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最強大的王朝,相信大家肯定會將唐朝算進去,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盛唐」一說,如果唐朝不算強大,哪個才算?不過,隋朝這個跟唐朝綁定的王朝,卻一直沒啥存在感,而且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隋朝似乎只是個弱者,註定被唐朝取代。然而,如果人們只知將目光聚焦於《隋唐演義傳》中,宇文成都敗給李元霸一事上,相信永遠也不會了解隋朝真正的強大,要知道,隋朝可是中國歷史上被嚴重低估的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楊堅外調離朝中重臣,迫使年輕無能的周靜帝禪位於他,從此北周覆亡,隋朝取而代之。8年之後,隋文帝楊堅一舉攻入南陳首都建康,俘獲陳後主,南陳也宣告滅亡。次年,楊堅成功安撫了嶺南地區,結束了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讓中國進入了大一統時代。統一後,楊堅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了國家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
如果你以為,楊堅只是個打仗厲害的莽夫,那就大錯特錯了。隋朝以前,政務都是由宰相獨攬的,經常出現欺上瞞下的情況。楊堅當皇帝之後,即刻創立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寫詔書、審核、執行。負責執行命令的尚書省,又下轄六部,即吏、禮、兵、戶、刑、工,各部門分管不同的事務,有效避免了錯亂發生。
另外,隋朝的科舉制度也是一項重大創新,在這之前,古中國曾實行過世襲制和九品中正制,但是弊端太多,很多官員都沒有真才實學,結黨營私嚴重。然而,隋文帝卻打破了這一規則,他通過全國性考試選拔官員,不問出身貧富,完全以成績論英雄,大大減少了關係戶數量,緩和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保障了官員的基本素質。
在軍事上,隋文帝想出了兵農合一的法子,和平時期,士兵們種田為自己掙口糧,空餘時間在搞搞訓練科目,每年11月進行一次大演習,時刻保持戰鬥力。歷史學家統計過,隋文帝一系列措施下來,中央朝廷的支出減少了三分之二,地方官府更是減少了四分之三,省下了一大筆費用擴充國力。除此之外,均田制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根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晚年的時候,朝廷的糧倉全部爆滿,足夠天下百姓吃上30年。1969年,考古隊在洛陽發現的隋朝含嘉倉遺址內,仍存有50萬斤炭化的穀子,可見隋朝的強盛。
與此同時,隋朝4450萬左右的人口數,是唐朝窮盡一生都沒能達到的高度。然而,如此強盛的隋朝卻在一場戰爭後,慢慢走向沒落。公元598年,隋朝邊境遭到了高句麗的偷襲,損失慘重。隋文帝一怒之下,調集30萬水陸大軍,前去徵討高句麗。意想不到的是,隋朝30萬大軍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大敗而歸,風災、偷襲,使隋軍完全沒有發揮出戰鬥力。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他是個好戰的狂熱分子,先後派兵討伐契丹、吐谷渾、琉球等地,從全國各地徵調兵馬、糧草,加重了百姓負擔。
為了加快進度,楊廣不惜開鑿了總長2300多公裡的運河,直接連接了中國五大水系。然而,在修建運河的背後,是數百萬工人的日夜勞作,在勞累和傷病的侵擾下,半數以上的工人沒能活著回到家鄉,導致民怨四起。後來,楊廣又集結113萬大軍進攻高句麗,但是歷史竟意外地相似,隋軍再次大敗,無奈回國。最終,隋朝的國力在楊廣不斷出兵徵討、遊山玩水之下慢慢耗盡,沉迷酒色的隋煬帝不禁在鏡子面前發出「真是顆好頭,不知會被誰砍掉」的感慨。總之,如果不是隋朝過於強盛,楊廣也沒有底氣幹出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隋朝也不會滅亡那麼快,大家認為呢?
婉容一年抽多少根煙?溥儀偷偷看了下內務府記錄,耍了一個小手段
梁山好漢中最古怪的5個綽號,聽完後一頭霧水,幾乎沒人能懂
他1歲時被生父拋棄,繼父將他撫養長大,為報恩,他送繼父1000億
專家在一地攤發現「絕世寶劍」,老闆要價200萬,沒想到反虧10億
集中營裡的女看守:一個特殊的收藏癖好,使囚犯忍不住雙腿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