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關於詩人侯孝賢的片羽時光

2021-01-08 伍脊六獸

文/伍脊六獸特約作者:靈感告急。

《童年往事》1986年在臺灣上映,與以往影片一樣,詩人侯孝賢用飽滿的情緒讓影片充滿散文化的抒情,整個基調是平靜穩實的,緩慢的回憶過往。即便是在感情足以達到爆發點的情節點上也多加收斂,但又加以真實的渲染。在整體的格調中,我們融入其中,影片情節和我們童年的共鳴讓我們在這部影片中徜徉,體會知情至深的一代人的思鄉情懷。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相比較於諸多電影,《童年往事》的拍攝、敘事緩慢,猶如悠悠流淌的溪流,沒有轟轟烈烈的開端,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有的只是,在這段悠長的歲月中的每一個畫面被磨礪的如同毫無稜角的鵝卵石。整部影片的敘述由父親展開,以主人公阿孝的成長軌跡與情節一同發展遊走。經歷了父母親、祖母的相繼去世,初戀未果,大學也沒有考取的挫折下,阿孝的成長在鏡頭中的行為改變稍顯不足,但內心中強有力的號角深深敲打在觀眾心中。

一、散文詩人的敘說

這是侯孝賢的電影,亦是名為阿孝咕的童年往事。從影片整體情節敘述而言,將阿孝的近20年時光分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時間段。開頭中年男性不疾不徐的旁白,向我們訴說著這個家庭的往事,這正是侯孝賢的聲音,站在中年的尾巴上訴說著過去的時光。

從梅縣到臺灣,攜家帶口的跨越海峽的過日子,當北回歸線的溽熱已熟悉這個家庭,父親筆下的思念在紙上蔓延,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在這個家庭上演。父親逝世時,在姐姐和媽媽的大聲呼喊下,探出頭張望,疑問、茫然、無措的眼神。死亡第一次在身邊發生,臉上的淚水錶達著不舍。但隨之而來的,是青春的叛逆,呼朋喚友,廝混街頭,尋找的機會發洩自己的怒氣。

再次守靈時,母親離開了。猶如當頭一棒捶打在了這群子女頭上,對自己、對祖母甚至對這個家庭的責任落在了他們的身上。長姐已為人婦,大哥在外地教書,照顧這個家庭的重任落在了阿孝身上。他不能再如同以前那樣在大街上遊蕩,找茬,他急需回歸家庭,尋找港灣。當唯一的長輩祖母離世時,他們已然冷靜、麻木,離世多天竟毫無察覺,發現時祖母的一側已潰爛並爬滿螞蟻。從冰冷的死亡到面無表情的接受譴責,他們學會了隱忍和漠然。

侯孝賢的敘說,

和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產生了共鳴,玩彈珠,拿家長的錢,似乎都是我們童年的縮影。在影片的敘述中,融入真情實感的拍攝更讓人心中為之一動。

二、景深與長鏡頭的美學

面對著自己的童年和親人,鏡頭依舊是那麼的克制隱忍。整部影片中沒有刻意炫技的轉場,有的只是一張一張的真實畫面帶來的生活感,固定的機位和畫面的布局讓人充滿壓抑和無助,一種特有的悲傷的感情從畫面中表露出來。

開篇用幾組固定鏡頭配以旁白,簡單的介紹了這個家庭的變遷狀況和家中現狀。方方正正的構圖,桌下的痰盂和散落的書籍表達出父親沉悶的生活狀態。在固定鏡頭中,透過門前的低矮潮溼的竹子可以知曉這裡的天氣潮溼,呼應父親得氣喘的現狀,透過一層層遞進的門,看到在客廳中兩個孩子在嬉笑打鬧,母親在準備餐食,固定鏡頭的使用使得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互動是那樣的真實。

