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齒痕多是不是溼氣重?早晨起床後整個眼睛都有眼袋了,是不是溼氣重,還有一些疾病比如風溼性關節炎,溼疹,這些是不是都跟溼氣有關呢?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溼邪重不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
你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的時候,對著鏡子,仔細觀察舌頭。看舌頭主要看兩部分:一是看舌體,二是看舌苔。
溼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不過其本質卻是離不開水分這個特點。
通過舌體的大小,可以判斷體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脹大起來。
咱們去非洲的時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帶的人,他們很少有胖人,這就跟水分的蒸發有關係。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另外,溼多了以後舌體也可能出現裂紋,像是泡發了一樣,跟咱們洗澡時間長了手上起皺一樣。
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清淨的,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達不到這個程度,出現了膩苔,那可能就預示著身體出現了問題。
膩苔是什麼樣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掛著一層剛喝完的牛奶一樣,又白又厚。
像這種舌苔白厚,看起來比較滑膩的,說明體內溼氣比較重或體內有寒;如果舌苔黃厚而且滑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舌苔薄說明病只是處於初期,病位淺;舌苔厚,說明病已經逐漸侵入體內,病位較深。
那我們總結一下,看溼氣在舌頭的主要表現就是: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或舌體有裂痕、舌苔厚、發黏、就表明體內溼氣過重。
有的人起床後覺得特別疲勞,頭上像有東西裹著一樣,整個人沒有精氣神。
有的人清晨大便後,發現大便黏,不容易擦乾淨,別人用一兩張紙就行,他得用三四張。而且,有可能衝一次水還衝不乾淨。還有人在小便時排尿不暢,有淋漓不盡的感覺。
《黃帝內經》中說:」傷於溼者,下先受之。「我們收水往低處流,溼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溼邪容易侵襲腰以下部位。
被溼邪困住了肌表的經絡,肢體就會困重,懶動;如果溼邪阻於中焦就會胸脘痞悶;如果溼邪停於下焦,氣化不利就會小便短澀。
「溼」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水,右邊是兩把晾著的絲,小篆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濕」。
它左邊的形符說明跟水有關。右上的符號為「日」,也就是太陽,右下的表示掛在架上的絲織品。
了解到這些,溼的含義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過後的絲織品,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分蒸騰往上走,形成瀰漫、氤氳之勢,這就形成了溼。
溼的本質是水。溼從水中來,但是又與水不同。溼是瀰漫在天地之間微細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卻看不見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溼是有形之物。水和溼是可以互化的。
從「溼」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溼必須依靠陽氣的作用,陽蒸水動,氤氳成溼。
溼也可以化成水,在寒涼的氣溫下將溼聚在一起即為水,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除溼機,這裡面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降溫將溼氣凝聚到一起,所以除溼機裡最後抽出來的都是水。
中醫有很多關於病理的解釋,往往就來自於對自然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取象類比。自然界中,江河湖泊之水在太陽光熱的作用下,被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形成雲,最後又變成了雨落下來。
在我們人體內,水液代謝也要依靠陽氣的作用。水液在體內是以「氣」的形式運行的,也就是說液態的水液需要轉化成氣才能運行到全身,這一轉化就需要陽氣的溫煦、氣化作用。
離開了陽氣的氣化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就無法進行,讓多餘的水液就會停留在體內,導致內溼。
內溼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損造成的。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溼邪就會通過大小便等途經排出體外;但是如果脾胃虛弱,水溼就會滯留在體內,從而形成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所以除溼應該先當健脾胃。
健脾除溼的方子非常多,每一個方子針對的溼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讓我給大家推薦一款人人都適用的祛溼方,那麼當數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方——四神湯。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大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
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道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一個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
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 『四神湯』了。
四神湯其中「四神」是指:山藥、蓮子、茯苓、芡實(或薏仁)。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15克。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祛溼健脾和胃。
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溼為長,芡實健脾祛溼。
四神湯裡不但有茯苓化溼,還有芡實把溼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溼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四神湯裡面這四位藥食同源的食材性質都非常平和,效果好,不光能祛溼,還能健脾固腎,不管你是溼熱還是寒溼都能用,對大家具有普遍適用性。
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所以非常適用,怎麼吃都長不胖的瘦子,還是喝口水都長肉的胖子。特別是那些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吃多少都不長肉的人,非常有用。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四種原料。
俗諺有云:「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說的就是蓮子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蓮子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洩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味甘溫,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民國大醫家張錫純認為,山藥即滋陰又利溼,能滑潤又收澀。功能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且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成為無上之品。
《神農本草經》中關於茯苓的記載:「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甘、淡,平。因其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故古人謂之為「四時神藥」。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
茯苓在全國各地都有產出,大別山地區(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是最大產地,其中又以安徽安慶所出產「安苓」的產量大。隨著野生資源的消耗,野生茯苓日益稀少,目前多以人工栽培為主。
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有「水中人參」之美稱。
古藥書中說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南芡主要產於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北芡又稱池芡,主產於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於南芡。
選擇芡實一定不要選擇被硫燻過的芡實,被硫黃燻過的芡實聞起來會有酸味,有可能是蟲蛀後再加工的。購買的時候最好不要購買這種芡實。
以上這「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非常適合那些怎麼吃都長不胖的人,喝口水都會胖的人,食慾不佳或者總是會出現消化不良的人。但是若是近期大便乾燥就暫時不要吃,等身體恢復再食用。
--- 孫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