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心理諮詢還是痛苦怎麼辦?努力生活,在痛苦中尋求答案與解脫
在佛陀開悟之前,他神農嘗百草般嘗試過各種五花八門的修行方式,最終達到開悟的境界。
我們也許會認為,當佛陀達到開悟的境界,從此與我們普通人就涇渭分明,全然不同,也不再有煩惱了。
但事實絕非如此。
佛陀在開悟後,當他的國家跟鄰國發生戰爭時,他告訴自己的弟子也是親生兄弟阿難尊者,看著母國被別國徵服,自己的內心是痛苦無比的。
開悟的佛陀尚且無法擺脫業力,仍會為國家被侵略痛苦。做幾次諮詢就想永遠擺脫自己的症狀,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開悟不代表不會為任何事痛苦,所以開悟後,佛陀仍在同我們一起努力修行。但是開悟讓佛陀對生命的觀點變得無可撼動,穩如磐石,他以此覺察自我、他人、世界,他因為開悟獲得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同理,做完心理諮詢也不代表來訪者一定會好起來,但諮詢師也會帶給來訪者提供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視角,來訪通過消化、吸收,也會生成一種新的看待世界和自己生命的視角。
痛苦永遠在那裡,因為業力使然,命運使然。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怎麼看待它,怎麼與它相處,這就是心理諮詢的意義所在。
正念療法之什麼是正念
正念療法是由麻薩諸塞大學的榮譽教授卡巴金(Jon Kabat-Zinn)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心理治療方法。
經過長時期的反應和文獻報告,正念療法對神經症、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應激障礙都有相當大程度的改善作用。
正念療法源於東方的佛學——《大念處經》,師從三祖僧璨和唐朝的六祖慧能,與老子、莊子的教誨一脈相承,強調源於來訪者自身內在的療愈力量,如慈悲、智慧、友善……
當我們幫助來訪者學習森田療法的時候,有的來訪會這樣說:
「道理我都懂了,但就是做不到啊。」
或「當負性情緒來的時候,我可以覺察到了,我也想出來,但就是出不來,真的沒辦法順其自然。」
對待這種情況,正念療法就很合適,因為它的實操型很強,能夠有效幫助神經症的來訪者從自己的「情緒漩渦」中走出來。
正念(mindfulness)即有意識地,在當下時刻,接受事物的本身而不見任何評判。正念即覺察。
很多朋友又會問,「我覺察到自己的想法,跟我擺脫痛苦有什麼聯繫?我一直能感到痛苦啊!」
針對這類朋友的疑問,我們首先來說說「覺察」和「感覺」的區別:感覺只是我們直接感受,而正念覺察是教會我們運用自己的注意力,從而幫助我們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當覺察到負性的初始念頭時,就阻斷它,而不是沉溺於其中,不能自拔。
我們以抑鬱症常見的負性情緒為例,幫大家梳理一下正念思維:
抑鬱症患者經常會有這樣一些想法,如「人生太難了」,「我的生活永遠都不會有起色」,「我無法改變」,「活著太痛苦」等等。
抑鬱症患者糾纏在這樣的想法和念頭裡,掙脫不得。並且由於這些想法,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們要知道,情緒和想法同質,負性情緒會引發負性想法,負性想法又會回應負性情緒,最終形成一個惡行循環。
正念療法可以在此時幫助抑鬱症患者放下這種負性思維,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步:暫停。我們的情緒像流水一樣,即便是抑鬱症患者也不會永遠處於抑鬱狀態。在自己產生抑鬱情緒的那個臨界點,把它覺察出來。跟自己說「我知道,抑鬱情緒又要來了。」
第二步:辨認,標籤。可以給負性情緒起一個名字,名字就是「隔離衣」,會創造一個空間,幫助我們清醒地看到負性情緒,因而它們就無法再擾動你。
第三步:放下想法,為所當為。這時候就需要森田療法的「為所當為」出馬了,正念療法這一步是用呼吸和禪坐來操作的。對於沒有經過呼吸訓練的朋友,我認為森田療法更實用和好上手。
此時此刻,隨便我們幹點什麼,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如玩遊戲、聽音樂,畫畫,或者手邊必須要做的工作最好,投入進去,忍受痛苦去做事。
只管做,別問結果。尤其不要去想自己的狀態會不會影響手邊的工作,就是做。
黎明夜中來,只要你能夠忍受負性情緒一次,就能學會下一次怎麼與它和諧相處。甚至有一天,它不再是痛苦,而是和微風,暖陽,平湖,明月一樣的存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