在母親準備餐食時,鏡頭隨著母親做飯時的移動而移動,就像是注視著母親的背影,懷念著母親在世時的一舉一動。當大女兒講述曾經考試經歷時,固定鏡頭中的父親似沉思般頹廢的靠在竹藤椅上,母親不停打掃衛生不去多想女兒放棄一女中的往事,而大女兒越來越微弱的重複著不能一女中的事實,鏡頭前景的門錯位壓在大女兒的前方,壓抑和失落透過鏡頭表露。從阿孝的視角望去,大姐姐在一個封閉的畫框中哭泣,表達過去年代人子女眾多無法周全的無奈和女性不能讀書的失落。整部影片中的絕大部分鏡頭都布置了前景,使人被隔斷在某空間中,保持著旁觀者和主人公的距離但又能直觀的感受觸摸到眼前的景象。侯孝賢以旁觀者的視角回憶童年,轉化為鏡頭語言呈現在觀眾的面前,畫面中滿屏的悲傷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麻木。

在長姐出嫁前和母親的對話,侯孝賢用了一組長達七分鐘的長鏡頭,在這七分鐘內,包含的是長姐婚後的歲月。母親用過往歲月的經驗和生活一一講給她的女兒,此刻,是一個母親希望她的女兒幸福。屋外的雨聲越來越大,阿孝的歌聲越來越響亮,雨滴一點點敲打在所有人的心口,歌聲一句句穿梭在雨聲之中。

相較於小津的《東京物語》,整部影片中人化於景中的景深鏡頭讓人融於情節之中。在《東京物語》中就採用許多的景深鏡頭來體現空間的層次,給人一種幽深玄妙之美。片中大兒子的老婆與二女兒在廚房裡跟站在大廳的大兒子對話時,老婆與二女兒所在的廚房處於畫面後景,兩人在畫面中是全身像,視覺效果顯現出來很小,而當畫面切到大兒子時,是大兒子的半身像,從側面反映出了房間的縱深感。這樣的縱深感也可以襯託出電影深沉安靜的氛圍,與影片的情感基調也是互相呼應的。

在《童年往事》中,利用人物的走位充實鏡頭,看似重疊的畫面但卻有著生活的真實感。片中兩個孩子從在中景玩耍,到後景拿碗筷,再走到前景的飯桌前擺碗筷。侯孝賢將空間不斷延伸為多個層次,利用景深鏡頭豐富了畫面內容,且營造一種幽深靜謐的氛圍,從而與情感相呼應。此外這種縱深感能夠豐富觀影者在觀看時的視覺感受,從而將注意力更加集中於畫面與故事之上。而在阿孝等待喜歡的女生時,阿孝猶豫、害羞、躊躇不前的行為和表情與後方女生徑直前行的舉動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讓觀眾在鏡頭內直觀的觀察兩人青春的小動作。

三、回歸故鄉的執念

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祖母要回歸故裡的情景,其中有種不言而喻的哀愁,是多大的執念讓一個已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執著於此。祖母第一次提著包裹來找阿孝回歸故鄉時被他拒絕了,阿孝扭頭又追逐到他們的遊戲中。他們對故鄉沒有絲毫的印象,祖母心心念念的故鄉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念念不忘故鄉的祖母在阿孝考上省立附中後又第二次提出了回去的願望:「沿著大路走,沒過多久,過了河壩,就到了梅江橋,再走幾步路啊,就到了灣下了。」在畫面中,祖孫二人手挽著手慢慢地向遠方走去,相攜的背影傳達著祖孫二人的情感,對祖母而言那是一個回歸魂牽夢繞的故鄉,對阿孝而言是一個新鮮、陌生的未知地。在飽滿的情緒和豐富的張力中,侯孝賢再次顯現他獨到的美學才華,將兩代人對故土的不同理解寓意在開闊寧靜的畫面中,兩邊不斷經過的商鋪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路,那似乎就是回到故鄉的唯一之路。

