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火熱,不少家長反映,花了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元購買了各色打著「0元學」旗號的課程。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所謂「打卡0元學,全額返學費」之類產品,多數都是商家精心炮製的陷阱。
「若干天打卡全額退款」,既能督促孩子學習,又能全額返現,看起來一舉兩得。然而,一眾用戶一天不斷、辛苦打卡,等到的卻往往是「不能返現」的結果。為了逃避兌現承諾,有的app不斷修改打卡規則、提升難度,甚至三個月內就更新了近70次;有的搬出壓根兒沒提過的審核要求,挑三揀四聲稱打卡不合格;有的偷梁換柱,誘惑用戶同意「提前返現」,以課程、優惠券等進行衝抵;更有甚者直接圈錢跑路,「返現」徹底成為泡影。
營銷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類課程app玩的還是虛假營銷的老伎倆,但藉助網絡,套路顯然又深了許多。他們先以一大波公眾號文章販賣焦慮,似乎不買課就會耽誤孩子、步步落後;再利誘一些用戶「現身說法」,以「隱藏的銷售者」身份分享良好體驗;後又有網絡支付讓消費變得極其便捷,一點即付款,消費者根本來不及看隱藏在犄角旮旯裡的協議;等到已然入坑,app隨意修改設定、強行升級,用戶就只能任人魚肉了。這一條龍「服務」,顯然比拿著大喇叭狂喊「最後一天、虧本甩賣」更容易讓人上鉤。
「0元學」課程看似福利,實則陷阱。對「散戶」而言,損失的可能是幾百幾千元;但對於某些app而言,其積少而多、涉嫌的違規盈利,則不可小視。巨大的維權成本面前,消費者往往自認倒黴,違規者卻賺得盆滿缽滿,網絡交易的信任根基也會被蠶食,這顯然不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治理亂象,還需監管行動,動真碰硬,打擊不法牟利,淨化網絡交易環境。比如,這些課程app的用戶協議,是否公平公正?一旦與用戶籤署,商家有無單方隨意更改的權力?恐怕都是值得嚴查深究的。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倒是有不少高價的陷阱。消費者掏錢之前,還是應多立足自身、回歸本心,少被商家的「讓利」「酬賓」等說辭帶跑偏,否則一不留神反會成為被人收割的「韭菜」。