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2020-12-18 時光網Mtime

時光撰稿人 | 書崎

要麼一切,要麼全無。

今年,電影最治癒我的瞬間,來自金馬獎。

73歲的侯孝賢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提前隔離十四天,專程來到現場為他致辭。

這位侯孝賢迷弟,當晚主動更新了自己的身份:

「當然我們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他其中一位兒子」。

認「父「現場,引得滿堂彩。

眉目越發慈祥的侯孝賢「wo~」得一聲,少年心性猶在。

後續為侯孝賢上臺頒獎的「福祿壽」——攝影李屏賓、剪輯廖慶松、聲效杜篤之,醋意大發:

「侯導不是只有一個兒子,我們都是你的孩子。」

這些臺灣電影工業的執牛耳者,可以稱為侯孝賢的徒子徒孫。

與之共事的時間,像李屏賓說的,「加起來都幾百年了」。

從領軍「臺灣新電影運動」,千金散盡只為拍好電影,再到接手金馬行政事務,創辦「金馬電影學院」,不遺餘力推新人。

侯孝賢對中國臺灣乃至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居功至偉。

據說,最初接到獲獎通知時,侯孝賢的第一反應是要把獎金,反向捐給金馬獎。

工作人員十分感動然後提醒他,終身成就獎是沒有獎金的。

臺上的和樂融融,之所以能那麼動人。

因其不是對位高權重者的虛詞吹捧,而是對鞠躬盡瘁的大家長和精神之父的由衷愛戴。

人們對他的愛,除了他藝術上的成就、做出的貢獻,我想,更多的來自於侯孝賢個人魅力。

正因他是如此可愛的一個人,才能拍出如此有生命力的電影。

茬架男孩

侯孝賢來自江湖。

從小在鳳山的城隍廟長大,打架是他們那代孩子的社交方式。

內部打完,再去跟外面打。

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那就「打一次大的」,比如砸士官俱樂部。

侯孝賢個子小,但是架打得又猛又勇。

慢慢地,他發現別人看自己的眼光不一樣了,多少會帶點尊敬。

朋友受欺負,跑回來找他撐腰,說報他的名字不頂用。

侯孝賢衝過去找到那人就打,發現對方並不還手,「不知道為什麼,原來你已經有(名聲)累積了。」

《童年往事》

暴力的直接有效,一度被他帶到電影片場。

那個年代,片場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

出了狀況,直接開打,「幾乎每個片子都打。」

彼時還在當編劇的侯孝賢,有次開工遲到了,被同一個公司的導演和副導,聯手給難堪。

侯孝賢不廢話,挑起架頭:「好,到外面來。」

這一招屢試不爽,對方再不敢吭聲。

還有一次在《就是溜溜的她》——侯孝賢執導第一部片子的片場,製片和攝影助理突然打起來了。

兩人一前一後地追著,侯孝賢也不自覺地跟著跑。

跑到一半,他突然想,「不行,今天我開始當導演,不能打了。」

果然說到做到,當導演以後,再沒打過人。

但後果是,侯孝賢的手經常骨折受傷。

因為脾氣上來的時候,他只能用拳砸門,砸牆,或者砸其他任何面前的物件。

到了片場,若看到侯孝賢手上突然纏繃帶打石膏,所有人都會識趣地乖乖閉嘴。

當然,市民侯孝賢可以不管這些。

有天侯孝賢拍完戲,深夜坐計程車回家。

結果在車上和年齡相仿的司機聊起了政治,話不投機、爭執激烈。

兩個五十幾歲的人,居然把車停在路邊,扭打起來。

打完後,兩個人整了整衣服上車,當作無事發生,繼續往前開。

三個眼神

少年侯孝賢,是個「無惡不作的小混混」。

打架、偷錢、賭博。

家裡用來維持生計的存摺,都被他偷去賭博,而且只玩賭賠比率最大的。

在家人眼裡,侯孝賢就是個無可救藥的壞小子。

後來拍攝自傳電影《童年往事》,侯孝賢稱自己拍的其實是童年時代忘不了的三個眼神。

第一個眼神來自母親。

當時母親得了喉癌,剛從臺北看病回來,晚上她正在整理東西,侯孝賢問「你在幹嗎」。

他忘了母親說過什麼,只記得她看了自己一眼。

眼神裡滿是責備——你怎麼可以亂家裡的花錢?

