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幾個女同事聚集在一起,談論起了奢侈品包包的話題,雖然我沒有參與其中,畢竟我覺得自己消費不起。另外一個同事,發給了我一個截圖,說的是LV這個奢侈品一大巨頭在上海恒隆的銷售業績:今年的8月銷售額竟然比以往還高出了將近一倍,預計達到了約1.5億。
同時,昨天的一個熱搜說的是LVMH收購終止了收購Tiffany。
這三個事件都在同一天發生,不免讓我產生了一些興趣,於是今天就嘮嘮這嗑。
奢侈品包包近年來越來越平民化的傾向,雖然價格還是奇高,而且今年有個別奢侈品品牌還全線漲價了,但是似乎大家購買的熱情更加高漲,也許是買漲不買跌的心態?此處我只是猜測,畢竟我不是那個消費奢侈品的群體,只能猜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購買奢侈品已經不再只是貴族和富豪的特權了,普通人也能消費的起。這也許得歸功於咱們國家的發展,真正使人民富足了起來。但是今天我不打算談論這麼宏大的經濟問題。
前面關於LV上海恒隆店8月銷售業績的新聞,與之同時段看到的是另一則關於國內服裝行業的情況。
這兩個消息一對比,心裡還是挺不舒適的,不知道是不是被消費主意價值觀影響了國民,買對的變成了買貴的。
另外,前面還說了公司同事在辦公室討論包包的事情。其中一個我們姑且稱為A,是強二線城市本地土著,家裡應該有些資產,當然不是富豪級別,應該算得上中產階級水準。她是有幾個奢侈品包包,就我們看到的有LV、GUCCI、BVLGARY。而和另一個同事我們姑且稱為B,崗位與我同級,工資自然也同級。但她老公在幾年前買了幾套房,如今升值了,資產也算可觀,但畢竟還是有房貸車貸的,算是奔在中產的路上吧。B是沒有奢侈品包包的,平常觀察之下,應該有幾個輕奢的。於是談話中,B宣稱她定了個LV的Speedy 25,大家如果對這個品牌比較熟悉,應該知道這款是LV的基礎大熱款,價格在一萬多。A問她買來幹嘛,B回曰用來裝飯盒。A又問,為什麼想起來要買了,B一開始不願說,後來逼問多次下說是因為A她們幾個天天談論奢侈品包包,而她卻沒有一個,所以也想買個。
這是她們真實的對話,我雖沒加入他們的聊天,但是她們就在我旁邊距離50cm的地方,我不想聽也聽到了。
這段談話內容,讓我想起了《烏合之眾》這本書,我覺得她的這種行為似乎很符合這本書的宗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這是摘自百度百科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基本上簡潔明了的說明了這本書的主旨,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B購買LV包包可能不是出於對這款包的喜愛,更多是為了融入某個群體。這就與《三十而已》裡顧佳為了打入太太群購買了一款稀有皮的愛馬仕如出一轍,但各自目的卻是不同的。
不管是LV業績大漲與之對比的中國服裝業的下跌,還是同事AB之間有趣的對話,似乎都與《烏合之眾》莫名契合的地方。
我無意批判同事B這樣的消費觀念是否正確,畢竟我確實也不清楚人家的家底。我想表達的是身在群體中的我們,是怎樣被群體所影響的,潛移默化間,我們的價值觀都會被改變。這裡也給了我自己一個警醒,我不是希望自己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畢竟這確實不易,但希望自己能在群體中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跳出那個群體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
藉此文章,與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