侯孝賢回憶中說到:「童年往事是用我的家庭當背景,但實際上拍的是『一種不可能』,但這件事對我祖母而言是真實而且可能的,她認為只要走就可以回去,而忘了她是坐船來的。」 那個以為很近的地方能步行到達卻讓自己迷失了方向,祖母天真簡單的想法沒有實現,那天的歸鄉計劃以和阿孝採了很多芭樂終止。故鄉在祖母心中已成了無法割捨的執念,時間只會讓很多像祖母一樣有著濃厚鄉愁情結的一代愈發思念故土,回故鄉甚至成了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第三次回故鄉的鏡頭一閃而過,迷路的祖母被劉先生領回家,包裹裡的芭樂滾落一地,無意識中又回到了阿孝小時候和她愉快地在「走回故鄉」的路上採了一堆芭樂的那天,芭樂的背後「一筆一划」地寫著「故鄉」二字。最後一次出現祖母回故鄉的鏡頭是通過三輪車車夫的敘述語言中表達出祖母不斷地讓他帶她回故鄉的要求。此時車夫作為旁觀者的語言比祖母自己表達更有強烈的表現力,當年老痴呆、不能自已時,那魂牽夢繞、銘刻心骨的仍是心中不斷抵達卻身不由己的故鄉。

祖母眼中的故鄉,是安生之地。在父親的筆下,亦是心心念念想要回到的地方,何嘗那不是父親的童年?在異鄉長大的後輩,對故土陌生的理解,只有長大之後的侯孝賢才明白到兒時長輩們的思念是何物,運用四次回故鄉的情節反映長輩們畢生所想,或者說是在臺灣的遊子們歸鄉的願望。

四、人生的希冀成長

片中人物的塑造,亦或者可以說是真實的塑造通過旁白的補充和對話而建立起來。如片頭簡要的介紹家中近況,姐姐無力的訴說自己無法上一女中的過往,祖母一次次的講述那條回到故鄉的路,看似自言自語的對話架構起了情節,促進其發展。人物的話語拼湊起阿孝的童年往事,也表露出堅守的那份傳統。

祖母在片中不斷的重申要帶阿孝走那條回故鄉的路,他要帶阿孝回祠堂拜祖先,這真是一個傳統女性骨子裡的根,她要帶著她的孫輩尋根。每當吃飯時,祖母總要出門尋找阿孝,等他吃飯,一聲聲飽含深情的呼喊阿孝咕,同時也是我們童年的印記。

母親和姐姐庇佑照顧著父親,姐姐放棄學業讓弟弟繼續讀書,她們都在默默的犧牲自己,承擔家庭的重任。可這一片苦心,他們卻未曾了解。阿忠在母親和姐姐的催促中過著平庸的生活,阿孝則終日遊蕩在大街小巷,滿口粗話之中。配以長鏡頭的旁白和對話,話聲悠悠,回憶童年的欣喜與失落相交融,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過往回憶。

我的小名叫阿孝,父母親和姐姐哥哥弟弟都這樣叫我。但祖母常常親暱的叫我阿哈咕,於是,我的朋友都叫我阿哈。這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亦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過往。