第二個眼神是在母親去世的時候。

因為母親是基督徒,葬禮上大家都唱聖歌送別她。

侯孝賢站在哥哥後面,一邊唱歌一邊哭。

結果哥哥回頭看了他一眼,仿佛在問「原來你也會哭啊?」

最後一個眼神是在祖母去世的時候。

當時87歲的祖母已經器官衰竭、大小便失禁,終日躺在榻榻米上。

爸媽病逝,哥姐又都在外地教書,家裡只有侯孝賢和弟弟負責照顧祖母。

直到有一天發現螞蟻爬到了她的身上,他們才知道一直昏睡的祖母,已經去世了。

殮屍人掀過祖母的身體,發現身下已經流出了血水。

他回頭狠狠看了他們一眼,眼神明顯在罵「不孝子孫」。

這三個眼神都跟死亡有關。

在這些瞬間,侯孝賢正慢慢形成看待世界的方法。

一個熱情的白羊座導演,為什麼拍出來的電影總有股蒼涼的味道?

侯孝賢后來才明白:

我們在童年已經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眼光,是逃不掉的,不自覺的。

當兵後,侯孝賢不自覺地與過去的生活一刀兩斷。

他走上了文藝創作的道路,而沒有成為一個幫派分子。

這是從小生活的環境,無形之中決定的。

他的父親曾是廣東梅縣的教育局長,母親是小學老師。

侯孝賢的少年也不光只是打架,同時還看了很多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還有戲曲和電影。

其中有一件事情對侯孝賢觸動很大。

他那個說提他名字沒用的朋友,再度闖禍,讓他去幫忙。

打完架後去朋友家玩,朋友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校長,問起了侯孝賢的父親,表現出非常大的尊敬。

年少的侯孝賢因此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我當時就明白其實我不可能變壞,家裡父母加上從小看過的這些書,一定會在無形之中帶給你影響。

就像我每次去打架都是被別人拉去幫忙,我沒有辦法無緣無故打人一樣。」

生命的經驗

侯孝賢的電影,是生命經驗的勝利。

真實平淡,同時意味悠長。

就像他最喜歡的男演員,布袋戲大師李天祿

大致的戲講給他聽後,他在鏡頭裡就可以即興表演,用的完全是自己的語言。

圍觀的人看他的戲,直接哭出來,說像看到自己阿公。

李天祿在《戀戀風塵》裡演主角阿公

談創作時說,侯孝賢說,「照理論拍就完蛋了」。

他不喜歡提前框死的東西。

是枝裕和攜處女作《幻之光》去威尼斯時,曾向他取經。

原本期待被表揚的新人導演,結果等來了侯孝賢的批評,「為什麼要提前畫好分鏡?」

在他眼裡,怎麼擺鏡頭,當然要到現場看環境和演員的狀態,才能決定的。

在那之後,是枝裕和拍電影再也不敢畫分鏡。

侯孝賢有很多劇本都是聊出來的。

比如《冬冬的假期》是朱天文的故事,《戀戀風塵》是吳念真的故事。

吳念真

《戀戀風塵》上映後,很多人跑去吳念真家裡追問他的初戀往事。

現任太太一開始還泡茶接客,最後終於忍不住,在丈夫面前哭了起來。

吳念真很愧疚。

「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太太,某些部分是很可憐的。」

「因為那時候是身家性命掏出來給別人看嘛。」

《南國,再見南國》則加入了演員高捷的人生經歷。

電影中有句經典臺詞:

「X他媽的,我就想開個餐廳而已,還要過五關斬六將。」

當演員之前,高捷是一個飯店大廚。

《南國》裡不僅是真手藝上陣,包括後來的《海上花》,滿桌子的美味珍饈其實都是高捷親自做的。

《好男好女》去坎城參展期間,高捷、伊能靜、林強三個人租了個公寓,整天玩在一起。

侯孝賢看到三個人的狀態,後來才有了《南國,再見南國》的故事。

這些個體的生命經驗,經過攝影機投放後,在全世界範圍內釋放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就像賈樟柯當初看到《風櫃來的人》,感到分明在拍自己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

