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侯孝賢:創作歷程跟你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 第2頁:張艾嘉:常常告訴自己,有很多東西可以學 第3頁:戴立忍:表演需要你和另一面的自己有一個對照
搜狐娛樂訊(文/金喆)11月20日,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當天的早晨,金馬獎主席侯孝賢以及張艾嘉、戴立忍,在臺北做了一場主席論壇。三位大牌導演談及自己的從影經歷以及對電影的看法,非常盡興。最有趣的是,侯孝賢說著說著就說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了,他還會停下來問:「為什麼我要講到這裡呢?」
侯孝賢:
創作歷程跟你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關鍵是你的耐性,是不是一直在做。做事做一半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以前以做直覺去做事,要服兵役的時候,才想著將來要去幹嗎。那時候我每天去看電影,休息的時候,可以一天看三四部,然後有一天我在兵役日記上寫,我要去拍電影,要花十年的時間進入電影行業。小時候看了很多電影,完全無目的的,就是喜歡看,電影是很新鮮的。小時候玩布袋戲,看武俠小說,看完就看言情小說,一直看到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看到了瓊瑤,這些沒人管的,這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藝專的演藝科是最低分的,所以我考上了,沒那麼容易,但是我還是在繼續看小說,我還在做事,在通用做工,一個月八百塊。因為年輕時候喜歡看書,大學的時候沒有停,那時候流行存在主義,越看越糊塗。我以畢業就去做推銷員,推銷電子計算器,很辛苦的,打著領帶,有時候有的人把你的名片丟地上,可我是推銷員的第一名,業績最高的,我認為推銷員是顧客和公司之間的一道橋梁。做了八個月之後,學校通知我,李行有部電影開工,我就去做了場場記,我只做了兩部電影的場記,後來就開始寫東西、做副導演。
年輕時候,做事是靠直覺的,你的家庭、你的政府等等,都是在幫你安排很多東西。我提出人文素養的教育,一直沒人理,要從小朋友開始,給他們看片子,學音樂、美術、文學,不要去教,就是讓他們自然的去看,要引誘他們產生興趣。你受到一種薰陶,就不會過度擠壓別人。
如果我不是愛看電影、小說,現在做了電影,大概現在就是個流氓,也許已經不在了,如果沒有一點人文素養的根底在,我今天不會在這裡。
做了一輩子的電影,除了這個,還能做什麼呢?就跟做木匠、種地一樣。以我的年代來講,開始的時候,機會非常多,進入這個行業就一直做了,那時候每年兩三百部電影,只要有雙秦雙林,那時候新馬就捧著錢來買了。
你拍電影,你也在電影裡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自覺,你了解各種狀態,你了解結構性的問題,了解社會問題,了解目前的狀態。電影其實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通過你熟悉的方式去表達。最重要的是你表達的對人存在的情感,厲害的導演,無論是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對這個世界的思考都是最重要的部分。
(責任編輯:楊小雪v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