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元帥被解職後,希特勒不惜一切恢復高加索攻勢

2021-01-09 戰爭事典

著:保羅卡雷爾

譯:小小冰人

1942年9月7日,夏末的炎熱籠罩著烏克蘭的森林。被稱為「狼人」的元首大本營,密不透風的堡壘內,溫度達到了攝氏30度。希特勒忍受著超出平日的熱度。這增加了他對庫班河與捷列克河之間態勢的怒火。來自「油田戰線」的所有報告都指出, 部隊已到達了他們的力量所能承受的頂點。

A集團軍群被卡在高加索和捷列克河。通向黑海海岸,更重要的是通往圖阿普謝的峽谷,已被蘇軍封鎖,捷列克河被證明是一道得到有力強化的障礙,這是通往提比里西、庫塔伊西和巴庫的舊軍用公路前最後一道障礙。

我們無法做到,各個師這樣報告道。「我們無法做到,我們無法做到……我多麼痛恨這些話啊!」希特勒怒火萬丈。他拒絕相信,在捷列克河或高加索山區無法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僅僅是因為部隊的實力不夠。他把責任推給了戰地指揮官,認為他們在執行行動的過程中犯了錯誤。

為此,他曾派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炮兵上將約德爾,於9月7日上午趕至史達林諾拜望李斯特元帥,並弄清楚為何沒能在通往圖阿普謝的道路上取得進展。藉此機會,約德爾還將強調希特勒的命令。

當天晚上,約德爾回到了「狼人」。他的匯報引發了德軍最高統帥部自開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約德爾為李斯特元帥辯護,並支持他的觀點:部隊的實力太過虛弱,以至於無法完成交給他們的任務。與李斯特一樣,他要求對前線徹底實施重組。

希特勒拒絕了這一要求,他懷疑約德爾被李斯特元帥蒙蔽了。炎熱和一天的奔波使約德爾將軍變得暴躁、易怒,他爆發開來。約德爾將軍憤怒而又大聲地向希特勒引述了過去幾周裡他所下達的命令與指示,據他觀察,李斯特元帥認真地執行了這些命令,結果導致A集團軍群現在發現自己正處於極度困難的境況。

約德爾的指責使希特勒大為吃驚,他最信任的將領不僅言辭激烈地反抗他,甚至還明確質疑他的戰略能力,並為高加索地區的危機和南線正在醞釀的可怕的失敗而指責他。

「您在撒謊!」希特勒尖叫起來,「我從未下達過這樣的命令,從來沒有!」然後,他丟下站立在一旁的約德爾,氣呼呼地衝出掩體,走進烏克蘭森林的黑暗中。幾個小時後,他回來了,臉色蒼白,蜷縮著身子,雙眼射出狂熱的光芒。

希特勒被這一衝突激怒到何種程度,通過這樣一個事實便可以顯現出來:從那天起,他不再邀請他的將領們與自己一起吃飯。從那時起直到最終死去,他一直陰沉著臉,獨自在其大本營斯巴達式的隱居處進餐,唯一的夥伴是阿爾薩斯母犬蒲隆地。

但這並非他對約德爾的指責所做出的唯一反應。還有些更為深遠的影響——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和陸軍元帥李斯特被解除了職務。希特勒甚至決定撤換自己最為信賴的凱特爾將軍和約德爾將軍,並設想由凱塞林元帥和保盧斯將軍替代他們。遺憾的是,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否則,換上這兩位前線經驗豐富的將領,至少能避免史達林格勒的災難。

最後,希特勒沒有捨棄凱特爾和約德爾這兩位軍事助手,他們都為他服務了多年。他只是下令,以後在軍事會議上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以及任何一位將領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用速記法記錄下來。另外,他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命令,高加索地區的進攻必須繼續下去。他絕不考慮放棄夏季攻勢的主要目標:高加索、格羅茲尼、提比里西和巴庫的油田,以及黑海上的轉運港口,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予以奪取。德國軍隊必須在1942年秋季實現俄國戰事的目標,至少在南方。

希特勒的態度是他在包括軍事領域在內的許多方面越來越頑固的跡象之一。他性格的這一面,給前線的戰事帶來了厄運。在其他方面,希特勒的執著已持續了一段時間。

在經濟領域,希特勒所痴迷的是石油。對他來說,石油就是進步的元素,機器時代的驅動力。他曾讀過關於石油的一切著作。他熟悉阿拉伯和美國油田的歷史,也了解石油的開採和煉製。任何人將話題轉到石油上,肯定能引起希特勒的關注。戈林被任命為四年經濟計劃的負責人,是因為他打了張希特勒最喜歡的牌——石油。

