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並研究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與理論作用機理。方法 選取我院於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給予中醫針灸綜合治療,對比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後患者晨僵時間、臀地距、脊柱活動度、胸廓活動度及生活質量,觀察並記錄結果。
結果 治療後,患者晨僵時間及臀地距顯著少於治療前,脊柱活動度及胸廓活動度顯著高於治療前,P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理論實踐
強直性脊柱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風溼性全身疾病之一,主要病理改變為脊柱附著點炎症和骶髂關節炎症,好發於青壯年年,且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1]。早期臨床常採取西藥與手術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中醫等綜合療法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且療效及優勢較為明顯[2]。
基於此,本文選取我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探討並研究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與理論作用機理,現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於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男73例,女27例。年齡16~35歲,平均年齡(22.18±2.85)歲。所有患者診斷結果均符合美國風溼病學會1984年制定的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準[3],均籤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我院採用現代醫學:高頻水針打通微循環,生物分子祛炎儀祛除脊柱附著點炎症和骶髂關節無菌性炎症,並且與中醫療法相結合進行治療:患者俯臥位,取腎俞、脾俞、肝俞、督脈、夾脊穴、阿是穴等穴位行電針,留針20~30分鐘/次,1次/天。在針灸治療基礎上,輔以溫腎強督藥物熱敷,藥物基本方為制首烏60g,制川烏55g,乳香30g,狗脊28g,桂枝25g,熟地、白芍、黃芪、杜仲各20g,細辛22g,枸杞、當歸、川穹各15g,鹿銜草12g,紅花10g[4]。將上述中藥材研製成粉末用布袋裝之,加熱後敷於患者背部的華佗夾脊穴,1次/天,1個月為1療程,共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後患者晨僵時間、臀地距、脊柱活動度、胸廓活動度及生活質量。臀地距為囑咐患者做蹲下動作,測量肛門與地面的垂直距離。脊柱活動度為於患者雙髂後上棘連線的中點與中點上10cm處作垂直直線,測量患者前屈動作時兩點間的延伸距離。胸廓活動度為將軟皮尺放在患者第四肋間隙水平,測量患者深呼吸和深吸氣之間的差值。生活質量評價標準採用SF-36生活質量評價量表,百分制,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5]。
1.4 統計學處理
採用 SPSS 22.0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處理,定量數據均採用平均值。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
2、結果
2.1 治療前和治療後患者晨僵時間、臀地距、脊柱活動度及胸廓活動度比較治療後,患者晨僵時間及臀地距顯著少於治療前,脊柱活動度及胸廓活動度顯著高於治療前,P
表1 治療前和治療後患者晨僵時間、臀地距、脊柱活動度及胸廓活動度比較(±s)
2.2 治療前和治療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60.61±5.48)分顯著高於治療前(35.37±2.62)分,P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3、討論
中醫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屬於「腎痺」、「骨痺」,發病機制為腎虛督空,而患者病情不斷加重的原因為氣血不暢,因此,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原則應為補腎益氣、舒筋活絡。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後,患者晨僵時間及臀地距顯著少於治療前,脊柱活動度及胸廓活動度顯著高於治療前。治療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於治療前。針灸治療有助於減輕患者晨起僵硬,增加其脊柱活動度。藥物熱敷中所使用的制草烏、制川烏、紅花、乳香等功效為活血化淤、通經活絡,懷牛膝、熟地黃、杜仲、當歸、川穹功效為益氣養陰、溫腎強督,夾脊穴則具有補益氣血、暢通經脈等作用。
綜上所述,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採取中醫針灸綜合治療具有補腎益氣、舒筋活絡的功效且療效明顯,有助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症狀,值得臨床廣泛推行。
【參考文獻】
[1]鄭春雷, 陳豔偉. 運用治未病理論防治強直性脊柱炎[J].中醫研究, 2016 , 29 (4) :3-5.
[2]吳迪, 王鍵. 痺證理論及其中醫證治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7 , 15 (7) :147-150.
[3]李沛, 潘富偉. 運用李振華教授脾胃學術思想幹預強直性脊柱炎發生發展[J].風溼病與關節炎, 2018 (1) :44-46.
[4]王明明,蔡聖朝. 蔡聖朝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經驗[J].中醫外治雜誌, 2016 , 25 (4) :63-64.
[5]李明, 王雲飛, 郭會卿. 郭會卿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總結[J].風溼病與關節炎, 2016 , 5 (9)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