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健脾,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煮粥煲湯丟一點,溼氣一掃而光

2021-02-07 家庭醫生

 

最近,南方忽而暴雨來襲,忽而小雨淅瀝,而溼氣也此消彼長,纏纏綿綿,就跟三千煩惱絲一般剪不斷,讓人渾身不爽。


 

於是,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了日程,很多人自己煲了紅豆薏米水,或者買來各種祛溼湯、祛溼茶、祛溼粥煮來喝。


然而,不少人喝來喝去,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


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

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溼方!

用錯反傷身

 

說到祛溼,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紅豆+薏米這個傳說中的「王炸」組合?


 

事實上,紅豆薏米水並不是萬能祛溼方。

 

從中醫角度而言,體內有溼,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從這點來看,脾胃就好比人體的一臺「抽水機」。

 

當「抽水機」的出水道有阻塞,引起體內「水溼」過多,排出不暢,常表現為下焦溼熱、水腫、腳氣、溼痺(如關節肌肉酸痛),這種時候,才適合用薏米,因為薏米健脾作用弱,但有利水滲溼作用。


而對於另一種常見的「溼」,薏米的作用卻比較弱,即:因「抽水機」動力不足,無法將體內「水溼」很快抽出去所導致的溼阻中焦(神疲乏力、消化不良)。


 

除了沒有對症,用錯藥材也是祛溼事倍功半的原因:

 

生薏米 ×

炒薏米 √

 

生薏米偏寒涼,假如本身脾胃就虛寒,很容易耗掉本來就不多的陽氣,使溼邪更猖狂。

 

炒過的薏米沒那麼偏涼,對脾胃傷害相對會小一些,健脾之力會強一些。


紅豆 ×

赤小豆 √

 

紅豆薏米水中的「紅豆」,其實是赤小豆。


 

紅豆基本上沒有祛溼作用,就是一種普通食品;而赤小豆則藥食同源,具有利水滲溼的功效。


祛溼,別再迷戀薏米了!

內行人都愛它

 

中醫有言: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難,但有章可循。對付體內溼氣,在很多時候,以下幾種藥食同源的藥材更合適。

 

 1.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堪稱夏季祛溼小能手,是廣東人最愛拿來煲湯的藥材之一,客家人經常用它煲雞湯、燉排骨。


中醫認為,五指毛桃性平,味甘辛,有健脾補肺、利溼舒筋的作用。

 

國醫大師鄧鐵濤愛用它補氣健脾,說它補而不燥,為首選佳品。

 

五指毛桃被叫做牛奶木、五指香,因其湯色如牛奶,味如椰香、奶香,初次品嘗者,往往一啖難忘。


圖源:編輯自己拍的


五指毛桃藥食同源,不管是食補還是藥療,都需細細分辨:

 

色——以表面黃棕色,斷面黃白色為佳;色澤喑啞,則存放日久或乾燥失節;色澤鮮黃,則燻硫保水。

紋理——上等的五指毛桃斷面質地緻密,一圈一圈的同心性環紋清晰可見。

氣味——五指毛桃有淡椰香或奶香味,如無或發酸,則為劣質品。


 2.  白朮

 

中醫認為,白朮,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白朮氣味清香,日常煮粥、煲湯、泡茶適當丟幾片進去,風味更佳。

 

市面上,白朮一般以片裝出售,選購時挑斷面呈黃白色、質地適中、用手捏之可碎、氣味清香的白朮片。斷面如有棕黃色的油點更好。



推薦食譜——白朮陳皮粥

 

白朮補氣健脾,陳皮性辛、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效。

 

做法:炒白朮10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

 

適用人群: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人群。

 

注意:白朮性偏溫燥,有禁忌症,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服用。建議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服用。


 3.  茯苓

 

老話講:一兩茯苓一兩金。此話不無道理。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也就是說,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自古以來,茯苓就是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有「十藥九茯苓」的說法。