希特勒對德國外交部貿易政策部門一名高效率的公務員所做的評論,清楚地證明了他的這一態度:「我無法忍受這個人,但他確實懂石油。」希特勒的巴爾幹政策完全是基於羅馬尼亞的石油。他把專事針對克裡木的行動寫入「巴巴羅薩」指令中,純粹是出於對羅馬尼亞油田的擔心,他認為從克裡木起飛的蘇聯空軍會對羅馬尼亞油田造成威脅。

最要命的是,希特勒對石油的痴迷,使他忽略了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的科技進步——原子物理。他的頭腦沒留下一點點空間去了解核裂變在軍事上的決定性意義,雖然發現核裂變的是德國人,率先研究這一項目的也是德國物理學家。事實再次證明,希特勒基本上是十九世紀,而不是二十世紀的人。

希特勒的每一個想法都在對蘇戰爭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最具決定性的是他對石油的痴迷。從一開始,它便主導著東線的戰事,1942年夏季,正是這種痴迷,使希特勒決定對南線提出要求,這最終決定了1942年的戰役,也因此決定了整個戰爭的進程。1942年對「石油戰線」的最終一瞥將支持這一論點。

A集團軍群被困於高加索地區的北部和西部邊緣。但希特勒拒絕承認德國的力量已發揮到了極致。他想利用古老的高加索軍用公路,衝向提比里西和巴庫。因此,他下令德軍必須渡過捷列克河以恢復攻勢。