相關焦點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其人  從「阿孝咕」到侯孝賢  侯孝賢,這名字聽起來更像是電影大師,而阿孝咕這個小名卻更真實更生活化,也是對侯孝賢影響最深的一段時光。在半自傳體電影《童年往事》中,他對阿孝咕的回憶毫不掩飾,乾脆連主人公也用了這個名字。
  • 與侯孝賢相遇的三種方法
    比如在西雅圖著名微縮藝術影院觀看修復版《童年往事》的一次——眾所周知此片138分鐘,一點不誇張地說,坐在我左邊的他全程從頭哭到尾。當然,「哭」不盡準確能描述他的反應,事實上,他從哽咽、抽泣、流淚,到失聲痛哭各層次不等,對影片不同段落的感知和反應實屬不同。
  • 侯孝賢姜文王家衛最愛的攝影大師:從中國畫裡學攝影
    從《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到《海上花》、《南國,再見南國》、再到《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隱娘》;從《稻草人》、《魯冰花》到《女人四十》、《心動》再到《花樣年華》、《太陽照常升起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時光撰稿人 | 書崎要麼一切,要麼全無。今年,電影最治癒我的瞬間,來自金馬獎。73歲的侯孝賢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提前隔離十四天,專程來到現場為他致辭。《童年往事》暴力的直接有效,一度被他帶到電影片場。那個年代,片場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出了狀況,直接開打,「幾乎每個片子都打。」彼時還在當編劇的侯孝賢,有次開工遲到了,被同一個公司的導演和副導,聯手給難堪。
  • 侯孝賢73歲生日:與大師相遇的三種方法
    「侯孝賢」是否可能或已經成為一種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在有限的個人理解中,侯孝賢不再只是一種風格,一個浪潮的記號;其為「電影作者」、「本土文化」抑或「國族寓言」的代言人既有必要性又非人云亦云的必需。「侯孝賢」其實是一種、甚至多種方法,觀影的方法,沉思的方法,回望童年的方法,體驗世界的方法,感知時間的方法——當然,這個清單還可以無休止地列下去。
  • 臺灣金馬導演侯孝賢:沒有同類人,濃厚的臺灣鄉土氣息的戲夢人生
    在高雄鳳山長大的候孝賢,他家附近有一個城隍廟,廟門口有個戲臺,童年時光經常流連於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對此樂此不疲。從小他就耳濡目染,城隍廟的戲臺是候孝賢最早的戲劇啟蒙。當時鳳山有三家影院,只要有放影片的時候他都會去看,沒錢的時候的就製作假票矇混進場,到稍大的初高中,就直接翻牆,剪鐵絲等小伎倆混進影院。
  • 最好的時光——張震和舒淇演繹的三個夢「侯孝賢電影」
    侯孝賢電影裡講述的三個夢:1966年的戀愛夢,1911年的自由夢,2005年的青春夢。我的介紹會倒過來講述,想把戀愛夢放在最後來說,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夢。三個故事都是由張震和舒淇演繹,這是侯孝賢最喜歡用的兩個演員。舒淇出演過他的多部影片,就跟王家衛喜歡用張曼玉是一個道理。
  • 朱天文:與侯孝賢最好的時光都在談電影
    整理與翻譯 | 肖穎、梁珊「侯孝賢非常親近文字」Q:能談一談您是如何與侯孝賢導演相識,並開始合作的嗎?A:要講起來的話,這是段很久以前的往事了,應該是1982年,等於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朱家三姐妹 左起:朱天衣、朱天心、朱天文我們當時是把國片當做一個,怎麼講,娛樂圈的人,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娛樂圈和影視圈所有惡習的集大成者,所以印象非常不好。所以當我要和他們去談這個版權的時候,我身邊的朋友都對我感到很擔心。
  • 線上| 華盛頓華語電影節-光羽電影節展映活動全面開啟
    本屆電影節入圍的4部劇情長片、4部紀錄長片、10部短片、5部實驗電影以及8部光羽特別展映影片將在ALULA光羽電影小鎮進行展映。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今年的日程排片、購票流程和影片信息。這些好電影在光羽小鎮等你(影片詳情可點圖片跳轉查看)4部入圍劇情長片中,《野馬分鬃》曾進入第7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2020官方入圍」片單、榮獲第4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評審榮譽
  • 生逢燦爛的日子片尾曲音樂 往事只能回味歌曲歌詞
    《生逢燦爛的日子》片尾曲是《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被很多明星都翻唱過已經是公認的經典歌曲了,《往事只能回味》的原唱是1975年劉家昌的版本和1970年尤雅的版本。根據《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發行的時間與《生逢燦爛的日子》的時代背景來看,生逢燦爛的日子劇組選擇這首歌的原因就是為了將電視劇的所有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 侯孝賢《戀戀風塵》:鄉土中的情與愛,初戀終歸是無疾而終