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選購茯苓,以雲南的野生「雲苓」質量最優,安徽的栽培「安苓」產量最大。

 

推薦食譜——茯苓枸杞茶

 

方法:取茯苓100克、枸杞子50克、紅茶100克。將茯苓與枸杞子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l0克,加紅茶6克,加入適量開水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尿通淋。

※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茯苓。


 4.  芡實

 

芡實,俗稱「雞米頭」,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藥用歷史。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健脾開胃祛溼,宜用炒芡實,以廣東肇慶產為道地。選購時,以粒大、均勻、無蟲蛀、無碎粉及雜質、色澤均勻者、味淡者為佳。


推薦食譜——淮山芡實燉魚肚

 

做法 :取淮山藥 50 克、芡實 30 克、魚肚 1 個。


將淮山,芡實洗淨,浸半小時;魚肚用開水浸泡 20 分鐘,洗淨切幾件;把用料全部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 1~2 小時,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遺精、遺尿、頭暈耳鳴、腰酸疲乏,或老人視物不清、夜尿頻多、手足不溫者。


※注意:便秘、尿赤、產後、嬰幼兒,不宜用芡實。


最後提醒一下:更專業的祛溼,建議諮詢正規中醫師,辨明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溼邪(如肺、脾胃、肝、經脈、肌膚等),才好進行相應調理。


不要被市面上那些被吹上了天的祛溼產品收了智商稅!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右下角你點一個「在看」