赤子歸心

創作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侯孝賢的電影有多真實,他的人就有多真實。

反之亦然。

上世紀90年代,侯孝賢曾擔任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監製。

按侯孝賢的意思,這電影應該拍成《紅樓夢》那樣密密實實的大家族生活長卷。

當時年輕氣盛的張藝謀一句都沒聽進去。

他將故事背景搬到山西的喬家大院,利用構圖和色彩的符號學,去展現一個封建女性生存的壓抑空間。

以自己的路徑,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認可。

十幾年後,張藝謀帶著商業大片《英雄》,來到臺灣與侯孝賢碰面。

他沒有評價電影好壞,而是說,這是一部中國需要的主流電影。

再到後來被問及對《千裡走單騎》的看法,他直言「張藝謀的筆禿了,想回也回不來了。」

兩個人,還有田壯壯,在八九十年代曾經是相談甚歡的好朋友。

但無論是創作還是生活態度上的分歧,兩個人註定要漸行漸遠。

他形容後來的張藝謀,像一個政治局常委。

「其實我曾經勸他,只有政治人物才會在乎毀譽,但是你要純歸心,這個就很難......你有這樣的一個理想方向的時候,最後你就不會在乎所謂的『是非功過於春秋,取經造反同一人。』」

與大陸提供給張藝謀的權力場域不同,侯孝賢始終在輕盈地生活著。

早年,楊德昌找不到投資,他抵押自己的房子,幫他投拍《青梅竹馬》並親自出演男主角。

《悲情城市》意外賣座,他把自己的分紅拿出來,讓杜篤之和廖慶松升級設備。

老婆永遠在罵他賺不到錢,因為賺一點都分光了。

侯孝賢認為千金散儘是種氣魄,「你捨不得放怎麼會空,不空又怎麼去裝?」

幾十年來,榮譽和地位並沒有改變他的行事方式。

金馬執委會主席五年就任期間,侯孝賢的一大創舉就是金馬影人夜市趴。

大咖名流穿著西裝,在帳篷裡的夜市大排檔豪放開吃,抽菸喝酒聊電影。

麥霸侯孝賢則會登臺獻唱《黃昏的故鄉》和《悲情城市》,作為宴賓保留節目。

1997年,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拍了一部紀錄片——《侯孝賢的畫像》

早已蜚聲國際的侯導,帶著外賓去參觀自己的出生地。

路上遇到了以前的鄰居,他熱絡地跟對方攀談,80歲的老爺子這才認出他來。

他是誰,他經歷過什麼,侯孝賢都能一一細數給法國人聽。

見到兒時玩伴,還跟他們一起玩了會兒玻璃彈珠。

彈珠比他們小時候玩的那種,大了許多。

你看。

不論過了多久,去過多遠的地方,他始終是奶奶口中挨家挨戶尋找呼喊的「啊哈」。

童年的他,站在芒果樹上。

感受著風、蟬鳴,樹的搖晃,那一刻也許已經是他生命永恆的凝結。

相關焦點

  • 侯孝賢73歲生日:與大師相遇的三種方法
    「侯孝賢」是否可能或已經成為一種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在有限的個人理解中,侯孝賢不再只是一種風格,一個浪潮的記號;其為「電影作者」、「本土文化」抑或「國族寓言」的代言人既有必要性又非人云亦云的必需。「侯孝賢」其實是一種、甚至多種方法,觀影的方法,沉思的方法,回望童年的方法,體驗世界的方法,感知時間的方法——當然,這個清單還可以無休止地列下去。
  • 侯孝賢姜文王家衛最愛的攝影大師:從中國畫裡學攝影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著名電影攝影師李屏賓。 從1985年起,李屏賓開始與侯孝賢合作,擔任絕大部分作品的攝影指導,兩位黃金搭檔奉獻出一部又一部經典。紀錄片中的主要工作場景正是侯孝賢和他在拍攝電影《紅氣球之旅》,舉手投足間那種神情,那種默契足以證明他們已經一起走過很多年。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其人  從「阿孝咕」到侯孝賢  侯孝賢,這名字聽起來更像是電影大師,而阿孝咕這個小名卻更真實更生活化,也是對侯孝賢影響最深的一段時光。在半自傳體電影《童年往事》中,他對阿孝咕的回憶毫不掩飾,乾脆連主人公也用了這個名字。
  • 《強尼·凱克》入圍三大電影節 侯孝賢監製又一力作不負眾望
    近日,侯孝賢監製的電影《強尼 凱克》繼入圍第19屆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和國際新導演競賽單元後,同時入圍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及第11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這部由新銳導演黃熙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就獲得如此高的熱度,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這是一部故事起緣於一個養黑頭凱克鸚鵡的女孩一直接到電話說要找強尼的故事。