    《戀戀風塵》1986年,臺灣知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戀戀風塵》正式上映。正如片名所寫,戀戀往事,化作風塵。隨著電影故事的推進,我們在臺灣鄉土中,仿佛感同身受——平淡的青春,卻是查無此人;怦然心動的初戀,卻是無疾而終。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一定是他最好的作品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侯孝賢,對臺灣的人與事懷著深厚的情感,鏡頭下的臺灣顯得沉重而具人情味。如《悲情城市》帶出臺灣人在政治、歷史陰影下的沉重生活;《童年往事》在記述自己的成長經過的同時亦拍出了臺灣人濃厚的人情味。在《南國再見,南國》的階段,侯孝賢已經把那些彷徨於整個時代的人間萬象,醞釀得更加豐滿。
  • 《最好的時光》:有愛的日子即是最好
    ——狄更斯初看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你可能看不下去。忍到片尾結束的時候,都想感慨一句,這部電影居然是有編劇的。關於電影的敘事結構,堪稱是「最慢鏡頭的敘事詩」,只有簡單的三段式。三段故事除了兩位主演相同之外,毫無關聯。
  • 聽黃熙談起偶像侯孝賢,是枝裕和一臉羨慕|東京電影節
    是枝裕和個人十分欣賞這部作品,其緩慢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節奏讓他懷念起臺北的時光,覺得它頗有楊德昌電影的風格。他認為黃熙對於美學的感受,生活細節的捕捉,是一種自身的「電影基因」,也離不開侯孝賢導演的影響。
  • 光點臺北, 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
    第一篇,就從侯孝賢的光點臺北之家開始。 中山北路二段18號 在各國文青的臺北行程上,中山北路二段18號是重要的一站。這裡,是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光點臺北之家。到了1999年,時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希望能將它活化改建成一家藝廊,找到了侯孝賢,侯孝賢遂率領他擔任理事長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將此變身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空間,於2002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不止培育電影,還滋養創意產業 「光點,是電影的最小分子,我們就用它來命名這個電影文化空間。」光點臺北之家行政總監吳方渝告訴記者。
  • 電影音樂人林強:要是侯孝賢沒找我,我可能會回去賣豬腳
    我的工作就是看片、放片,他們要去幾號房看什麼片,我就負責拿進去按play鍵。這都不是主流的工作,所以我完全不是一進音樂公司就做音樂,一進電影公司就做電影。澎湃新聞:你和侯孝賢是怎麼結緣的?林強:我其實是非常崇洋的人,從小看的都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那種,我不愛看我們那個年代的「軍教片」,那是洗腦,武俠片也不愛看,飛來飛去,瓊瑤的愛情片也不喜歡,愛來愛去的。我看侯孝賢的電影很感動,《戀戀風塵》《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都看哭了。
  • 口琴的音色像是能穿越時光,往事、故鄉一幕幕浮現!
    童年的你我,有沒有這樣的,放學晚歸,獨自穿過田野,或拿出自己珍愛至極的口琴,邊走邊吹…… 口琴的音色像是能穿越時光,喚起許多許多的回憶,往事、故鄉一幕幕浮現,自帶回憶的音調,莫名覺得原來記憶中的每個片段都很美好呢。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比如小男孩衛衛童年時住的破舊屋子旁邊就是一個瀑布,屋子中間懸著個歌舞廳裡才會有的那種很大的球形射燈,非常突兀。在後來男主人公向女理髮師以第三人稱講述自己和妻子的故事時,才明白那個突兀的燈的由來:原來他們在歌舞廳認識,平時因為住在瀑布旁邊,講話都聽不見,不如跳舞。而那棟破房子以及過去9年發生的事,又體現了兄弟間的厭惡和隔膜。
  • 舒淇張震同框侯孝賢甜笑預告《舒蘭河上》再合作
    舒淇同框張震與侯孝賢,兩人即將回歸侯孝賢新作《舒蘭河上》,心情相當雀躍。(翻攝自舒淇IG)上周六(11/21)臺灣國寶級導演侯孝賢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他的好友、搭檔、徒子徒孫們近20人都在臺上祝賀他得到這份榮耀,但臺上卻獨缺舒淇。不過舒淇另外在IG發文,還貼出她與張震及侯孝賢的同框照,預告很快就會與侯導再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