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或者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會因天生敏感而擔心別人給自己"差評",生活得處處都有壓力有焦慮,而周圍的人也會因為他的"想太多"感覺相處不自在。
"想太多"的人通常有6個特徵:
1. 說話做事會非常在意別人的感受,生怕自己做的不對。
2. 總是擔心別人會拒絕自己、討厭自己。
3. 與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預先想好最差的結局,或者最壞的打算。
4. 很會察言觀色,關注對方的小動作、小表情。
5. 因為擔心,有時候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者迴避,甚至撒謊。
6. 當自己真的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內心會有很大的反應,但是表面上還是會強裝自己沒有事情的樣子。
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中,屬於"高敏感"型。
對於高敏感型的人,每一次社交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而因為這樣的負擔,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社交,封閉自己。
對於交往中的負面反饋,高敏感型的人傾向於對他人可能發出負面的反饋而感到過度的擔心。比如他們有事情想請朋友幫忙,可能朋友還沒有開口,他們就已經在準備被拒絕的各種反自身應。這是認知和情緒層面上。
從行為層面上,高敏感型的人,很容易觸發過激反應。
比如上個例子,如果朋友真的拒絕了他們,他們會感到非常的不好,感覺自己肯定哪裡做錯了,或者平時對朋友不是很好,朋友才會拒絕自己。
心理學家們說:人際關係"高敏感型"的人,原因大部分是缺乏自信,誤會別人的意圖和行為,讓自己和人交往時陷入窘境,以至於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乾脆迴避社交。
這樣的人,如何自我調整呢?
首先,這需要很細緻的觀察。
觀察自己是在哪些時刻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當下內心的想法是什麼?看看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其次,我們要學會自我暗示。
可能之前自己在不經意間就告訴了自己我不夠好,我很多地方做錯了,我不能做這些等等,我們現在調整為良性暗示:我很棒,別人也很喜歡我,別人是尊重我的,我可以被愛被認可等。用這些好的心理暗示去逐步替代不好的心理暗示,慢慢從自己開始去認可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做的很好,相信自己會被他人喜歡。
之後,我們可以自己隔一段時間給自己寫信,記錄下社交時候當下的不安,自己的想法,等過些時間再去回看這些情緒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在為曾經害怕膽小的自己而傷心,自己會同情自己、可憐自己,想讓強大的自己去守護弱小的自己,慢慢調整成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不求迅速改變,但可以循序漸進地讓自己不再太敏感,甚至轉化這些敏感成為一個內心溫暖的人,去照顧他人的感受。
作者:樂天心理 小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