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溼氣重?這味千古食方,健脾祛溼,僅用了四味藥!

2021-02-17 時空醫學

你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的時候,對著鏡子,仔細觀察舌頭。看舌頭主要看兩部分:一是看舌體,二是看舌苔。

溼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不過其本質卻是離不開水分這個特點。

通過舌體的大小,可以判斷體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脹大起來。

咱們去非洲的時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帶的人,他們很少有胖人,這就跟水分的蒸發有關係。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另外,溼多了以後舌體也可能出現裂紋,像是泡發了一樣,跟咱們洗澡時間長了手上起皺一樣。

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清淨的,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達不到這個程度,出現了膩苔,那可能就預示著身體出現了問題。

膩苔是什麼樣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掛著一層剛喝完的牛奶一樣,又白又厚。

像這種舌苔白厚,看起來比較滑膩的,說明體內溼氣比較重或體內有寒;如果舌苔黃厚而且滑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舌苔薄說明病只是處於初期,病位淺;舌苔厚,說明病已經逐漸侵入體內,病位較深。

那我們總結一下,看溼氣在舌頭的主要表現就是: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或舌體有裂痕、舌苔厚、發黏、就表明體內溼氣過重。

有的人起床後覺得特別疲勞,頭上像有東西裹著一樣,整個人沒有精氣神。

有的人清晨大便後,發現大便黏,不容易擦乾淨,別人用一兩張紙就行,他得用三四張。而且,有可能衝一次水還衝不乾淨。還有人在小便時排尿不暢,有淋漓不盡的感覺。

《黃帝內經》中說:」傷於溼者,下先受之。「我們收水往低處流,溼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溼邪容易侵襲腰以下部位。

被溼邪困住了肌表的經絡,肢體就會困重,懶動;如果溼邪阻於中焦就會胸脘痞悶;如果溼邪停於下焦,氣化不利就會小便短澀。

「溼」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水,右邊是兩把晾著的絲,小篆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濕」。

它左邊的形符說明跟水有關。右上的符號為「日」,也就是太陽,右下的表示掛在架上的絲織品。

了解到這些,溼的含義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過後的絲織品,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分蒸騰往上走,形成瀰漫、氤氳之勢,這就形成了溼。

溼的本質是水。溼從水中來,但是又與水不同。溼是瀰漫在天地之間微細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卻看不見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溼是有形之物。水和溼是可以互化的。

從「溼」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溼必須依靠陽氣的作用,陽蒸水動,氤氳成溼。

溼也可以化成水,在寒涼的氣溫下將溼聚在一起即為水,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除溼機,這裡面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降溫將溼氣凝聚到一起,所以除溼機裡最後抽出來的都是水。

中醫有很多關於病理的解釋,往往就來自於對自然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取象類比。自然界中,江河湖泊之水在太陽光熱的作用下,被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形成雲,最後又變成了雨落下來。

在我們人體內,水液代謝也要依靠陽氣的作用。水液在體內是以「氣」的形式運行的,也就是說液態的水液需要轉化成氣才能運行到全身,這一轉化就需要陽氣的溫煦、氣化作用。

離開了陽氣的氣化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就無法進行,讓多餘的水液就會停留在體內,導致內溼。

內溼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損造成的。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溼邪就會通過大小便等途經排出體外;但是如果脾胃虛弱,水溼就會滯留在體內,從而形成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所以除溼應該先當健脾胃。

健脾除溼的方子非常多,每一個方子針對的溼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讓我給大家推薦一款人人都適用的祛溼方,那麼當數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方——四神湯。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大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

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道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一個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

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 『四神湯』了。

四神湯其中「四神」是指:山藥、蓮子、茯苓、芡實(或薏仁)。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15克。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祛溼健脾和胃。

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溼為長,芡實健脾祛溼。

四神湯裡不但有茯苓化溼,還有芡實把溼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溼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四神湯裡面這四位藥食同源的食材性質都非常平和,效果好,不光能祛溼,還能健脾固腎,不管你是溼熱還是寒溼都能用,對大家具有普遍適用性。

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所以非常適用,怎麼吃都長不胖的瘦子,還是喝口水都長肉的胖子。特別是那些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吃多少都不長肉的人,非常有用。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四種原料。

俗諺有云:「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說的就是蓮子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蓮子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洩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味甘溫,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民國大醫家張錫純認為,山藥即滋陰又利溼,能滑潤又收澀。功能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且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成為無上之品。

《神農本草經》中關於茯苓的記載:「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甘、淡,平。因其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故古人謂之為「四時神藥」。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

茯苓在全國各地都有產出,大別山地區(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是最大產地,其中又以安徽安慶所出產「安苓」的產量大。隨著野生資源的消耗,野生茯苓日益稀少,目前多以人工栽培為主。

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有「水中人參」之美稱。

古藥書中說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南芡主要產於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北芡又稱池芡,主產於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於南芡。

