白告知僅三天可見或僅半年可見,配合著只能看到的一兩條轉發甚至一條都沒有,油然蕭瑟。
不知道啥時候起,我得通過朋友圈來知道朋友的近況,又不知道啥時候起,我的朋友們連朋友圈都不大願意發了。
不是所有事都需要曬出來的
其實,我還是很喜歡看朋友圈的,對於營業內容或者恰飯內容,要抱著寬容的心情去審閱。如果不幸加了微商,他可以刷屏,我也可以屏蔽他的朋友圈,雙向選擇罷了。這種對方還是提供了有效信息的,我並不抱怨。對我是垃圾信息,要是別人正好需要呢?
怕就怕在沒啥信息,就是一個字:曬。曬自拍、曬奢侈品,曬娃,甚至曬情緒的人。曬自拍就不說了,對方只需要想點文藝的句子,仿佛此處都應該配上一張自拍,孤芳不自賞。偶爾曬曬P的美照是沒問題啦,要是天天來朋友圈吸睛就是你的不對了;曬奢侈品,曬美食,曬手底下帥哥美女的,也很令人疑惑,因為真正有錢的人是不喜歡露財的;曬娃就真的,我知道,父母都會覺得自己娃是全天下最可愛的,但是想引起別人共鳴真的大可不必。
曬,還會曬出問題。我一同事總喜歡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情緒,不指名道姓、指桑罵槐地內涵上一句,總能引起辦公室八卦不斷。去年底,這位姐們被公司勸退了,事情足夠我們八卦一星期。原來,她在工作日請了幾天病假,實際上卻是出國玩得開心。還曬在了朋友圈裡,按說她也不傻,還屏蔽了一眾同事領導,卻忘記了一位新加的甲方。人還沒回來呢,甲方領導來公司開會和領導一寒暄,呵呵,這小辮子抓得猝不及防。
不是加了好友就變成好友了
說起來,朋友圈的門檻現在越來越低,加了好友,只能代表「我們認識」,是絕對不能以對方好友來自居的。不信借個錢試試?偏偏有些人並不以此為標準,反而覺得只要加了好友,就可以玩曖昧,畢竟不需要付出,只用動動手指就能噓寒問暖,甚至能夠獲得極大的感情回報,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遇到在朋友圈太自來熟的人,尤其是異性,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為妙。不要因為莫名其妙的撩就小鹿亂撞哦!
你曾經拉黑過多少人呢?又屏蔽過多少人的朋友圈呢?很多加過的人,只是為了生計、生意,最後發現不是一路人,於是主動疏遠了;很多聊過的人,當下的情感早就被時間衝淡了,沒有了「交心」這一過程,點讚也挽回不了關係。畢竟,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和所有認識的人都保持親密的關係。
時間有限,我們也沒有三頭六臂,加好友之前,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我們真的想要、需要建立起這段感情麼?如果真的只是一面之緣,卻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那時不時還能看到對方的朋友圈信息,證明還沒有被刪好友,就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時間久了,等到你想要再找別人時,說不定都不知道怎麼開口了,更別妄想說可以找別人求助,將心比心,你是誰啊?
不是點讚就完成了社交步驟
朋友圈好友成百上千,可惜發個新消息,點讚人數不超過10人。誠然,很多人都已經不再沉迷於朋友圈了,但既然認識,那躺平在朋友圈裡做個圍觀者,不如也做個參與者。朋友圈點個讚,就像是見面打了個招呼,但是點讚並不是就完成了社交禮儀哦!
遇到很久不發朋友圈的人發了朋友圈,還是那種走心的、原創的、甚至是美麗的,讓你臭味相投的,那經常點讚並且評論,能夠讓你收到很好的回贊。
遇到老闆發了朋友圈,只贊會讓人產生「被批閱」的感覺。因此,在點讚之餘,一定要補上一條評論,表認同,如果真是一條恰飯信息,那必須再轉發一次。
遇到朋友們集贊的、抽獎的,能在朋友圈「偶遇」的次數並不多,動動手指幫個忙有啥不行呢?只要不用註冊投票,那友誼的小船是不會說翻就翻的。
遇到甲方爸爸發了朋友圈,這個就很考驗人了。沒交方案、沒確定合作時,不要亂點讚,存在感到底要不要有,端看你需不需要被注意到。如果已經水到渠成,合作良好,那就互相點讚評論示好,此舉有時甚至能促進甲方的合作效率,不要太驚喜。
遇到父母和親戚發了朋友圈,必須點讚+評論安排上啊!就你的時間寶貴,別人的就不寶貴了嗎?也許人家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刪了改,改了刪發出來的朋友圈。這種為你提供對方喜好心理的便捷方式,為什麼不用起來呢?就算對方不理解你,這也和你去努力理解對方不衝突,畢竟,他們很多都是無條件愛你的人。
主播:Klopp文章作者:小新新喜來源:封面新聞特約作者監製:王浩野 羅志強美術設計:姚海濤封面新聞聽封音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