小編工資漲5毛

相關焦點

  • 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要祛溼,方法很重要!
    最近,忽而暴雨來襲,忽而小雨淅瀝,溼氣此消彼長,纏纏綿綿,讓人渾身不爽。於是,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日程,很多人自己煲紅豆薏米水,或者買各種祛溼茶煮來喝。然而,不少人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溼方用錯反傷身!說到祛溼,第一反應是不是紅豆 薏米這個傳說中的「王炸」組合?
  • 梅雨季,身體也要祛溼!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很多人還不知道…
    梅雨季節,溼氣此消彼長,纏纏綿綿,讓人渾身不爽。於是,一年一度的「祛溼」大計又提上日程,很多人自己煲紅豆薏米水,或者買各種祛溼茶煮來喝。然而,不少人還是整天睏倦、脾胃差,甚至便秘、拉肚子,溼氣不減反加重,怎麼回事?多半是沒用對祛溼藥材、沒找對祛溼方法!紅豆薏米水不是萬能祛溼方用錯反傷身!說到祛溼,很多人想到的是紅豆薏米這個傳說中的「王炸」組合。
  • 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要祛溼,方法很重要
    對付體內溼氣,在很多時候,以下4種藥食同源的藥材更為合適: 1.  白朮中醫認為,白朮,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溼利水。白朮氣味清香,煮粥、煲湯、泡茶時丟幾片進去,味道更佳。為健脾開胃祛溼,宜用炒芡實。選購時,以粒大、均勻、無蟲蛀、無雜質、色澤均勻者、味淡者為佳。
  • 祛溼神器紅豆薏米水,越吃溼氣越重!夏天最適合吃它,除溼又健脾
    溼氣,就是身體無法利用的水,廢水。 廢水,就是垃圾,垃圾有兩個特性:1、多餘。比如,這東西太多了,用不了,我們就會把它當垃圾丟了。2、放錯地方。祛溼在中醫裡專門指,祛除關節、筋骨、經絡部位的溼氣。而且經常是與風溼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宣傳太廣,很多人都把它當做除溼的總稱,而不只是中醫學術裡的範圍。對,打開門窗,通風!風會把房間裡的溼氣帶走,這就是祛溼最原本的含義。祛溼的部位在關節、筋骨、經絡,化溼和燥溼則在脾胃。化溼、燥溼專指,祛除脾胃的溼氣。
  • 薏米不是祛溼氣最厲害的,「它」才是,這樣吃把溼氣一掃而光
    有這樣一個食物,《本草經百種錄》說它「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得到最好的「土氣」,擅長補益脾腎。而且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溼效果優於薏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補益脾胃,讓它獲得動力;同時去除體內溼氣,溼氣沒了,氣血動起來沒有累贅,人就會輕鬆,消除睏倦。 現在的天氣溼熱交雜,這時候身體內陽氣又弱。脾胃弱的人容易腹脹,消化不良,沒胃口,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成型的問題。
  • 體內溼氣很重的人,每天吃一點,或許可以幫你排出溼毒
    夏天是去除溼氣好的時機,如何去除溼氣呢?這幾種食物被稱為天然的「祛溼王」,體內溼氣很重的人,每天吃一點,可以幫你排出溼毒,大肚腩悄悄瘦!1、涼拌苦瓜苦瓜是屬於夏季的應季蔬菜,現在有大棚種植,一年四季都有,苦瓜中含有一種叫奎寧的物質,具有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的功效,溼氣重的人夏天多吃一些,去除溼氣,苦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對女性朋友來說,還具美白的功效。
  • 祛溼氣最厲害的,不是薏米,而是它!這樣吃把溼氣一掃而光~
    芡(qiàn)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子。新鮮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並有著「水中人參」的美名,在南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它被大家熟知的是「雞頭米」。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溼。若天氣熱中添溼、溼上加熱,極易損傷脾胃功能。
  • 吃薏米祛溼的人,90%都犯了這個錯!祛溼不成反傷脾
    (記住了,赤小豆長這樣) 第二點,薏仁性涼,多吃易傷脾,所以不能直接煮來吃,在熬製前需要先把薏仁幹炒15分鐘,才能夠減輕它的寒性。 第三點,溼邪分為溼熱和寒溼,赤小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所以赤小豆薏米水只適合症狀不嚴重的溼熱體質,對於寒溼患者來說,赤小豆薏米水可能會越喝越寒,越喝溼氣越重。 那麼,溼熱的人有哪些表現呢?一般來說,有口苦、口乾,舌苔厚、黃,睏倦乏力,老覺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較多,大便不通暢、黏膩,精神煩躁等。
  • 木棉花煲湯可健脾祛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所以就有不少老人家在木棉樹下,撿木棉花回去曬乾煲湯,祛體內溼氣!但是這樣真的可以祛溼?專家就說這樣可能分分種祛溼不了,還會增加你的溼氣!對身體無益!製作:木棉花和陳皮洗淨,加水煎汁,去渣待用;粳米洗淨,加水和木棉花陳皮汁煮粥;待粥快成時,加入適量蜂蜜,稍煮即成。功效:健脾祛溼,涼血止血,潤肺止咳。
  • 祛溼別再只認紅豆薏米水!這些常見食材,同樣是溼氣的「天敵」