選擇芡實一定不要選擇被硫燻過的芡實,被硫黃燻過的芡實聞起來會有酸味,有可能是蟲蛀後再加工的。購買的時候最好不要購買這種芡實。

以上這「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非常適合那些怎麼吃都長不胖的人,喝口水都會胖的人,食慾不佳或者總是會出現消化不良的人。但是若是近期大便乾燥就暫時不要吃,等身體恢復再食用。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脾胃不好,溼氣重,試試健脾祛溼食方
    早晨起床後整個眼睛都有眼袋了,是不是溼氣重,還有一些疾病比如風溼性關節炎,溼疹,這些是不是都跟溼氣有關呢?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溼邪重不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像這種舌苔白厚,看起來比較滑膩的,說明體內溼氣比較重或體內有寒;如果舌苔黃厚而且滑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舌苔薄說明病只是處於初期,病位淺;舌苔厚,說明病已經逐漸侵入體內,病位較深。那我們總結一下,看溼氣在舌頭的主要表現就是: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或舌體有裂痕、舌苔厚、發黏、就表明體內溼氣過重。
  • 秋季藏溼氣最重的這幾天,用4個方法健脾祛溼,助消化
    今年你的脾胃還有一個坎沒過,熬過這個溼氣來襲的節點,才能安然渡過秋天。今年最後一波,也是秋天藏得最深的一波溼氣就要來襲了,秋天不是要滋陰潤燥嗎,怎麼還忙著祛溼呢?對呀,可是溼氣重也可以是人造的呀。你看看中秋國慶一起來,以前中秋3天沒時間吃的月餅,現在好了可以吃8天月餅了
  • 脾胃虛、溼氣重先別急,每天做這3件事,快速健脾祛溼
    脾胃虛溼氣重,對男人而言可能沒什麼,但對女性朋友就非常不友好了,因為女性長期脾虛溼氣重容易導致皮膚發黃、面色不佳、眼袋變大、脫髮嚴重、食慾下降或逐漸變胖等等,都是脾虛溼氣重惹的禍。那麼,女人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脾胃好不好?溼氣重不重呢?
  • 「溼氣重」有3個因素,祛溼氣不能「忘本」,做好3點,健脾祛溼
    如下三點,幫助判斷自己是否有溼氣重: 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蒙,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成天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來;皮膚上可能會有溼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甜發膩;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有點「發胖」,顏色偏淡。
  • 男人溼氣重,再強壯也是「虛」的,教你健脾祛溼小妙招,強健脾胃
    溼氣是中醫理論概念,主要是指個人體內陰陽失衡導致的。女性溼氣重會導致宮寒或者體內有淤血,使得臉上會長斑或者月經不調。而對於男性而言,溼氣重也是會表現出來的。其實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男性溼氣重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男性容易脾虛或腎虛,到時候不僅會損害消化系統也會影響生殖系統。所以祛溼對於男性而言則顯得非常重要,以下將介紹幾種男性祛溼的方法,可以幫助男性健脾祛溼,不妨了解一下。
  • 春夏雨多溼氣重 」四神」健脾祛溼忙
    外溼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遇熱則成為溼熱。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害,水溼聚積體內,形成內溼。春夏交替,氣候多變且潮溼,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很多人會出現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溼氣重的表現。
  • 四君子湯,千年脾胃第一方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君子,每個人都希望跟君子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上善若水。宋朝這4味君子的相遇成就了千古美談,演繹了至今還在口耳相傳的佳話,它們是上蒼賜給人類的物華天寶,它們通力合作、默默無聞、任勞任怨滋養著中國人特有的脾胃。
  • 脾虛,溼氣重?平時常吃這3物,對調理脾胃,祛溼健脾或許有幫助
    脾虛人群,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大家應了解一下,及時調養1、水腫脾胃溼寒的人,身體會頻繁出現浮腫,尤其是下肢部位,如果脾胃受損就會使體內水液代謝失衡,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大量堆積在體內,就會形成水腫。2、食慾下降脾可以輔助腸胃進行消化與吸收,如果脾臟受損就會影響消化功能,出現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的現象。
  • 它是天然的「祛溼藥」,溼氣重的人喝了,排出溼氣身體清爽
