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戲是江蘇民間祈福活動中的一種演劇形式,流傳於江蘇省南通市及通州市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童子號稱可自由遊走於神、鬼、人三界,藉此為百姓消災除病、納吉祈福。上童子技藝主要可概括為「表」和「聖」兩大部分,「表」即上表請天神,「聖」即天神下凡附於童子之身。民間家庭演唱時最簡單的形式是「化蘭門」,只需一個童子,過程較為簡易;最複雜的是「九表十三聖」,規模宏大,整個過程需時三天三夜,參加的童子達到數十人。
除家庭演唱外,南通民間還有一種公開表演的童子會,亦稱「消災勝會」,這是一種集體性的消災祈福活動,一般規模較大,文童子坐唱,武童子展示武功絕技以吸引觀眾。
其演唱內容多與降妖捉鬼、神仙靈異有關。在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中,原始宗教與戲劇(含舞蹈、雜技)互為表裡,演出劇目有《西遊記》《唐王遊地府》《劉全進瓜》《審包公》等。
童子戲小史
南北朝以來,南通逐漸成陸,後周顯德年間始有建置,當時稱為「胡逗洲」。成陸初期四面環水,交通閉塞,所以成了流人聚集的場所。這些流人成分複雜,南北皆有,發配或遷徙到南通,帶來了巫覡演唱、祈福消災的習俗,當地稱之為「上童子」或「童子上聖」。
至明代中葉以後,以童子戲為主要標識的通州民間巫風活動已經十分活躍。據史料載,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城隍會上,「裝飾諸魑魅魍魎之狀,遊行於衢市,易人於幽冥。」可見當時就有規模宏大的「童子會」了。到了清代,童子會已遍及城鄉,這在文人作品中時有描繪:「萬寶秋成祝滿倉,村村賽鼓覡巫忙。」(《海陵竹枝詞》)
語言與唱腔
童子戲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語,唱的是俚曲小調,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唱腔高亢清亮,聲腔怪戾奇特、高亢悲愴,具有強烈的衝擊力。主要有鈴板腔、點鼓腔、聖腔、書腔、喜腔。唱詞句式多為老百姓喜歡的七字句、十字句。
表演藝術
童子戲不僅用海州方言作為舞臺語言,而且唱腔曲調與漁民號子等腔調、節奏更為相似,只是稍多藝術性和節奏感,故男女老少都聽得懂,都愛聽。
傳承保護
中國解放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在南通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下,相繼成立了業餘童子戲演出團和專業的實驗通劇團,對傳承保護童子戲有一定作用。
2008年6月7日,童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0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通市通州區文化館(南通市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資格。
傳承價值
童子戲是中國儺文化遺存不多的一個重要分支,已傳承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國儺、儺舞、儺戲的重要資料,後來頻頻走出國門,參與亞洲民俗文化大舞臺的演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與童子戲伴生的《十三部半巫書》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全書長約1萬5千餘行,主要記敘唐初的朝野大事及逸聞傳說,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童子戲是深受群眾歡迎的一個江蘇省傳統戲曲劇種,是一門多功能、多學種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它和人類學、藝術學、民俗文化學、社會宗教學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一個古老的劇種,它顯示了傳統戲曲藝術的「活化石」的價值。
南通童子戲的學術研究價值頗高,目前海內外已出版了一批有關專著。2004年,南通童子戲赴韓國訪問演出,為國際民間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圖片來源網絡)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