  • 這才是人生贏家,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由自己偶像侯孝賢陪玩九份
    11月21日,專程到中國臺灣舉行大師班的金棕櫚得主,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在為侯孝賢導演頒出的終身成就獎的引言中說,「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侯孝賢導演其中一個兒子」。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的緣分,源自1993年,當時29歲的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是枝裕和,到臺灣拍攝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與侯孝賢結緣。是枝裕和籌備自己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劇情長片《幻之光》,侯孝賢還把自己的老搭檔陳明章介紹給是枝裕和做配樂。陳明章也參與了這次為侯導頒獎的豪華嘉賓之列。
  • 與侯孝賢相遇的三種方法
    「侯孝賢」是否可能或已經成為一種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在有限的個人理解中,侯孝賢不再只是一種風格,一個浪潮的記號;其為「電影作者」、「本土文化」抑或「國族寓言」的代言人既有必要性又非人云亦云的必需。
  • 侯孝賢《千禧曼波》重新開張
    侯孝賢《千禧曼波》重新開張2001年1月21日11:46:26 網易社區   侯孝賢籌備多時的新作《千禧曼波》系列終於在18日舉行開鏡式,侯孝賢表示,《千禧曼波》將花上10年時間將臺北城的一切變化收留在10部影片當中,首先開拍的是由舒淇、高捷及段鈞豪導演的第二部《薔薇的名字
  • 名人堂•致敬|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揭曉,侯孝賢為何能得終身成就獎?
    2018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的終身成就獎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去年這個獎頒給好萊塢金牌編劇伊蓮·梅,因此今年侯孝賢獲得該獎的份量可見一斑。 而侯孝賢在東亞是首屈一指的「文藝片巨匠」,能在今年拿到這個大獎,也算是眾望所歸。其實早在4個月前,今年73歲的侯孝賢就曾獲得了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表彰詞是:「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
  • 第57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莫子儀以《親愛的房客》拿下影帝。圖片:金馬獎官微  此次是莫子儀首次入圍金馬獎。  《消失的情人節》海報。包括此次入圍最佳電影的其他四部片子《同學麥娜絲》《親愛的房客》《日子》《手捲菸》,只有《日子》算是純藝術片,而《日子》是五部提名最佳電影中唯一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  一直以來,金馬獎被稱為藝術片的天堂,在內地電影獎項逐漸向商業大片靠攏時,金馬獎依然堅守藝術情懷,加上金馬獎的高度包容性,金馬獎一度被外界認為是華人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
  • 光點臺北, 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
    第一篇,就從侯孝賢的光點臺北之家開始。 中山北路二段18號 在各國文青的臺北行程上,中山北路二段18號是重要的一站。這裡,是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光點臺北之家。 站在二樓的廊道上,侯孝賢導演跟記者講起了光點電影院的前世今生。 「早年我在歐洲很多地方跑來跑去,尤其是電影節的時候。他們有很多這種藝術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就不是那種純粹商業電影,而且他們的政府也會補助這種藝術電影院,有咖啡廳,有展覽,非常舒服的一種觀影經驗。回來以後,有了辦個藝術電影院的想法,但是,很難。」侯孝賢說。 契機出現在上世紀末。