    最近雨水太多,溼氣見長,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變得身軀沉重,整個人溼噠噠的。正所謂萬惡溼為首,胖了怪它,長痘怪它,眼袋怪它,睏倦賴它。這讓人討厭的溼氣要如何有效地趕跑它?快來看看!溼氣重的人,往往會有以下這些表現:凡祛過溼者,無人不識紅豆薏米水的大名。
  • 常吃茯苓能祛溼健脾,但怎麼吃效果好?教你製作4款養生祛溼粥
    茯苓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中藥,很多人都會用它來煮粥喝,它的祛溼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人都會用它作為祛溼的「好幫手」。茯苓的營養價值是比較高的,它有很好的祛溼效果,因而對脾胃的保養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茯苓怎麼吃效果最好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茯苓去溼效果很好的粥和湯,趕緊學起來。
  • 紅豆薏米被稱為去溼氣的「王炸」,有10點用法,才能祛溼健脾
    紅豆薏米被稱為去溼氣的「王炸」,有10點用法,才能祛溼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而紅豆薏米之所以成為傳統的祛溼名食,其起源就是來源於此。因此,他們也被歷代養生人士俗稱為去溼氣的「王炸」。
  • 薏米祛溼效果真的很好嗎?
    如果單純地吃薏米祛溼,基本是沒有太大效果的,除非每天都長時間堅持吃,這樣堅持幾年,大概會有效果吧?對於祛溼確實有效,但是作用主要是在健脾,但是薏米作為食療,健脾的能力有限,而且很多人吃薏米的方法不對,所以很少有人靠吃薏米來祛溼。
  • 薏米的養生功效多,要怎麼吃才可以祛溼!
    但是你知道薏米怎麼吃可以去溼嗎?薏米的營養價值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薏米怎麼吃可以去溼,一起來看看吧。中醫認為,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所以,老廣家裡都會有薏米,用來煮粥、煲湯,健脾利溼。
  • 它是夏天第一豆,拔除溼氣、健脾止瀉……比雞蛋還營養!
    白扁豆被稱為「夏天第一豆」,它祛溼賽薏米,補腎賽芝麻,是天然的胰島素、抗癌藥,國家級名老中醫連建偉教授和浙江省中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徐宇傑主任中醫師等老中醫都十分推崇食用白扁豆。在健脾的食材高手中,白扁豆被李時珍捧為上賓,將白扁豆稱為脾之谷,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洩瀉,暖脾胃」。
  • 春季吃什麼祛溼 吃這些食物趕走溼氣
    進入春季,萬物復甦,溼氣增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體質,有的人的體質溼氣很重,溼氣重也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其實要想去除身體中的溼氣,飲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那麼去溼氣的食物有哪些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春季祛溼季!薏米這樣吃,祛溼效果翻一倍
    《神農本草經》將薏米列為上品,要說薏米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溼的作用了,嶺南地區氣候潮溼,很多家庭選用薏米煲湯飲用,以化解體內溼邪。薏米祛溼,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從根本上解決溼邪引起的各種症狀。薏米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健脾、除痺、清熱排膿的作用。很多人知道薏米有改善脾虛洩瀉的作用,就經常用薏米煮湯或熬粥來喝,但效果卻微乎其微,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 祛溼最厲害的不是薏米,而是它!健脾抗衰老,每天都能吃~
    可見,溼氣對身體傷害眾多。那麼,要怎樣才能祛除溼氣呢?很多人會選擇薏米。的確,薏米營養價值很高,且有很好的祛溼功效。但是,熟悉中醫藥知識的朋友都知道,用薏米祛溼一定要分清體質。一般來說,只有熱性體質的人,才適宜用生薏米祛溼。而對於寒性體質者,則適宜用炒薏米祛溼。如果您不能很好地為自己辨證,那麼,還真不如選用另一種祛溼佳品——芡實。
  • 「祛溼神器」紅豆薏米水這樣喝,溼氣反而更重了!很多人都喝錯
    幾乎都是大家身體裡面有溼氣,對於紅豆薏米水來說,溼氣重的人現在可以喝,體內溼燥並存的人夏天要少喝,而體內有燥的人,不適合喝。需要祛溼的人:虛胖、腿易腫、早上臉腫、早上嗓子有痰、臉上愛長痘、嘴裡發粘紅豆+薏米=排毒、養顏、祛溼紅豆富含維他命多種礦物質有補氣血、消腫的功效 而薏米有健脾胃、清熱排毒的作用 紅豆與薏米的完美結合還具有減肥的功效。薏米:利水滲溼,健脾胃清肺熱止洩瀉。
  • 祛溼,別再迷戀薏米了!它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脾臟最易受到溼氣的侵襲,其所主的水液運化隨之失常,就導致溼從內生,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洩、便後不爽、舌邊齒痕,苔厚膩等。說到祛溼,很多人會先想到薏米,不過,也有不少人表示吃了薏米卻不管用呀!怎麼回事?這很可能是用錯了藥材,比起薏米,有一種藥材更適合祛脾胃氣虛導致的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