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省會城市,武漢的交通四通八達,公共運輸網絡遍布城郊,火車站也均勻分布在四大區域裡。去過武漢的人都知道,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火車站命名方式,武漢的火車站分為武昌、武漢和漢口三大客運站點,這三個名字可謂是最難讓人分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們不僅名字類似,且完全沒有方向名詞做輔助區分,位置極其容易混淆。但顯然,關於站名,這還只是第一波困難,實際上隨便打個比方,如武昌站,它不僅名字讓人記不住,並且還有很多公共設施地名同樣容易搞錯,比如說站前廣場,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人犯糊的武漢三大火車站
武漢市區擁有三大客運火車站,分別是位於武昌區中山路的武昌站,洪山區團結大道的武漢站以及漢口江漢區發展大道的漢口站,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三座火車站與國內其他城市的車站命名方式完全不同。簡單來說,一般城市的火車站命名,如果僅有一座站,則用城市名代替;如果存在兩座以上站點,則會用城市名加「東南西北」具體某個方位名詞。可在武漢的這三座火車站,不僅沒有城市名做前綴(武漢站除外),也沒有方位名詞做後綴,而是完全用上了區位名字,這就有意思了。從廣義角度來說,這就是讓外地人蒙圈的節奏,完全找不到北;即便從狹義角度來看,用區名做站名,也有點以偏概全的傳統意味。
這種命名方式帶來的結果再明顯不過,對於本地人而言無所謂,反正來回三鎮成為習慣,坐到哪裡都是武漢。對於外地人來說,趕時間和不趕時間的都要重新腦補一下武漢的歷史和現實故事,尤其是那些趕時間的人來說,在各個車站前四下追計程車,問來問去還是一臉迷糊的狀態,那真是捉急得很。好在,最近幾年,得益於武漢地鐵的貫通和組網,三大火車站之間可以達到無縫換乘,彌補了一些犯糊的缺點吧。提前到站,如果不確定,乘個地鐵跑一下,也不會錯得太離譜。
習慣反應下難記住的站前廣場
除了火車站名字和位置分不清犯糊,武漢三座火車站裡還有一座火車站的相關配套設施地名也不那麼容易記清楚,它就是武昌站。怎麼說呢?武昌站位於武昌區,順著這個邏輯很好辨識,但它的站前廣場有兩座,並且偏偏兩個廣場前的交通路網方向完全不同,導致很多誤會發生。具體來說,武昌站的東廣場在站點的背面,而武昌站的西廣場在站點的正面,兩個站點之間很多年來都沒有直通開,導致進站和出站都是各走各的,對於接站和進站的人而言,一旦沒有溝通清楚,則要繞一大圈才能找到,非常費勁。
稍微分析下可以發現,這首先與兩個站廣場前的路網方向有關,站西廣場前的路網中山路是南北走向,站東廣場前的福安街是東西走向,秩序不同,方式相反。除此之外,對於大部分外地人而言,對武昌站的認知始於站西廣場,畢竟它出站後的公共運輸網絡更為發達便捷,且對面還有相應的長途客運站接駁,普通人的認知度明顯高於東站前廣場。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談到站前廣場,必然習慣聯繫到西站前廣場。
藏在另一邊的站前東廣場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僅是西廣場,武昌站的東廣場也有另外的風格。首先,與西廣場出門就是中山路阻隔的地理位置不同,東廣場的交通潛力無疑更大,也正是這個原因,西廣場才在很多年前就打通了站前的中山路地下隧道,讓兩個方向的人流更方便進站。反之,東廣場根本不需要這樣費力,它本身的位置就足夠寬闊,福安街直通而來,基本上等於專用通道,不怕人流擁擠。其次,東廣場前的交通很有特點,它的路網兼具南北和東西方向,南北走向的靜安路和東西走向的福安街相互交匯,在站前廣場形成一個Y形路口,完美規避多種安全隱患,值得點讚。
另外,東廣場的環境顯然也更加優越一些。對比西廣場前的道路阻隔,綠化都是建立在交通隧道以上,大型樹木根本種植不起來,綠化率畢竟有限,而東廣場前完全另外一番光景。廣場兩邊不僅有超大體量居民小區,還有一處城市公園,再往前百米,還有兩處湖泊,綠地、公園和湖泊,是自然風光的典型,不說根本沒人知道這會是火車站附近的風景。還有,站前廣場的靜安路是區域熱門商業街,優勢不言而喻。
小編2016年到武漢讀書,當年第一站到的便是武昌站,因為出發前攻略做得足,刻意沒有選擇坐學校的接送車,而是和發小一起從西廣場下乘202公交到的學校。後來小編畢業的時候發小又來武漢讀書,便去武昌站接他,兩個人也沒有乘校車,在東廣場外坐570到的他的學校。不得不說,兩處廣場裡,東廣場明顯要低調且小眾很多,人流量也會少很多。最近幾年,武漢的地鐵和BRT相繼組網,幾大火車站之間轉乘更加便捷,對於喜歡出門的朋友來說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