  • 侯孝賢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頒事業成就獎
    在代表美國西岸、好萊塢口味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年度名單中,最值得臺灣觀眾開心的應是侯孝賢獲得事業成就獎,與演歌雙棲黑人資深紅星哈利貝勒方提(Harry Belafonte)一起受到肯定。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從45年前開始宣布各項電影獎得主以來,每年都會選出事業成就獎得主、向他們在電影界的輝煌成績致敬,過去亞洲曾獲此獎的包括黑澤明與宮崎駿,侯孝賢是第一位華人。
  • 【素年錦時FM】把日子過成詩的女人(素年錦時)
    在這個人心浮動,急功近利的時代,他們對物質生活沒有過多欲求,把日子活得簡單、綿長、溫馨,而他們身邊明明其實有著許多成名牟利的機會。每每看到與他們有關的消息,心中都不禁心生嚮往。直到母親劉慕沙去世前,朱天文和媽媽劉慕沙、妹妹朱天心、妹夫唐諾、侄女謝海盟,一家五口住在臺北一棟三層樓的老樓裡。
  • 舒淇張震同框侯孝賢甜笑預告《舒蘭河上》再合作
    舒淇同框張震與侯孝賢,兩人即將回歸侯孝賢新作《舒蘭河上》,心情相當雀躍。(翻攝自舒淇IG)上周六(11/21)臺灣國寶級導演侯孝賢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他的好友、搭檔、徒子徒孫們近20人都在臺上祝賀他得到這份榮耀,但臺上卻獨缺舒淇。不過舒淇另外在IG發文,還貼出她與張震及侯孝賢的同框照,預告很快就會與侯導再度合作。
  • 侯孝賢電影《薔薇的名字》將角逐坎城影展
    侯孝賢電影《薔薇的名字》將角逐坎城影展2001年03月15日11:14:38 網易社區   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新作「千禧曼波」系列《薔薇的名字》,日前前往日本拍攝,場景遍及東京、那溫等地,日本場景拍完後,電影也就完成了一大半,電影預計3月底殺青,5月送法國角逐坎城影展。
  • 《童年往事》關於詩人侯孝賢的片羽時光
    一、散文詩人的敘說這是侯孝賢的電影,亦是名為阿孝咕的童年往事。從影片整體情節敘述而言,將阿孝的近20年時光分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時間段。開頭中年男性不疾不徐的旁白,向我們訴說著這個家庭的往事,這正是侯孝賢的聲音,站在中年的尾巴上訴說著過去的時光。
  • 與侯孝賢導演是本家
    與侯孝賢導演是本家 2020-08-09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是枝裕和為了給侯孝賢頒獎,隔離14天也要去,不愧是迷弟
    今年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給侯孝賢導演的頒獎詞,為了頒獎給侯導隔離十四天也要來,真是迷弟認證了。侯孝賢很厲害,他的電影可以在臺詞很少的情況下故事和情緒都能連貫通暢,方便觀眾沉浸到故事裡仔細品。
  • 臺灣金馬導演侯孝賢:沒有同類人,濃厚的臺灣鄉土氣息的戲夢人生
    每天像遊魂似的,混鈍過著日子。畢業之後,卻沒能如願進入電影界,七八個月的時間只是從事的一份計算機推銷員的工作。1973年,李行導演需要場記,學校老師便推薦了候孝賢,從此,才真正開始踏入電影這個行當。作家阿城用「倚馬立就」四個字定義朱天文、侯孝賢間的合作,「前面是侯導在拍攝,她就在旁邊倚馬立就,這是對於他們合作三十年最好的定義。」
  • 侯孝賢《戀戀風塵》:鄉土中的情與愛,初戀終歸是無疾而終
    影片背後的造工匠——侯孝賢英國著名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然,我們很難定義或妄下斷言「最好」的華語電影導演,但當代華語電影總是與侯孝賢這三個字掛鈎。他被尊稱為華語電影界的「黑澤明」,也是華語電影界的天花板。
  • 金馬主席論壇 侯孝賢張艾嘉戴立忍暢談從影經歷
    第1頁:侯孝賢:創作歷程跟你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 第2頁:張艾嘉:常常告訴自己,有很多東西可以學 第3頁:戴立忍:表演需要你和另一面的自己有一個對照   搜狐娛樂訊(文/金喆)11月20日,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當天的早晨,金馬獎主席侯孝賢以及張艾嘉、戴立忍,在臺北做了一場主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