本文選自《東進:1941—1943年的蘇德戰爭》

相關焦點

  • 希特勒的救火隊長,心狠手辣的防禦大師,這位絕望的元帥最後兵敗自殺
    這位以殘忍作戰著稱的元帥,又在新的作戰區域實施了以「焦土」作戰防禦蘇軍的戰略進攻的打法。4月初,莫德爾指揮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經激烈的戰鬥,解救了被蘇軍重兵包圍的德軍坦克第一集團軍。爾後,調集新銳兵力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實施進攻。他企圖前出科洛梅亞、捷爾諾波爾一線,挺進到亞布洛泥茨基山口的蘇軍被莫德爾擊退到科洛梅亞、布恰奇一線以東。
  • 1940年7月希特勒晉升的德國元帥
    1940年7月希特勒晉升的德國元帥 1940年7月,希特勒為新晉升的德軍元帥舉行授銜儀式、發放元帥杖。這些高級將領是:赫爾曼·戈林帝國元帥,沃爾特·馮·勃勞希契元帥,威廉·凱特爾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費多爾·馮·包克元帥,威廉·馮·勒布元帥,威廉·利斯特元帥,貢特爾·馮·克盧格元帥,埃爾溫·馮·威茨勒本元帥,沃爾特·馮·賴歇瑙元帥,埃哈德·米爾希空軍元帥,阿爾貝特·凱塞林空軍元帥,胡戈·斯佩勒空軍元帥。(原創)
  • 保盧斯戰敗投降,希特勒為什麼還要為他國葬?想想隆美爾就明白了
    為此,宣傳部門在戈培爾帶領下玩命忽悠聽眾,德國官方號召大家停業哀悼,為第6集團軍戰死的官兵舉行葬禮,然後給他們堆上數不清的榮譽,希特勒親手將元帥權杖放在保盧斯的棺材上。德軍在1941年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僅在開戰前半年就耗盡了進攻力量。截止到1941年11月,德軍不但用光了40萬預備役和8萬補充營官兵,前線部隊還有34萬人的兵力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只能去求他的盟友出兵參戰。在拼湊出52個師的僕從國部隊之後,德軍才有實力在蘇德戰線南部發起進攻,這就是進攻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藍色行動」。
  • 二戰納粹德國27位元帥,既是戰爭大師也是罪惡戰犯,結局如何?
    京特·馮·克魯格陸軍元帥,最後職位為西線總司令。1944年被希特勒召回柏林途中自殺。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陸軍元帥,西線德軍總司令。因參與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被判叛國罪獲處絞刑,1944年8月8日處決。
  • 希特勒只穿軍裝?來看看你不了解的制服文化
    腓特烈一世與希特勒簡直不要太像了,希特勒愛穿軍裝既有天性使然,也包括對前輩的敬仰和崇拜。曼納海姆曾用3萬正規軍擋住了蘇聯名將崔可夫50萬人的攻勢,這樣的戰鬥力正是德軍最欠缺的,因此希特勒很希望芬蘭軍隊更進一步的參與對蘇聯作戰,這是他會見曼納海姆時在著裝上非常考究的重要原因。其實,不管是二戰全面爆發之前還是之後,阿道夫在接見外國高級將領時,都喜歡穿著類似軍裝的衣服,比如上圖接見匈牙利攝政王時的裝束。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21個德國師番號被撤銷,保盧斯元帥投降
    1942年5月8日,德軍曼施坦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裡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衝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保盧斯被迫於11月12日停止了進攻,修整部隊。
  • 德國元帥哪家強?二戰這麼多德國陸軍元帥,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今天主要討論陸軍元帥,在十九名陸軍元帥中,除了維爾納·馮·布洛姆貝格一人是在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晉升元帥的,其餘十八位元帥都在二戰開始後晉升的,也就是說,這十八位元帥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戰功而得到了元帥的權杖。這十八位元帥自然都是在戰場上建立了累累戰功,確立了地位的,誰在這十八位元帥裡最牛最能打?
  •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是下士?答案出乎意料!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是下士?答案出乎意料!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納粹德國元首,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希特勒曾經作為步兵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 二戰時期,莫德爾元帥為何被稱之為防禦大師和「救火隊長」?
    莫德爾名聲雖不入德軍三大名將,可他也算是個能力將軍,二戰末期,阿登攻勢中他憑藉自己出色指揮能力成功阻擊盟軍西線攻勢,差一點扭轉敗局,這一戰本就不是正義之戰,失敗是必然之舉,不久後,德國全面潰敗,莫德爾元帥失望異常選擇在杜伊斯堡附近森林中自殺。莫德爾出生在一個普魯士家庭,進入軍校完全依靠自己叔父。
  • 希特勒掌權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活著,希特勒對他怎麼樣?
    尤其是在美國參戰後,德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認為德國已經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了,投降是德國最好的選擇。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似乎並不想就這麼倉促的投降,因為若是德國投降,他本人一定會被英法列為戰犯而送上法庭。
  • 二戰時期,希特勒掌管德國所有軍隊,為何其軍銜只是一個下士?
    希特勒在戰壕中作戰了4年,多次死裡逃生。最後一次,戰壕被敵人的毒氣彈擊中,希特勒被毒氣燻得昏死過去,被戰友拼死送到醫院。希特勒保住了性命,但雙眼失明,治療了1個月才逐漸恢復。此時,德國已經宣布投降了,希特勒被迫退伍。到退伍的時候,他的軍銜是下士。
  • 二戰最窩囊德國元帥:能力平平,甚至被人恥笑為「應聲蟲」!
    但是德軍中卻有這麼一個例外,他雖然高居元帥,但戰功平平,能力一般,這人就是凱特爾元帥。 凱特爾原本只是一個普通農場主的兒子,但一戰結束後,他卻得以繼續在軍隊中服役,1933年7月,凱特爾在巴特賴興哈第一次見到希特勒,並投到他的麾下,擔任第3步兵師副師長,1934
  • 魯登道夫:比希特勒更早的「第一個納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調往東線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從此成為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他或許是20世紀最具有破壞性的二三人之一。他製造了災難卻沒有被人們當成謀殺者,這是一個至關重要又令人震驚的故事。納粹分子從德國一戰後的灰燼中崛起,他們譴責魏瑪共和國在1918年11月籤訂停戰協定,以及同意《凡爾賽條約》中繁重的戰爭賠款。
  • 身為德國陸軍元帥的隆美爾,為何最後卻是被逼得服毒自盡?
    1944年10月14日,曾經被英美敬畏的德國名將、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突然逝世。 德國方面則在1944年10月18日為這位履歷貢獻的元帥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馮·倫德施泰特元帥作為希特勒的代理人出席了葬禮並致以悼詞。
  • 德國戰敗投降,德國元帥被朱可夫元帥命令過來籤字,感覺到了恥辱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伴隨著希特勒自殺的那一聲槍響,一切都煙消雲散,曾經想統治全世界的美夢瞬間破滅,全部都歸於了結束,德國最終以戰敗告終。·同年5月,參與戰爭的幾個國家協議在德國柏林的郊外籤署了投降協定,這一儀式是由當時的蘇聯元帥朱可夫主持進行。
  • 希特勒如何拉攏那些反感他的軍官團?從小金庫裡掏錢換將軍的忠誠
    在德國的小鬍子希特勒成功的當上德國總理後,他就面臨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那就是陸軍的傳統軍官團們,根本不是很喜歡他,更別提忠誠了。因為他希特勒不是軍官團的成員,連軍官都不算,以前就是個波西米亞來的粗鄙的下士。(馮·勒布的說法,他經常偷偷的管希特勒叫波西米亞的粗鄙下士。)
  • 德國元帥果然是最帥的
    軍銜是軍人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它代表國家授予軍人的榮譽和賦予的職責,對於軍銜的製作來說,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銜可以說是非常精美的,希特勒也曾說過只有讓軍人穿上英俊、帥氣的軍裝,人們才更願意參軍,而軍銜作為軍裝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德國人自然對其非常重視。
  • 「沙漠之狐」德國元帥隆美爾的巔峰與結局
    隆美爾(1891~1944年),德國陸軍元帥。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當過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後任第四軍團第七裝甲師師長。其人指揮作戰,戰術靈活多變,論計多端,先發制人,速度第一,常常使對方措手不及,從而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