    它是天然的「祛溼藥」,溼氣重的人喝了,排出老溼氣身體也清爽了。1.普洱茶常喝的茶裡面,祛溼作用最好的就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屬於老茶,也是發酵的茶,相比於綠茶而言,寒氣已經大為減少,並且有充足的光照,以及後期的發酵過程,使得普洱有很好的驅寒散溼的作用,溼氣重的人,可用滾燙的開水來泡普洱茶,日常飲用對祛溼很有幫助。
  • 只祛溼、不健脾,溼氣永遠去不完!
    單純的紅豆薏米水,的確是去溼氣,喝了小便增多,這便是滲溼的表現。但如果溼氣源頭——脾虛,沒有解決,脾氣虛損,運化無力,身體很容易又滯留溼氣,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祛溼,先健脾。  這款芡實蓮子粉,便是健脾祛溼的超級組合拳。
  • 國醫大師的養生茶,健脾、祛溼、補氣三合一
    氣虛溼重舌如果你的舌頭也呈現出上面一樣的狀態,就要注重補氣祛溼了。無論是氣虛,還是溼氣重,其根本都在於你的脾胃出了問題。中醫講「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弱了,運化不了,久而久之,正氣得不到補充,還會源源不斷地生出溼氣,反過來又拖累脾胃。
  • 溼氣重容易胖,想要變瘦,先除溼氣,溼氣沒了脾胃強,身材變好了
    ,口臭,便秘,皮膚癢等情況,說到溼氣,我們就會想到薏米,為了改變這種現象調理好身體,很多中醫也建議經常吃點薏米,可以幫助身體去溼氣、健脾胃,充滿活力。#五穀雜糧#薏米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中藥,薏米可以使皮膚光滑,減少皺紋,消除色素斑點,對面部粉刺及皮膚粗糙也有很好的效果,還具有營養頭髮、防止脫髮的作用,並使頭髮光滑柔軟;薏米味甘、淡,性微寒,這味藥生用可以利溼排膿
  • 早春陰溼漸傷脾,3個方法健脾祛溼!
    長期消化不好、不愛吃飯的孩子,大多是家長餵養方法損傷了孩子脾胃,長此以往形成脾虛。使用了抗生素後沒有及時調理孩子體質,也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虛。長期吃容易助溼的食物。性味寒涼的食物大多有清熱、滋陰的功效,但也多能助溼;同時,寒涼之物傷陽氣,傷脾胃,也會加劇溼重。
  • 體內溼氣重,三伏天是「祛溼」好時機,3個妙招,趕走一年的溼氣
    脾不好全身上上下下都可能不好,所以說,溼氣是六邪中最為煩人的,這也是為什麼說脾為後天之本的原因。三伏天,如何健脾祛溼?妙招1:多運動運動也是去溼氣的一個好方法。如果體內的溼氣特別重,還可以在三伏天用艾草燒熱水泡腳,艾草有比較好的舒活經絡、驅寒活血的作用,用艾草水泡腳,可以使身體注入陽氣,從而排除體內的溼氣與寒氣。但是要注意,在經期、孕期的時候,儘量不泡腳。為什麼說健脾、祛溼勢在必行?
  • 臉上有3個信號,暗示溼氣重了!中醫爺爺教的2招,祛溼簡單極了
    1、肌膚變暗沉體內溼氣重,外溼困阻脾胃陽氣,陽氣不足而氣血不暢,而臉部是人體血管最密集的部位,氣血不足會直接影響臉色,讓你失去紅潤氣色,變得晦暗無華。2、皮膚變粗糙溼氣重則脾胃的運化功能較差,溼氣在體內阻塞就會減緩皮膚代謝,容易使皮膚出現乾燥瘙癢等症狀。
  • 體內溼氣重不重,脾胃好不好,注意大便的三個變化,試試一方調理
    體內溼氣重不重,脾胃好不好,注意大便的三個變化,試試一方調理。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說自己脾胃不好溼氣重,有時候,自己也有會有這個感覺。從我們傳統養生的角度來看,脾胃好不好、溼氣重不重,確實是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然而,什麼情況下,說明脾胃有點不好了?
  • 健脾祛溼養生方——四神湯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 中醫健脾補氣第一方,溼氣重沒力氣,身體虛的救贖來了!
    這是脾氣虛,其實用一個小方子就能調理。這個方子可以說是中醫健脾補氣第一方,如果有下面這些煩惱一定不要錯過。或者分享給身邊有這些煩惱的朋友和家人。活法兒雙十一進行中,戳圖直接購買,別忘了用券👇慢慢的溼氣開始變多,齒痕舌、咳痰、肥胖...都開始越來越明顯。那脾虛怎麼辦呢?健脾益氣第一方:四君子湯再也沒有哪個方子比四君子湯更能健脾補氣了。四君子湯是中醫健脾補氣的第一方,很多中醫調理脾胃的方子都是在這個方子基礎上加減變化來的。
  • 明日穀雨,溼氣重,這6種食物別錯過,能健脾祛溼,輕鬆度過雨季
    明日穀雨,溼氣重,這6種食物別錯過,健脾祛溼,季節交替少感冒,輕鬆度過雨季穀雨時節的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提醒人們時至暮春,初夏將至了。也就是說脾只在每季末旺盛,氣血應四季而流布,調整,其實就是人要適應季節的變化。張仲景補脾溫陽的方子,最喜歡用的藥是甘草、大棗、生薑,都是入脾胃經的。甘草大棗味甘,是入脾的,生薑既有健脾,還有和胃的功效。
  • 祛溼健脾,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煮粥煲湯丟一點,溼氣一掃而光
    從中醫角度而言,體內有溼,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從這點來看,脾胃就好比人體的一臺「抽水機」。 當「抽水機」的出水道有阻塞,引起體內「水溼」過多,排出不暢,常表現為下焦溼熱、水腫、腳氣、溼痺(如關節肌肉酸痛),這種時候,才適合用薏米,因為薏米健脾作用弱,但有利水滲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