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侗族村民吳明本,早已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辛辛苦苦地在廣東跑大客車來養家餬口。如今的他,在家鄉侗寨裡經營著民宿,「既能夠照顧到家庭,一年還有幾萬塊錢收入,生活過得很幸福。」
民宿主人為遊客開闢的田園,讓遊客體驗農耕文化
貴州黔東南黎平縣水口鎮滾正村,大山裡的侗族傳統村落,全村87戶380多人。過去,這裡雖然青山滴翠、溪水潺潺,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美麗,且民風淳樸、民族節日眾多,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遠近聞名,但是,由於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大家過著窮日子。 變化發生在2015年。憑藉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村民決定發展鄉村旅遊。為發展鄉村旅遊,滾正村以眾籌方式組建黎平縣滾正鄉居綜合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以眾籌模式建立農民資金合作社,為農戶的民居改造提供金融支持,以改造完成的房舍接待來滾正村旅居的客人。 在廣東跑了多年大客車的村民吳明本,就是這個時候回到村裡。經過村裡規劃,他將三層木樓的二層、三層和屋頂的閣樓改造成民宿。「當時想著改造後即使沒有遊客,自己住得舒服,也不吃虧。沒想到鄉村旅遊發展起來後,遊客不斷。」他說。
古色古香的民宿
為了讓貧困戶實現旅遊脫貧、同時給遊客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滾正村改造了13戶貧困戶房屋。 52歲的龍成義,曾經也是在廣東打工,如今成了民宿老闆。日前,記者走進龍成義的民宿,但見整棟房子被改造成了1個套間、1個單間和4個標間,空調、衛生間樣樣具備,每個房間都安裝有無線網絡,牆上還掛有裝幀成畫的侗族刺繡,顯得既古典又現代。 「這是有80多年歷史的祖宅,當時改造這個老宅,總共花去了12萬元,我自己只花去了5萬。」龍成義介紹,另外7萬是跟村裡的公司借的。
錯落有致的侗家吊腳樓
除了經營這家民宿,龍成義還經營一家主打農家特色菜的精緻小飯館。「旅遊旺季的時候,遊客不少,最多的時候,每天有四五十人在這裡就餐。」 「經營民宿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既守住了鄉愁,每年還有5萬多塊錢收入。」對於生活的變化,龍成義感概道。 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加上濃鬱的侗族風情,每年有不少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州的遊客來到這裡休閒度假。「特別喜歡這種風景清幽、有不同體驗的地方。」來自上海的遊客李女士坦言,在綠水青山間體驗「詩和遠方」,非常充實快樂。 依託民宿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的是整個村寨的發展。
滾正村的鼓樓
村裡的扶貧幹部吳雙福介紹,遊客的到來,帶動了農特產品的消費。為此,村裡發展起了油茶、鉤藤、茶葉等種植業,發展起了生豬、稻田魚、綠殼蛋雞等養殖業。去年,給遊客出售農特產品就為村民帶來20多萬元收入。 當然,變化不僅於此。在發展鄉村旅遊中,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大力改善,修建了四通八達的組組通公路和串戶硬化路,修建了蘊含侗族文化元素的鼓樓、戲臺、涼亭等。村裡還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頭寨尾、房前屋後被整治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